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忠告:儿童时期遭受的心理残缺,对终身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逆转
铁窗里的童年告白——残缺心理不可逆转?
本报记者 娄 靖 |
2011年02月15日00:24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心理残缺者会比一般人更努力、更自觉、更有毅力,但他们的奋斗有强烈的补偿心理”——心理专家
“苦难是所学校”的说法对青少年绝对是误区
12月14日,上海电视台的“案件聚焦”节目,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心情。犯罪人叫寒呼,因受贿罪和巨额财产不明罪,判刑14年。而他入狱后,别人却对他的女儿说父亲是“去新疆出差”了。这幅近在眼前的生活画面,蓦然让人想起日本电影《砂器》———那个主人公的童年命运悲惨,带着残缺压抑的心理不择手段拼命奋斗,最终仍摆脱不了厄运。寒呼似乎也如此,他自尊自强自立,勤恳简朴爱家,可始终没有走出曾为孤儿的心理死胡同。他渴望家庭美满,渴望给妻子更多幸福,渴望给女儿灿烂前途,总之,渴望实现童年失去的一切,并为此锲而不舍。可是,42年的艰辛与企盼,仍然回到了出发的起点:他9岁失去了父亲,而在女儿9岁时他自己走进了监狱。这,难道是命运的戏弄?
在心理阴影下奋斗
在上海提篮桥监狱接待室,记者见到了寒呼。他戴着眼镜,圆圆的脸显得斯斯文文,从外表看不出曾是长期与生意人打交道的角色。
这里关押的都是判处10年至20年有期徒刑和死刑缓期执行二年的重刑罪犯。寒呼没有犹豫,在同意接受采访的纸条上签了字,当然,他是可以拒绝采访的。记者请他剖析一下出身经历与犯罪原因的心路历路,他平静地点点头,陷入幕幕往事。
如果不是母亲在生他时大出血死亡,如果不是父亲在他9岁时被造反派迫害致死,寒呼原本有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父母都是共产党员、前途无量的年轻干部,父亲50年代月薪已是80元,在同龄人中已属高薪。当然,这些都是后来别人告诉他的。
寒呼出生后,父亲远在广州,他一直住在外婆家。这是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他和姨妈的4个孩子一起生活。外婆30岁起守寡,对5个孙辈一样疼爱。姨妈待他很亲,他一直称三姨为“妈妈”,幼小的他觉得自己和表兄妹什么都是一样的。直到有一天,寒呼突然明白,三姨不是他的亲妈妈,他和其他表兄妹实在有太大的差别,自己原来是没有爹妈的孤儿,自卑感突如其来地降临了。他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自己的一生都会因孤儿而不幸。他不能躺在父母怀里撒娇,不能像表兄妹那样,可以随便地向父母要这要那。天崩地裂般的恐惧使他变了一个人,他不爱说话了,有事总自个儿琢磨,在他的潜意识中,这个世上除了外婆,别的人难以真正把他放在心上。内向、自卑、自尊、独立的个性伴随着孤儿的命运不可逆转地滋生。在他工作以后,来上海出差的爷爷第一次对他说:“我们寒家出了很多大学教师,你是第一代工人。”未曾想,这话在他心中激起强烈震荡,他似乎眼看着自己从幸福的高峰坠落到苦难的深渊。
他过早地体会到人生的不确定和不安全,过早地成熟了。
寒呼说,他11岁时,生活已基本自理,没让外婆多操心。中小学期间正闹“文化大革命”,同学们像放鸭子似地享受着无人管教的自由。他却格外自觉,学习认真,遵守纪律,老师一直拿他在同学中作榜样:“你们看,寒呼是孤儿,比你们都强。”从小学到中学,寒呼一直是小干部。然而在寒呼自律、自尊的心灵深处是深深的自卑。因为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同,他必须比别人优秀。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来了,他被照顾留在了上海。他个子矮小,但是工作特卖力,被分配进了钢铁厂。1979年,工厂选骨干进修培养,寒呼由于工作一贯自觉被领导看中。进修回厂后,他担任了供应处财务科出纳。两年中,他连续被评上“千笔无差错”优秀工作者。1982年,他担任了供应处生铁、废钢核算员和团支书。1987年,寒呼完全靠工作实绩,走上了钢铁厂最热门、最敏感的废钢专业员的位置。
踏上一个关键性的工作岗位,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人生的转折。寒呼觉得自己从孤儿到当上废钢专业员,都是听其自然的命运安排,无法刻意追求。然而,他没有意识到在这个敏感的岗位上听其自然,等待他的必然是悲剧。
