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云:今日麒派掌门人

本报记者 娄靖 

2011年02月05日11:45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陈少云演出剧照

陈少云演出剧照
  2010年06月17日08: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这一天,在京剧《成败萧何》的研讨会上,作为主角的陈少云匆匆到场,随即离去。人们习惯了,即便有重要领导人接见,他也不太识“时务”,常常退在后面或一晃就走。何况,当天晚上他要演出。他要蓄存所有的能量,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里爆发,那时的他是内心备受煎熬的萧何。尽管这个角色已经演了5年,但是每场演出前夜他都难以入眠。周信芳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重现了那一夜萧何爱才、荐才、追才的急迫之情,而陈少云所演,则是十年后韩信居功自傲威胁天下太平时,奉命追杀韩信的萧何。这时的萧何痛才、惜才,无奈、无助。

  “昨晚他又失眠了”,陈少云太太心疼地说。黑夜里,陈少云将戏又从头至尾过了一遍,他要寻找历史人物与舞台人物在举手投足、喜眉怒目之间妙不可言的心心相印。他真切地感受到周信芳大师就在不远的前方凝视着自己,他苛刻地修正着自己,力求能用最富激情和表现力的表演和唱腔,刻画出人物复杂而尖锐的内心冲突,再现周信芳麒派艺术永不凋谢的现实主义灵魂。

  看陈少云的演出真过瘾!你难以想象,一个60多岁的人,怎会有这样的激情和功力,满台地奔放,满台地激昂,每一场戏都是人未上场,先声夺人,一声气贯长虹的长腔点燃了舞台之后,便分分秒秒地让人难以平静。皇帝追杀韩信,陈少云用一连串横向急切的搓步和大幅度的宽袖甩动,演示了不顾生死的马前挡驾;之后又腾空跃起,双膝在半空跪起再落地,以性命担保,恳求皇帝刀下留人。接着求吕后、劝韩信、追韩信、谢韩信……每一场的高潮,都因为陈少云酣畅淋漓激情饱满的表演,让观众身临其境过足戏瘾。

  这就是麒派。激情饱满,夸张强烈,以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见长,必须唱念做打样样过硬才能胜任。几十年前,周信芳用600部剧目实践,为中国京剧创立了老生麒派艺术,树起了中国京剧极富现实主义和创新精神的大旗。如今,全国能演麒派的演员屈指可数。当陈少云再次扛起这面大旗时,戏剧评论家马少波曾激动地说:“陈少云的出现,结束了周信芳先生过世后,麒派老生在中青年演员中后继无人的局面。”

  2008年,陈少云被评选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然而,这位今日“麒派掌门人”其实与周信芳从未谋面,甚至都没有机会看过周信芳的演出。

  因为学戏太苦成名太难,父亲不让陈少云进剧场。顽童时的陈少云是在奶奶的庇护下,每天偷偷跑进剧场,没等父亲卸装,又偷偷跑回家装睡。就这样偷着学戏,到了7岁已成了孩子们的戏头:他用毛巾当道具,用红缨枪的长须当胡子,扮演父亲演过的各种角色,虽然记不住唱词,唱腔却模仿得一模一样。

  “我的开门老师是余派,后来又学杨派。但我最喜欢做功老生和武生,夸张的形体、节奏感很强的唱腔、丰富的内心,演起来特别过瘾,麒派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陈少云虽不曾见过周信芳,但他对艺术的痴迷之情和周信芳的麒派之魂在舞台上不期而遇,情不自禁地一路追随至今。

  没有进过高等学府的陈少云是在民间大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这位隐匿在大山里的戏曲奇人因为一次演出机会而走进了湖南省京剧团;上世纪90年代纪念徽班进京,陈少云又有机会被发现,“草根一个,浑然天成!”八十高龄的阿甲惊喜不已,顾不上年老多病,执意收陈少云为关门弟子,亲授麒派经典。

  从此,陈少云揣摩麒派艺术的精髓,演出了几十出周信芳的名剧,如《下书杀惜》、《清风亭》、《楚汉相争》……此外,还演出了大量新剧目如《甲午海战》、《八一风暴》等。这时的陈少云,引起了麒派艺术发源地——上海的关注。上海京剧院引进人才,其开放创新的演出机制激发了陈少云的创新灵感。短短几年,陈少云塑造了一连串麒派艺术新形象。第一个原创角色,是新编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中的陈琳,陈少云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接着,北京京剧院邀请陈少云进京,主演新编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喜剧形象刘罗锅,同样被陈少云演绎得淋漓尽致,剧目入选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如今,从文华表演奖到梅花奖、白玉兰主角奖,陈少云先后揽下了中国艺术舞台上所有最高奖项。

  戏曲评论家龚和德说:“模仿死、创造活。”戏剧流派应如何传承与发扬,陈少云给出了精彩答案。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