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旧卖旧致富人

本报记者   娄  靖

2011年02月15日00:24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古村里的旧木雕被大量拆除,运往海外

   “我是16岁开始做旧木头生意的”,坐在浙江慈溪天元镇“廿四房”村卢焕亮家的大厅里,听他谈发家史,怎么都有一种似电影中看到的走进财主庄园的感觉。楼前水泥铺地的大院,围墙用的是如今上海最时髦的有透射感的黑漆喷涂镂空花铁栏、铁门。楼后的大院,森严壁垒,高高的封闭式围墙销着两个黑色大门的仓库。

  在“廿四房”,卢焕亮只是个中等户,已如此气派,特别是这幢别墅式楼房,三上三下,近千平方米,里里外外都是一流装潢,在都市里即使花二三百万也买不下来。城里人兴许几辈子也挣不到这个钱,可卢焕亮今年才30岁。

  生在“廿四房”是卢焕亮的福气。十多年前,他还是个毛头小伙时,就跟着村里人走南

闯北。先在宁海、温州、杭州一带农村,挨家挨户地收购小花板。说是收购,其实是到农户家的灶台边、柴禾堆里拾“垃圾”,抢“废物”。那些祖上传下的破烂雕花床板、门板、窗板------砍的砍、拆的拆,都当成了木柴,农民不知道他们烧的是文化、是历史,甚至就是钱。那时,卢焕亮只要花一点小钱,就能换回好些东西。他把这些东西卖给村里的大户老板,赚了几个钱后再出去奔。“那时,我还真不是为赚钱,每天能在外头跑,觉着很开心。”

  两年后,卢焕亮开始自己做东。他到过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文物商店,最后在广东找到了落脚点,有了几家固定的文物商店收他的货。这回他可以跳过村里的老板,直接把广东人请到家里看货、运货、 结帐,多挣了一倍的钱。“不过,还是广东人赚得比我多,如我赚一千,他就能赚二千、二千五。”

  他说27、28岁那两年生意做得最旺,前几年的路子打通了,村里家家户户把收来的东西卖给他,他再也用不着背着小包嚼着冷饭走村串户。几百上千件的旧家具,一车皮、一车皮地打集装箱拉走,一个月就能赚十几万元,卢焕亮就此大大地发了。两个月前,他在广州开了一个店,现在就差直接到海外做生意了。

  卢焕亮说,现在可不像从前,市面上有年龄的好东西越来越少,所以一旦真有好货,如 找不到好主、好价,宁愿搁着,看看也喜欢。轻易出手,会非常心疼。现在他的大厅里就有几件稀罕精品:7扇2.5米高的雕花门,四扇1.5米高的雕花窗,每件都有百年历史。这破门我横竖看不出金贵。他让我再仔细瞅瞅,原来,那门窗雕刻的每个小格里还雕了一个个精细的小花,或人、或房、或树、或动物,栩栩如生。他说,一个小花就值50元,一扇门上光80个小花就值4000元。如此精致的百年工艺上哪找去?他说,这些东西搁在家里,光利息就不得了。

  尽管卢焕亮发了,他家客厅和仓库里现存的货就值几十万,可他的妻子空闲时仍编织着草帽,每顶仅卖1.4元。农家人的勤俭尽在那双手上。

  卢焕亮们是富了,但记者却迷惘了,究竟该怎样评价这种“买旧卖旧”呢?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5年8月18日

(责任编辑:励漪、潘华)
相关专题
· 人文
· 上海频道
新闻检索: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