世界遗产重在原真
本报记者 娄靖 |
2011年02月07日00:18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第24届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评审将在本月底揭晓。如果我国参评的6个项目能顺利通过的话,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将增至27个(预备名单61个)。截至1999年,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共有630个,在158个缔约国中我国名列第三,之前有西班牙(30个)、意大利(30个)。
世界遗产是特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包括文化、自然和双重遗产三类。申报后要经过几十位委员会成员国和数十位观察员国家组成的评审团严格调查和评审才能通过。一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作为全人类共同遗产加以保护。
我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比首批欧洲缔约国晚了十多年,在短短十几年中,我国已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
近年,我国各地兴起了申报遗产热,那么申报世界遗产究竟将带来什么?我国在申报工作中暴露了哪些问题?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在日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遗产申报培训研讨会上,记者采访了有关官员和专家。
记者:评选世界遗产意义何在,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阮仪三(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世界遗产的产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因年久腐变和社会及经济情况的变化,文化和自然遗产正在受到严重破坏的威胁。世界遗产的宗旨是:通过采取公约的形式,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的有效的保护制度。
公约的缔结是政府行为,因为人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国家政府的行为,才能具有保护的实质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特别制定了“在武装冲突的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确保在战乱中文化遗产不受损害。我国加入缔约国后,在保护文化遗产上与国际接轨,执行世界遗产公约法,接受监督,以更好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景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项目专家):评选的实质是为世界各国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榜样。评审的过程是宣传、教育各级干部和全体人民、提高他们保护文化遗产自觉性的过程。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给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给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在世界各国,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必然知名度大增,继而成为旅游热点。如黄山,1990年被评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后,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旅游年收入从过去几百万元猛增到2亿元。昆明丽江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过去不为人知,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名扬天下,旅游业给那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记者:近年,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我国各地掀起从未有过的热浪。在这股“申报热”中,你认为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阮仪三: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一些领导干部还没有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是代表地球、自然、生命、生物演变发展过程中的典型范例,它最珍贵的价值是历史信息的“原真性”。所谓“原真性”就是,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而不能按今人的臆想重建恢复的东西。
9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人造景点和主题公园纷纷下马后,那些货真价实的世界遗产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使景点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增,一些干部也因为申报世界遗产获得成功而获嘉奖、晋升,这引起不少地方官员的钦羡。于是有的干部不认真研究什么是世界遗产,怎样去保护,而是急于求成、一哄而起。有的地方急于整顿环境,把认为妨碍景观的建筑,不加分析一律拆除,而遗产是有延续性的,拆除了延续性的建筑,反而失去了历史真实;有的地方,为了发展旅游,把公路一直修到古建筑旁,乱盖旅游设施,严重破坏了历史环境;许多地方的规划部门跟着长官意图转,设计大多套用一般景点方案,按臆想设计制造假古董来弥补缺损,严重破坏了原有历史环境和风貌。这样的“申报热”,很可能成为新一轮的“破坏热”。
景峰:申报工作在一些地方出现误区。有的地方官员急于求成,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保护上,而是花在公关上。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官员和专家实地调查时,他们以高规格接待,甚至倾城夹道欢迎,而在申报项目的独特价值和原真性上却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说服力,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云南的某地,就因为接待过度,原真性却不过硬,因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记者:我国的申报工作将会遇到怎样的挑战?
