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苏荷”前途未卜
本报记者 娄 靖 |
2010年12月13日00:08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 田子坊的里老厂房已成为上海的时尚高地 |
最近,上海“苏荷”这一新名词颇引人注目,它指的是上海近年在旧城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自然诞生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泰康路的“田子坊”和莫干山路的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为代表。“苏荷”(SO-HO)在美国的曼哈顿,是纽约的老工业区,随着制造业的衰退,“苏荷”闲置了许多厂房和仓库,一批艺术家稍加改造后作为创作、展示和经营文化艺术的场所。纽约市政府曾想拆除,改建为现代化的办公楼和高级公寓,但遭到民众反对。上世纪70年代,市政府终于决定将苏荷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现在“苏荷”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今天,上海“苏荷”面临当年苏荷同样的选择。
创意产业盘活了老厂房
踏进上海泰康路“田子坊”的小弄堂和苏州河边的莫干山50号的工厂区,在迎面的一个个工作室里,让人大开眼界,也让人们对这里的老弄堂、老厂区刮目相看。泰康路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卢湾区打浦桥地段,仅420米。马路两旁是中西混杂的老式弄堂,既有清朝时期乡村民居,也有中式石库门、新式里弄和英国式城堡建筑,还有与石库门犬牙交错的里弄工厂。浓缩了上海从小渔村到开埠后五方杂处中西交融的市井风貌,保存了民族小型加工企业从里弄加工厂发展的历史。1998年,卢湾区政府与街道办事处租借了空置的弄堂工厂,搬迁了泰康路上的马路菜场,由此走上为泰康路重新定位的改造。街道邀请一位海归派人士来管理,带来了发达国家旧城改造的新理念———用文化创意产业置换旧厂房、旧仓库、旧民宅,又诚邀陈逸飞等艺术家入驻。旧厂房很快被租借一空。 现在,这里1.8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仓库和旧民宅已改建成各类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工作室、设计室和展示、演出厅,先后有澳大利亚、美国、法国、丹麦、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爱尔兰、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地以及上海及内地的160余家中外创意设计机构和文化企业投资加盟,就业人数780余人,其中外籍人士近80人。这里每天都有各类艺术展示、音乐沙龙、时装发布会等,吸引了众多观众。这里设计的产品和样图,源源不断地成为国内和世界市场的品牌和产品。
上海春明粗纺厂位于苏州河南岸的莫干山路50号,建于1937年,是上海最早的纺织厂之一,各个时期的厂房建筑完整地反映上海民族纺织工业的历程。1999年,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停产。为解决1200多名下岗工人的出路和企业债务,春明厂出租厂房,创办了都市型工业园区。现在,这里已成为上海动漫创作基地、最大的音像后期制作基地、上海最具规模的艺术创作中心。
房地产开发威胁着这里
但是,按原来规划,泰康路和莫干山路在旧城改造中被列入拆迁范围,有的地块已抵押给房产商。按当前市中心的房价,这里建成商品房或商务楼,每平方米至少在11000元以上。巨大的经济利益,直接威胁着这两个已有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生存。泰康路的改造,开发商已拿出征求意见的方案:旧建筑全部推倒,建四幢高层高档住宅楼和一幢商务楼,那是数十亿元的收入。莫干山路地块的开发商也步步紧逼。
围绕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是推倒重来,盖高楼大厦,还是在市中心留出一些历史风貌区,发展正日益兴盛的创意产业?这引起了上海方方面面的关注。
走进泰康路和莫干山路,拆迁是最敏感的话题。提到拆迁,美国艺术家杰米就激动地嚷嚷:“这是个错误,我们非常喜欢这里的历史环境,拆了就没有了。”他说,他留在中国,就是要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告诉人们,城市现代化不应该都是高楼和钢筋水泥,被人们抛弃的旧东西有非常珍贵的价值。
让客人在上海多停几小时
在泰康路和莫干山路的一个个工作室、展示厅、咖啡吧里,过时和废弃的行车、尖顶、木梁、老虎天窗、排气管道、高悬铁质吊灯、灰砖墙、水泥地———经设计师和艺术家的驰骋想象,变得很怀旧,很有品味。一到晚上,短短的泰康路“田子坊”人满为患。许多人在签名簿写下“我喜欢这里,我会再来”的留言。
当地居民是环境改变的受益者。45号的宗梅玲说,工厂变成工作室后,弄堂高雅干净了,朋友来访,也有面子。41号的老伯退休前是丝绸厂的设计师,他说,因为近,我常常去设计室逛逛,吸收点创作灵感,很方便。当然,他们更关注动迁,希望能留在市中心,在改善居住条件和保住老房子上找到平衡。
说起泰康路改造目标,打浦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郑荣发非常激动。他说衡量一个城市的价值有一条重要标准,那就是它能吸引国内外游客停留几天。巴黎可以有8天,罗马可以有4天,上海现在只有1天半。吸引他们的地方只有外滩、南京路、城隍庙、新天地。泰康路搞创意产业,是希望为客人在上海能多停留2小时,为提高上海在世界城市中的竞争力作贡献。他认为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历了建高楼大厦和新天地石库门变居住功能为商业功能这两个阶段。现在到了泰康路保留和展示上海石库门原汁原味的居住功能和建筑特色的第三阶段了。这是上海独有的文化,也是世博会客人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他希望创意产业能从泰康路的“田子坊”扩大到整个泰康路南街。
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也拿出了改造规划:扩大文化创意产业成果,保护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和历史文脉,为上海世博会献上一颗“明珠”,并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就业、保持一方稳定作出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所所长厉无畏说,保留泰康路和莫干山路,不是维持现状,而是根据城市的发展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在保护旧里弄、老厂房和发展创意产业前提下,合理开发和扩展这个地块的功能,与不断完善的城市功能接轨。开发的主要方向是对它们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大规模,形态上继续渲染其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为创意产业设计机构的进一步集聚打下基础。
