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跃出市场谷底
本报记者 娄靖 |
2010年12月13日00:03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1996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中影公司传来信息:1995年我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全面上升,平均增幅达15%左右;上海票房收入突破2.3亿元,比去年增加50%。我国电影市场10多年来第一次冲出低迷,强劲反弹。
从1980年开始,上海电影观众人数每年以20%左右的幅度下滑。去年,这一趋势不仅被遏制,而且观众人次、放映场次、票房收入、发行收入4项指标全面回升。
据上海影视音像管理处副处长马德忠介绍,上海的电影市场走过几次马鞍式起伏。1949年,上海共有50多家放映单位,放映的大部分是国外八大公司的电影,人均看电影3.8次。以后实行了统购统销的电影管理模式,由国家低价收购制片厂的电影,并在全国低价放映、普及。至1958年,全国每个乡都有放映队,电影院总数达3000多家。
电影院最火爆的时期出现在1979年,电影放映数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潮,上海全年放映34万场,观众上座率几乎达100%。然而1980年后,多样化文化形式出现,观众群开始分流。至1994年,上海电影上座率仅20%左右。
对电影市场突然复苏,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副经理袁宗祥分析说,国产影片取得突破性进展,无疑是复苏原因之一。《红樱桃》开创建国以来国产片之最,在上海的票房达700万元。去年票房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及50万元的国产片各有13部,国产电影观看人次明显上升,占电影观看人次63%。
上海电影发行也适时打破了垄断格局,引进竞争机制。新成立的东方发行公司推出“让利放映、还利制片、造福观众”的策略和适应市场运作的“院线制”,刺激了电影发行机制的改革。而几十年处于垄断地位的永乐公司也及时采取“影片类别化、市场细分化”策略,使票房突破2亿元。竞争,使电影市场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去年上海引进9部海外大片炒热市场,使一大批久违电影院的观众,重新进入影院。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使电影市场进入依法有序的发展阶段,其中,对影院实行“星级制”和提价报审制,限定了电影的票价。当全国电影市场放开时,上海的平均票价6.8元。这一实惠的价格,抓住了一批忠诚的电影观众。
目前,上海的国产片仅20%赚钱,20%持平,大部分亏损。上海农村电影观众人次仍下降了9%。上海近期将推出送电影下乡等措施。看来,国产片要全面赢得市场,还有待于电影制片、放映、发行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6年1月22日
从1980年开始,上海电影观众人数每年以20%左右的幅度下滑。去年,这一趋势不仅被遏制,而且观众人次、放映场次、票房收入、发行收入4项指标全面回升。
据上海影视音像管理处副处长马德忠介绍,上海的电影市场走过几次马鞍式起伏。1949年,上海共有50多家放映单位,放映的大部分是国外八大公司的电影,人均看电影3.8次。以后实行了统购统销的电影管理模式,由国家低价收购制片厂的电影,并在全国低价放映、普及。至1958年,全国每个乡都有放映队,电影院总数达3000多家。
电影院最火爆的时期出现在1979年,电影放映数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潮,上海全年放映34万场,观众上座率几乎达100%。然而1980年后,多样化文化形式出现,观众群开始分流。至1994年,上海电影上座率仅20%左右。
对电影市场突然复苏,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副经理袁宗祥分析说,国产影片取得突破性进展,无疑是复苏原因之一。《红樱桃》开创建国以来国产片之最,在上海的票房达700万元。去年票房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及50万元的国产片各有13部,国产电影观看人次明显上升,占电影观看人次63%。
上海电影发行也适时打破了垄断格局,引进竞争机制。新成立的东方发行公司推出“让利放映、还利制片、造福观众”的策略和适应市场运作的“院线制”,刺激了电影发行机制的改革。而几十年处于垄断地位的永乐公司也及时采取“影片类别化、市场细分化”策略,使票房突破2亿元。竞争,使电影市场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去年上海引进9部海外大片炒热市场,使一大批久违电影院的观众,重新进入影院。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管理办法”,使电影市场进入依法有序的发展阶段,其中,对影院实行“星级制”和提价报审制,限定了电影的票价。当全国电影市场放开时,上海的平均票价6.8元。这一实惠的价格,抓住了一批忠诚的电影观众。
目前,上海的国产片仅20%赚钱,20%持平,大部分亏损。上海农村电影观众人次仍下降了9%。上海近期将推出送电影下乡等措施。看来,国产片要全面赢得市场,还有待于电影制片、放映、发行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6年1月22日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