景峰:现在申报世界遗产要求越来越严。有20个项目以上的有4个国家,我国也在其中。为了使世界遗产更具代表性和平衡性,要求这4个国家少报或暂停申报。今年我国报了6个项目,为历年之最,会有相当难度。而在我国预备名单中还有61个之多,所以,国内申报过热,要降温。
其次,申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给子孙留一份遗产,同时,也只有保护好世界遗产的原真性,才可能获得持续长效的经济回报。可一些已列入遗产名录的景点,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游客容量,景点已不堪重负,有的甚至不惜以破坏环境来达到目的。如泰山,1987年成为了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今年,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在山上再造索道,破坏了泰山的自然风貌,这种不守世界遗产公约规章的行为,将受黄牌警告。如一旦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单,那就有可能取消世界遗产的称号。如出现这样的情况,无疑是一个国家的巨大损失和耻辱。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0年11月30日
世界遗产是特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包括文化、自然和双重遗产三类。申报后要经过几十位委员会成员国和数十位观察员国家组成的评审团严格调查和评审才能通过。一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作为全人类共同遗产加以保护。
我国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比首批欧洲缔约国晚了十多年,在短短十几年中,我国已成为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积淀。
近年,我国各地兴起了申报遗产热,那么申报世界遗产究竟将带来什么?我国在申报工作中暴露了哪些问题?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在日前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遗产申报培训研讨会上,记者采访了有关官员和专家。
记者:评选世界遗产意义何在,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阮仪三(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世界遗产的产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因年久腐变和社会及经济情况的变化,文化和自然遗产正在受到严重破坏的威胁。世界遗产的宗旨是:通过采取公约的形式,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的有效的保护制度。
公约的缔结是政府行为,因为人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国家政府的行为,才能具有保护的实质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特别制定了“在武装冲突的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确保在战乱中文化遗产不受损害。我国加入缔约国后,在保护文化遗产上与国际接轨,执行世界遗产公约法,接受监督,以更好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景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项目专家):评选的实质是为世界各国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榜样。评审的过程是宣传、教育各级干部和全体人民、提高他们保护文化遗产自觉性的过程。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给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给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在世界各国,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必然知名度大增,继而成为旅游热点。如黄山,1990年被评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后,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旅游年收入从过去几百万元猛增到2亿元。昆明丽江古城和山西平遥古城,过去不为人知,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名扬天下,旅游业给那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记者:近年,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我国各地掀起从未有过的热浪。在这股“申报热”中,你认为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
阮仪三: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一些领导干部还没有认识到世界文化遗产是代表地球、自然、生命、生物演变发展过程中的典型范例,它最珍贵的价值是历史信息的“原真性”。所谓“原真性”就是,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而不能按今人的臆想重建恢复的东西。
9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人造景点和主题公园纷纷下马后,那些货真价实的世界遗产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使景点地区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增,一些干部也因为申报世界遗产获得成功而获嘉奖、晋升,这引起不少地方官员的钦羡。于是有的干部不认真研究什么是世界遗产,怎样去保护,而是急于求成、一哄而起。有的地方急于整顿环境,把认为妨碍景观的建筑,不加分析一律拆除,而遗产是有延续性的,拆除了延续性的建筑,反而失去了历史真实;有的地方,为了发展旅游,把公路一直修到古建筑旁,乱盖旅游设施,严重破坏了历史环境;许多地方的规划部门跟着长官意图转,设计大多套用一般景点方案,按臆想设计制造假古董来弥补缺损,严重破坏了原有历史环境和风貌。这样的“申报热”,很可能成为新一轮的“破坏热”。
景峰:申报工作在一些地方出现误区。有的地方官员急于求成,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保护上,而是花在公关上。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官员和专家实地调查时,他们以高规格接待,甚至倾城夹道欢迎,而在申报项目的独特价值和原真性上却没有充分的准备和说服力,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云南的某地,就因为接待过度,原真性却不过硬,因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记者:我国的申报工作将会遇到怎样的挑战?
景峰:现在申报世界遗产要求越来越严。有20个项目以上的有4个国家,我国也在其中。为了使世界遗产更具代表性和平衡性,要求这4个国家少报或暂停申报。今年我国报了6个项目,为历年之最,会有相当难度。而在我国预备名单中还有61个之多,所以,国内申报过热,要降温。
其次,申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给子孙留一份遗产,同时,也只有保护好世界遗产的原真性,才可能获得持续长效的经济回报。可一些已列入遗产名录的景点,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游客容量,景点已不堪重负,有的甚至不惜以破坏环境来达到目的。如泰山,1987年成为了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今年,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在山上再造索道,破坏了泰山的自然风貌,这种不守世界遗产公约规章的行为,将受黄牌警告。如一旦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单,那就有可能取消世界遗产的称号。如出现这样的情况,无疑是一个国家的巨大损失和耻辱。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0年11月30日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