上海“苏荷”前景如何?我们期待着。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17日 第十六版)
创意产业盘活了老厂房
踏进上海泰康路“田子坊”的小弄堂和苏州河边的莫干山50号的工厂区,在迎面的一个个工作室里,让人大开眼界,也让人们对这里的老弄堂、老厂区刮目相看。泰康路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卢湾区打浦桥地段,仅420米。马路两旁是中西混杂的老式弄堂,既有清朝时期乡村民居,也有中式石库门、新式里弄和英国式城堡建筑,还有与石库门犬牙交错的里弄工厂。浓缩了上海从小渔村到开埠后五方杂处中西交融的市井风貌,保存了民族小型加工企业从里弄加工厂发展的历史。1998年,卢湾区政府与街道办事处租借了空置的弄堂工厂,搬迁了泰康路上的马路菜场,由此走上为泰康路重新定位的改造。街道邀请一位海归派人士来管理,带来了发达国家旧城改造的新理念———用文化创意产业置换旧厂房、旧仓库、旧民宅,又诚邀陈逸飞等艺术家入驻。旧厂房很快被租借一空。 现在,这里1.8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仓库和旧民宅已改建成各类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工作室、设计室和展示、演出厅,先后有澳大利亚、美国、法国、丹麦、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爱尔兰、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地以及上海及内地的160余家中外创意设计机构和文化企业投资加盟,就业人数780余人,其中外籍人士近80人。这里每天都有各类艺术展示、音乐沙龙、时装发布会等,吸引了众多观众。这里设计的产品和样图,源源不断地成为国内和世界市场的品牌和产品。
上海春明粗纺厂位于苏州河南岸的莫干山路50号,建于1937年,是上海最早的纺织厂之一,各个时期的厂房建筑完整地反映上海民族纺织工业的历程。1999年,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停产。为解决1200多名下岗工人的出路和企业债务,春明厂出租厂房,创办了都市型工业园区。现在,这里已成为上海动漫创作基地、最大的音像后期制作基地、上海最具规模的艺术创作中心。
房地产开发威胁着这里
但是,按原来规划,泰康路和莫干山路在旧城改造中被列入拆迁范围,有的地块已抵押给房产商。按当前市中心的房价,这里建成商品房或商务楼,每平方米至少在11000元以上。巨大的经济利益,直接威胁着这两个已有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生存。泰康路的改造,开发商已拿出征求意见的方案:旧建筑全部推倒,建四幢高层高档住宅楼和一幢商务楼,那是数十亿元的收入。莫干山路地块的开发商也步步紧逼。
围绕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是推倒重来,盖高楼大厦,还是在市中心留出一些历史风貌区,发展正日益兴盛的创意产业?这引起了上海方方面面的关注。
走进泰康路和莫干山路,拆迁是最敏感的话题。提到拆迁,美国艺术家杰米就激动地嚷嚷:“这是个错误,我们非常喜欢这里的历史环境,拆了就没有了。”他说,他留在中国,就是要用自己的艺术作品告诉人们,城市现代化不应该都是高楼和钢筋水泥,被人们抛弃的旧东西有非常珍贵的价值。
让客人在上海多停几小时
在泰康路和莫干山路的一个个工作室、展示厅、咖啡吧里,过时和废弃的行车、尖顶、木梁、老虎天窗、排气管道、高悬铁质吊灯、灰砖墙、水泥地———经设计师和艺术家的驰骋想象,变得很怀旧,很有品味。一到晚上,短短的泰康路“田子坊”人满为患。许多人在签名簿写下“我喜欢这里,我会再来”的留言。
当地居民是环境改变的受益者。45号的宗梅玲说,工厂变成工作室后,弄堂高雅干净了,朋友来访,也有面子。41号的老伯退休前是丝绸厂的设计师,他说,因为近,我常常去设计室逛逛,吸收点创作灵感,很方便。当然,他们更关注动迁,希望能留在市中心,在改善居住条件和保住老房子上找到平衡。
说起泰康路改造目标,打浦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郑荣发非常激动。他说衡量一个城市的价值有一条重要标准,那就是它能吸引国内外游客停留几天。巴黎可以有8天,罗马可以有4天,上海现在只有1天半。吸引他们的地方只有外滩、南京路、城隍庙、新天地。泰康路搞创意产业,是希望为客人在上海能多停留2小时,为提高上海在世界城市中的竞争力作贡献。他认为上海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历了建高楼大厦和新天地石库门变居住功能为商业功能这两个阶段。现在到了泰康路保留和展示上海石库门原汁原味的居住功能和建筑特色的第三阶段了。这是上海独有的文化,也是世博会客人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他希望创意产业能从泰康路的“田子坊”扩大到整个泰康路南街。
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也拿出了改造规划:扩大文化创意产业成果,保护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和历史文脉,为上海世博会献上一颗“明珠”,并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就业、保持一方稳定作出贡献。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所所长厉无畏说,保留泰康路和莫干山路,不是维持现状,而是根据城市的发展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在保护旧里弄、老厂房和发展创意产业前提下,合理开发和扩展这个地块的功能,与不断完善的城市功能接轨。开发的主要方向是对它们进行升级改造和扩大规模,形态上继续渲染其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为创意产业设计机构的进一步集聚打下基础。
上海“苏荷”前景如何?我们期待着。
《人民日报》 (2004年08月17日 第十六版)
(责编:郝洪) |
相关专题 |
· 创意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