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仙霞岭
本报记者 娄 靖 |
2010年12月12日17:53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 要塞“仙霞关” |
几年前一家报社在招聘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题:古人从江西赣州进入福建,最常走的是哪条道?这道题不要说考生,就连记者们几乎没人答得上来。
严格地说,在中国地图册上已找不到这条横贯了华东的安徽、江西、浙江与福建4个省的古道,然而它却真实记录了公元875年黄巢起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鏖战中拼死突围的历史。
唐朝乾符二年,起义军避开北方唐朝大军,从安徽横渡长江,突入江西。与追赶到的唐朝军久战不胜后,又从安徽转入浙东。起义军在杭州和绍兴连连失守,于是欲从浙东出海去福建。但面对茫茫大海,无渡船可行,几十万大军眼看走投无路。在生与死,成与败的抉择中,起义军热血奔腾,义无返顾地回师衢州,投向荒蛮无际的崇山峻岭。在江山仙霞岭披荆斩棘,凿山开道五百里,辟通仙霞岭天险,直趋福建建州,打开了浙江通福建的门户。它就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仙霞古道,在古道最险要的仙霞岭上留有目前全国惟一保存完整的黄巢起义的遗迹。
最近,浙江江山的江郎山景区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涵盖了仙霞古道和仙霞岭景区。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古道终于有机会以它秀丽峭峻的自然风光与那段被忘却的历史重现于世人。
我曾在江山文联主席沈天成的陪同下,踏上了仙霞岭古道。仙霞岭海拔1413米,是仙霞山脉的主峰。如果从飞机上看,仙霞山脉群峰连绵,危崖密布,山中有山,无路可寻。据说,当年日本侵略者的战马被这片山脉和险道惊吓住,只能返回,使这一带免遭扫荡。
我们在一道山峦间踏上仙霞岭,岭上古木参天,层林接岫。石板小路镶嵌在没有任何岔道的山坳间。那山真是静啊!鞋底踩在石板上发出“啪、啪”的脆响,竟震得山谷里久久回荡。这声音应该和1100多年前没有两样,它使人猛然间从现实中抽身,跟着它去倾听远去的脚步声。
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然而心沉入了历史,满山便是历史的重现。
仙霞岭五步一湾,三步一岩,山中有山,绝壁千层。在高360级,长10公里的攀山路上,竟有28道弯。随山势而辟的古道最狭处不到1米,仅能一马通行。最宽处却有五六米,能通一列横队。在崎岖山路边,不时能看到当年战马饮水的山泉池和起义军部队饮水的小水井。一棵据说是当年黄巢缠马的槠树,历经沧桑依然挺拔。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峰顶南北的4道仙霞关。它们建在两山陡壁之隘口,就像万里长城的一段,高三四米,宽二三米,那墙足有5米厚。险关中间有两道石门,遇有敌情,石门一封,插翅难飞。仙霞关筑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屏障,黄巢起义军靠着这条前无古人的古道和一道道险关,进入了福建。从此仙霞岭也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抗元大臣陆秀夫把持险关,狙击元军。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多次在险关作战取胜。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也在此守住了胜利。
有关仙霞关的险要,历代诗人都有描绘。郁达夫曾在《仙霞纪险》中写道:“要看山水的曲折,要试车路的崎岖,要将性命和命运去拼拼,想尝尝生死关头,千钧一发的冒险异味的人,仙霞岭不可不到”。
今天,仙霞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然而走过险关的人都会被深深震撼,震撼于起义军破釜沉舟般的生命选择。当他们将投向深山的选择付诸行动时,求生升华为悲壮,绝望升华为伟大。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在我们自己的心灵深处,绝不缺少这样的心理潜质。我们在倾听历史脚步声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摄影:沈天法)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2年7月12日
严格地说,在中国地图册上已找不到这条横贯了华东的安徽、江西、浙江与福建4个省的古道,然而它却真实记录了公元875年黄巢起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鏖战中拼死突围的历史。
唐朝乾符二年,起义军避开北方唐朝大军,从安徽横渡长江,突入江西。与追赶到的唐朝军久战不胜后,又从安徽转入浙东。起义军在杭州和绍兴连连失守,于是欲从浙东出海去福建。但面对茫茫大海,无渡船可行,几十万大军眼看走投无路。在生与死,成与败的抉择中,起义军热血奔腾,义无返顾地回师衢州,投向荒蛮无际的崇山峻岭。在江山仙霞岭披荆斩棘,凿山开道五百里,辟通仙霞岭天险,直趋福建建州,打开了浙江通福建的门户。它就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仙霞古道,在古道最险要的仙霞岭上留有目前全国惟一保存完整的黄巢起义的遗迹。
最近,浙江江山的江郎山景区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涵盖了仙霞古道和仙霞岭景区。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古道终于有机会以它秀丽峭峻的自然风光与那段被忘却的历史重现于世人。
我曾在江山文联主席沈天成的陪同下,踏上了仙霞岭古道。仙霞岭海拔1413米,是仙霞山脉的主峰。如果从飞机上看,仙霞山脉群峰连绵,危崖密布,山中有山,无路可寻。据说,当年日本侵略者的战马被这片山脉和险道惊吓住,只能返回,使这一带免遭扫荡。
我们在一道山峦间踏上仙霞岭,岭上古木参天,层林接岫。石板小路镶嵌在没有任何岔道的山坳间。那山真是静啊!鞋底踩在石板上发出“啪、啪”的脆响,竟震得山谷里久久回荡。这声音应该和1100多年前没有两样,它使人猛然间从现实中抽身,跟着它去倾听远去的脚步声。
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然而心沉入了历史,满山便是历史的重现。
仙霞岭五步一湾,三步一岩,山中有山,绝壁千层。在高360级,长10公里的攀山路上,竟有28道弯。随山势而辟的古道最狭处不到1米,仅能一马通行。最宽处却有五六米,能通一列横队。在崎岖山路边,不时能看到当年战马饮水的山泉池和起义军部队饮水的小水井。一棵据说是当年黄巢缠马的槠树,历经沧桑依然挺拔。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峰顶南北的4道仙霞关。它们建在两山陡壁之隘口,就像万里长城的一段,高三四米,宽二三米,那墙足有5米厚。险关中间有两道石门,遇有敌情,石门一封,插翅难飞。仙霞关筑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屏障,黄巢起义军靠着这条前无古人的古道和一道道险关,进入了福建。从此仙霞岭也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抗元大臣陆秀夫把持险关,狙击元军。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多次在险关作战取胜。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游击队也在此守住了胜利。
有关仙霞关的险要,历代诗人都有描绘。郁达夫曾在《仙霞纪险》中写道:“要看山水的曲折,要试车路的崎岖,要将性命和命运去拼拼,想尝尝生死关头,千钧一发的冒险异味的人,仙霞岭不可不到”。
今天,仙霞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然而走过险关的人都会被深深震撼,震撼于起义军破釜沉舟般的生命选择。当他们将投向深山的选择付诸行动时,求生升华为悲壮,绝望升华为伟大。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在我们自己的心灵深处,绝不缺少这样的心理潜质。我们在倾听历史脚步声中,听到了自己的心声。(摄影:沈天法)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2年7月12日
![]() |
仙霞岭古道 |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