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市场上,你读到的是中国的文化与历史
木香飘出余姚城
本报记者 娄 靖 |
2011年02月15日00:24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专门收购旧木器的小店,藏有宝贝
严伟良坐在店铺的桌子上,脚也同时摆了上去,裤管卷到大腿,一副农民开店的模样。由浙江余姚农民开设的余姚民间收藏品交易城,已名震四方。每逢周三交易日,清晨6点,来自上海、江浙、华东其他地区乃至海外的商人,带着睡眼惺松的疲劳来到这里,瞪大了眼睛快速搜索市场,唯恐好货被人捷足先登。
这个位于杭甬329国道附近的交易城周围,从汉代至明清就居住过不少达官贵人,境内又有6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产,文化悠久,民间藏品丰富。又因地处杭州、绍兴、溪口、普陀山黄金旅游线上,因而在华东也算是一个颇为活跃的民间收藏市场。
8月9日,又是一个交易日 ,一早,市场门口已停满各式车辆:手扶拖拉机、大卡车、摩托车、小轿车------
100多个临时摊位,架着钢丝床、小木桌,上面摆满古币、瓷器、绣品、小摆设、字画,甚至还有当年的红卫兵小报,只要是有年份的东西,在这里都成了有价值的“宝贝”,七八十家固定的经营房内都有各自的专卖,玉器、旧瓷器、旧木器、古旧服装等各显特色,业主稳坐店铺。
交易城里最显规模的要数旧木器买卖,几十米长的场地,一溜排、一溜排地摆着几百扇二、三米高的雕花旧木门、旧木窗;几百只三门、四门镶花、雕花旧木橱;各种装饰房梁、房柱、房檐的缕空木刻;每只占地起码4平方米以上的旧式雕花床------这里简直就是中国旧家具、旧木雕博览会。
古村里的旧木雕,是交易市场的宝贝
严伟良专门做雕花旧木头生意,坐在他这10平方米的小铺里,可以闻到一阵阵樟木清香悠悠地飘来。小铺墙上挂的是各式木雕花板,有的两米多长,是雕花床四周的装饰板,上面刻着《红楼梦》、《白蛇传》、《三国》里的故事人物;有的一、两尺见方,用来装饰房柱。花板有本色木刻和烫金木刻两种。小铺四边的架子上放着各种吉祥物木刻摆件,是过去殷实人家的摆设。当中地上放着高90厘米,宽50厘米不等的“牛腿”,用来装饰房梁和房柱交接的顶角处,一般4只、6只、8只一套。“牛腿”的木刻相当精细,有一副“牛腿”雕刻的是一个三层楼舞台同时在上演《三国》的戏,每层有飞檐翘角,每一层有剧情人物,动作表情妙维肖,生动逼真,一只“牛腿”里竟然有十来个角色。严伟良说,这副“牛腿”是文革中拆寺庙时保存下来的,他去收购时外面还糊着泥巴。用于房屋的木雕,基本都用木质硬,不易变形开裂的香樟木,所以清香扑鼻。
严伟良从24岁开始做生意,现在41岁,起先做玉器,六七年前感觉到玉器生意难做了,便转向做旧木雕。他说,别人都一窝蜂地做旧家具,我偏偏要做旧木雕。他的根据是,现在新木雕的价格比旧木雕都贵,说明了旧木雕的价钱远远没有到位。他收购的足迹遍布安徽、江西、江苏、杭州一带。
他说这些旧木雕,国内不大有人收藏,不实用。尤其是“牛腿”,摆在家里占地方,多数由外国人和台港澳人买去,有的用于盖寺庙,有的用于室内装饰。这里卖不掉的货,他就送到上海去。上海的东台路、城隍庙都有他的老客户。
在交易城里,你如停下脚步细细欣赏,业主准会上来兜生意,希望你能帮他们与海外人牵线,他们知道,做外面人的生意,价钱可比国内高30%以上。
编辑手记:
世界仿佛倒了个个,当奔小康的农民忙着拆旧房盖新房、添摩登新家当,把有年份的破旧木器:门、窗、橱、柜、床拆下,把装饰房梁、房柱、房檐的各种镂花木雕当作废品卖掉的时候,那些欧洲人、日本人、新加坡人、台湾同胞,却悄悄地将这些旧货一车皮、一车皮地运走。当中国先富起来的农民,照着海外漂亮的小洋楼,用现代材料装潢新居的时候,那些买走中国旧木器的海外人,却已激动无比地将整修后家具收藏于居室;将各式木雕花板重新构思组合,或挂于室内,或镶于家具、屏风,或直接装于门窗,以示主人的文化品味和收藏雅趣。他们以历史为财富、以占有中国古老灿烂的文化为骄傲。
最近,本报记者浏览了浙江余姚民间收藏品交易城,寻访了以买卖旧木器致富的“廿四房”,走访了上海的红白木市场和收藏者,深为中国悠久、丰富、精美的木器文化惊叹。那简直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历史画卷和中国民间手工艺术长廊。从中可以寻到众多古典名著、名剧及民间传说。木雕品大有数米,小如手指,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当我们看到,在近几年中旧木器被大量卖到海外;真不知该为因此而致富的农民喜悦,还是为流失的文明悲哀。
也许我们太穷,需要卖掉点祖产来发展经济。也许我们落后,还没有到欣赏古老文明的层次。也许我们太“富有”,广阔的大地上民间旧木器烧不完、卖不尽。其实不然,1985年,香港曾举办明式家具展览,搜遍全香港,只找到近20件。如今香港,但凡是家具收藏者,都能举办这样的展览。而与此同时,大陆上的明式家具已大为减少,百年木雕工艺终归有限。
这是可以想见的未来:一旦我们富裕,一旦我们懂得欣赏,那时,我们何处寻觅这些流失的珍宝。
民间木器流通培育了市场,也培育了一批珍惜艺术的收藏家。与收藏其它东西不同,收藏木器不仅要有足够的资金,还要有摆放的场地,这对住房不宽敞的城里人来说,确有困难。所幸的是,处于民间收藏龙头地位的上海,北京等地,已出现不少有实力的收藏家将珍稀的精品旧家具收购保存了下来。我们寄希望于这样的收藏者。无论他们的出发点在何处,这样的民间收藏,毕竟保存了民族文化的精华。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5年8月18日
(责任编辑:励漪、潘华) |
相关专题 |
· 人文 · 上海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