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之惑:面对“一公里”铁规
本报记者 娄靖 |
2010年12月12日23:00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铁规将西山“卡死了”?
“媒体能不能为西山呼吁一下,突破‘一公里’的铁规?”在江苏苏州,沿太湖地区一些基层领导的呼吁很急切。
这是一个敏感话题。太湖水关系太湖流域5个城市和数百个乡村饮用水安全,上海80%饮用水来自太湖。太湖自然风光以及太湖流域6000年的良渚文化和2500年吴越文化的人文历史,使太湖文明成为珍宝。但是,由于上游过度开发与工业污染,每年太湖蓝藻暴发期,近30%的湖面被污染。
为保护太湖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环太湖水利部门对沿湖开发有严格限制。苏州市规划局更在2004年9月颁布规定:沿湖沿山脚纵深一公里为控制区,严禁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严格限制在生态走廊内造新建筑。
这一公里控制区的铁规,是否真的把太湖优美的群岛——西山“卡死了”?西山人抱怨,我们这个面积仅79.8平方公里、湖岸线达50公里的小岛,在纵深一公里之内不能搞开发,还怎么发展呢?
守着花果山和文化富矿,非过穷日子?
太湖48岛、72峰,西山就占了13。小岛四面环湖,峰峦坞谷,月月有花香、季季有瓜果、天天有鱼虾,是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太湖之水的天然屏障,将承载数千年吴越文化发源地的珍宝深藏在此。苏州14个古村落,竟有10个汇集“花果山”,完整保留了好几幢精致的明代建筑,全国保存最好的两座明代店铺,一座就在西山。西山仿佛是个世外桃源,沿山沿湖起起落落的民居宅院,几乎家家有果树、户户有果园,明、清甚至宋代的石碑台阶,也举目可见。
然而,西山却是苏州地区的“贫困户”。苏州市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可西山刚刚过3000美元。瓜果满山,却卖不出好价钱。为了保护太湖水,这里关闭了所有工厂。加上‘一公里’控制区的铁规,沿山沿湖不能建任何宾馆、酒店、度假村,好山好水好果就留不住客人,旅游业也难以发展。
如何将生态与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致富一方百姓?西山的领导陷入困惑:“政府部门在环境敏感地区出台保护政策的同时,应该有补偿政策。比如,在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内,允许建设一些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当地旅游业;比如,通过沿湖人文湿地建设,提升环境品质,使土地升值,获取开发资金等。”
2003年,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在太湖沿岸投入数千万元建设长达6公里的人文湿地,不仅净化了水质,美化了环境,恢复了太湖湿地植物与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更带来旺盛的人气,游客源源不断,地价从原来一亩不到20万元,猛升到近百万元。
“投资生态是最值得的投入,如果能将成功经验用于西山,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允许‘一公里’控制区有所突破,西山不愁发展不起来。”
专家:“一刀切”,可能是惟一良策
西山的困惑,有一定普遍性。一些水系上游地区和风景名胜地的百姓,为保护当地资源,不能搞开发性建设,默默承担了大量付出。这些地区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个世界性难题。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城市规划设计师克里斯朵夫?瓦伦丁教授对此谈了德国的经验。
他说,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关系上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只为保护,环境一点也不让动。德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即如此。另一种是为经济利益搞过度开发。这两点都不可取。关键是通过环保调查作出科学评估,把握好每一块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在原有生态循环系统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搞适度开发。二战以后,德国对每一块土地都作了科学评估和立法,使它们的性质和开发强度都有法可依。对太湖地区来说,对环境作出科学的生态承受力评估很重要,这可使土地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上海交通大学园林科学与工程系博士车生泉副教授说,环保是社会法制和价值体系的综合体现。欧洲等发达国家旅游业走过了观光游、休闲游和生态游三个阶段。旅游已从欣赏自然美的外表,走进认识与探索自然美的肌理,体验人与自然共生同存的关系,依法环保已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欧洲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可以想见,像西山这样完好保存大自然生态和历史遗存的风景区,未来旅游业发展前景不可估量。苏州太湖地区建设人文湿地,是投放少、效益高的好办法。政府对生态与人文保护的投入,提高了当地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西山只要能在创新旅游产品上找到突破口,其生态与人文资源,也能成为未来旅游市场的新宠。因此,不必在突破“一公里”铁规上找出路。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倪亦南认为,太湖沿线纵深“一公里”划入控制区,虽然严厉、极端,却是目前保护太湖最有效的办法。太湖保护有历史教训,只要政策一松动,沿岸就会掀起过度开发热潮,一些公共旅游资源变成了私人领地,如别墅。政策只开一个口子,就会破十个口子。面对法制不健全、开发难以控制的现状,看似极端的“一刀切”,可能是惟一良策。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阮仪三教授说,西山的自然生态与文化遗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流的,那里的旅游开发要换一种思路,不能走历来建大型宾馆、酒家、度假村,搞娱乐设施的老路。那里家家有果树,是吸引城市居民回归乡村、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政府要帮助和引导农民建设旅游设施,帮助他们搞好规划,使农家乐产品上档次。这种新型的家庭型旅游设施,适合亲近自然的旅游风景地区,也是休闲度假游的新趋势。
如果,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适合的度,进行合理开发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法律和价值体系还没有能力有效抑制各地过度开发的冲动,因此“极端”成了无奈之策。而为极端付出的代价,却难有合理的补偿。在这个层面上,西山的呼声,也应该重视。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2006年12月22日
“媒体能不能为西山呼吁一下,突破‘一公里’的铁规?”在江苏苏州,沿太湖地区一些基层领导的呼吁很急切。
这是一个敏感话题。太湖水关系太湖流域5个城市和数百个乡村饮用水安全,上海80%饮用水来自太湖。太湖自然风光以及太湖流域6000年的良渚文化和2500年吴越文化的人文历史,使太湖文明成为珍宝。但是,由于上游过度开发与工业污染,每年太湖蓝藻暴发期,近30%的湖面被污染。
为保护太湖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环太湖水利部门对沿湖开发有严格限制。苏州市规划局更在2004年9月颁布规定:沿湖沿山脚纵深一公里为控制区,严禁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严格限制在生态走廊内造新建筑。
这一公里控制区的铁规,是否真的把太湖优美的群岛——西山“卡死了”?西山人抱怨,我们这个面积仅79.8平方公里、湖岸线达50公里的小岛,在纵深一公里之内不能搞开发,还怎么发展呢?
守着花果山和文化富矿,非过穷日子?
太湖48岛、72峰,西山就占了13。小岛四面环湖,峰峦坞谷,月月有花香、季季有瓜果、天天有鱼虾,是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太湖之水的天然屏障,将承载数千年吴越文化发源地的珍宝深藏在此。苏州14个古村落,竟有10个汇集“花果山”,完整保留了好几幢精致的明代建筑,全国保存最好的两座明代店铺,一座就在西山。西山仿佛是个世外桃源,沿山沿湖起起落落的民居宅院,几乎家家有果树、户户有果园,明、清甚至宋代的石碑台阶,也举目可见。
然而,西山却是苏州地区的“贫困户”。苏州市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可西山刚刚过3000美元。瓜果满山,却卖不出好价钱。为了保护太湖水,这里关闭了所有工厂。加上‘一公里’控制区的铁规,沿山沿湖不能建任何宾馆、酒店、度假村,好山好水好果就留不住客人,旅游业也难以发展。
如何将生态与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致富一方百姓?西山的领导陷入困惑:“政府部门在环境敏感地区出台保护政策的同时,应该有补偿政策。比如,在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内,允许建设一些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当地旅游业;比如,通过沿湖人文湿地建设,提升环境品质,使土地升值,获取开发资金等。”
2003年,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在太湖沿岸投入数千万元建设长达6公里的人文湿地,不仅净化了水质,美化了环境,恢复了太湖湿地植物与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更带来旺盛的人气,游客源源不断,地价从原来一亩不到20万元,猛升到近百万元。
“投资生态是最值得的投入,如果能将成功经验用于西山,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允许‘一公里’控制区有所突破,西山不愁发展不起来。”
专家:“一刀切”,可能是惟一良策
西山的困惑,有一定普遍性。一些水系上游地区和风景名胜地的百姓,为保护当地资源,不能搞开发性建设,默默承担了大量付出。这些地区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个世界性难题。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城市规划设计师克里斯朵夫?瓦伦丁教授对此谈了德国的经验。
他说,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关系上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只为保护,环境一点也不让动。德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即如此。另一种是为经济利益搞过度开发。这两点都不可取。关键是通过环保调查作出科学评估,把握好每一块土地的生态承载力,在原有生态循环系统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搞适度开发。二战以后,德国对每一块土地都作了科学评估和立法,使它们的性质和开发强度都有法可依。对太湖地区来说,对环境作出科学的生态承受力评估很重要,这可使土地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上海交通大学园林科学与工程系博士车生泉副教授说,环保是社会法制和价值体系的综合体现。欧洲等发达国家旅游业走过了观光游、休闲游和生态游三个阶段。旅游已从欣赏自然美的外表,走进认识与探索自然美的肌理,体验人与自然共生同存的关系,依法环保已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欧洲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可以想见,像西山这样完好保存大自然生态和历史遗存的风景区,未来旅游业发展前景不可估量。苏州太湖地区建设人文湿地,是投放少、效益高的好办法。政府对生态与人文保护的投入,提高了当地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西山只要能在创新旅游产品上找到突破口,其生态与人文资源,也能成为未来旅游市场的新宠。因此,不必在突破“一公里”铁规上找出路。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倪亦南认为,太湖沿线纵深“一公里”划入控制区,虽然严厉、极端,却是目前保护太湖最有效的办法。太湖保护有历史教训,只要政策一松动,沿岸就会掀起过度开发热潮,一些公共旅游资源变成了私人领地,如别墅。政策只开一个口子,就会破十个口子。面对法制不健全、开发难以控制的现状,看似极端的“一刀切”,可能是惟一良策。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主任阮仪三教授说,西山的自然生态与文化遗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流的,那里的旅游开发要换一种思路,不能走历来建大型宾馆、酒家、度假村,搞娱乐设施的老路。那里家家有果树,是吸引城市居民回归乡村、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政府要帮助和引导农民建设旅游设施,帮助他们搞好规划,使农家乐产品上档次。这种新型的家庭型旅游设施,适合亲近自然的旅游风景地区,也是休闲度假游的新趋势。
如果,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适合的度,进行合理开发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法律和价值体系还没有能力有效抑制各地过度开发的冲动,因此“极端”成了无奈之策。而为极端付出的代价,却难有合理的补偿。在这个层面上,西山的呼声,也应该重视。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2006年12月22日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