那时,钢铁正被炒得火热,所有搞废钢的个体承包商都把打通废钢专业员、争得进钢铁厂提供废钢名额,作为发财致富的重要通道。30岁的寒呼成了100多家废钢客户的主攻对象。联络感情的手段,从送糖果糕点小礼品,升级到有奖储蓄礼券,直至红包现金。寒呼体会到了这个特殊岗位的特殊利益,陷入了“小额合理”的法律误区,觉得自己从未主动索贿,而且每家送礼几百上千,数额不大,够不上犯罪。尤其是经常和那些大字不识素质很差的个体户在一起,寒呼心理失去了平衡。这些人都是通过他的业务关系发了大财,开的名牌车都在70万元以上,期货一输就是上千万元。而他十多年的礼品所得只有100多万元。和他们相比,寒呼直觉得命运不公,所以收区区礼金也心安理得。
眼前的寒呼与《砂器》中的男主角有太多相同处,同样不幸的童年厄运,同样比一般人坚毅刻苦自觉的奋斗,同样不正当的手段与社会意愿相违背,他们的成功也同样如沙滩上的建筑,经不住阳光的暴晒、海水的冲击。
陷入自编的陷阱
也许,任何人处在寒呼这样的位置而不加强自律,都难以抵挡上百个承包商长期轮番的金钱进攻。和别人不同的是,寒呼在这个特殊岗位上看到了补偿孤儿厄运的机会。家,对寒呼有着特别珍贵的意义,有了钱就可以实现他对家庭的责任。寒呼将实现这个目标,化为持之以恒的努力,从心理到行为都与众不同。
十多年来,寒呼将受贿所得的礼券、礼品通过各种途径兑换成现金,并将所有不义之财都存入银行,分文不动,一家人照常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不抽烟,身上经常穿的是一套工作服,骨子里与高消费有隔膜。儿时的不安全感使他本能地牢牢守住了钱,决不乱花。女儿一直说想坐坐飞机,可至今9岁,都没实现与父母坐飞机旅游的愿望。妻子多次说想尝尝龙虾的滋味,可是每次到了饭店门口又打消了“奢侈”的念头。
寒呼对家特别眷恋是出了名的。他客户多,应酬多,经常有人请他去高档娱乐场所或度假村。可只要能推辞的他都尽量推辞,不能推辞的常常应付一下早早回家。他的恋家和不开放,也在客户中打出了牌子。
对当教师的妻子,寒呼很满意,工人出身,生活上和他一样俭朴。好几次,夫妇俩逛城隍庙,妻子在金饰柜台前久久观望,寒呼让她挑一件,她都摇头,说“太贵、太贵”。十多年来,他始终没向妻子透露家中有巨额存款。他喜欢妻子节俭的生活态度。怕她一旦知道有钱而有所改变。然而,他心里有数,一定会让妻子幸福,等房屋拆迁时,为她买一套好房子。
对女儿,他更是关怀备至。双休日,推掉了所有业务和应酬,全部交付给女儿。星期六送她到外国语学校学外文,星期天送她参加奥林匹克数学比赛培训。在女儿学习的两三个小时中,他都耐心地等在教室外,好让女儿一放学就能看到爸爸的身影。女儿数学很好,一年级就能做三年级的题目。他要让女儿一级级读上去,重点中学、出国留学、研究生、博士生……光灿灿的前程都离不开钱。
寒呼将32张、100多万元的存款藏在家中不起眼的旧灯罩里,只有他一人知道。十多年了,不舍得动一下。他是那么执着地要让那些存款一点点地多起来,为实现他对家庭的责任而坚持不懈。
专家警告发人深省
寒呼茫然地说,他父亲1966年过世,他自己1999年入狱,数字倒了一倒,正好间隔33年。他和女儿同在9岁时离开了父亲,他一心要给女儿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但他还是让女儿走了自己的路,“这也许是宿命?”寒呼疑惑地望着记者。
法律专家没用命运来解释,而是赫然断语“少儿残缺心理对一个人终身不良影响是不可逆转的”。
华东政法学院陈和华副教授肯定地说,童年时期家庭的残缺、没有温暖或其它挫折,如没有经过特殊的心理关怀和矫正,是无法消除对家庭不确定因素的恐惧和不安全感的。他们很自卑,通常会非常努力、非常有毅力地奋斗。但这种奋斗的出发点和成就感与家庭健全者不同,区别在于他们有非常强烈的补偿心理,想以奋斗和成功来消除对未来不安全的恐惧,补偿童年的不幸。不少人认为这种挫折型的奋斗者难能可贵,却没有看到另一面。一旦这样的奋斗目标与社会利益或实际状况不相符时,他们往往会走向反面,或自残自弃,或危害社会。然而,成功机遇不会降临给每个人,何况对成功的标准各不相同,心理健全者会适时调整目标以适应社会,而心理残缺者一般都有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执着。这就隐藏着很大的危机。
陈和华说,童年时代心理残缺的不良后果之所以不可逆转,还因为今天社会还没有能力去进行这样大量的心理关怀,我们连对正常孩子的心理关怀都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青春期的少年,如何面对生活磨难,如何面对生活目标,如何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等,家庭和学校都很少给以关心和指导,更不要说对残缺家庭孩子的特殊关怀。我们所以提倡为了孩子不要轻易离婚,是因为父母不和的家庭比残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负面影响要小得多。现在社会上有种不负责任的说法,什么“苦难是一所学校”、“磨难能造就人才”。如果教育和关怀没有跟上,磨难对心理不成熟的青少年绝对是终身打击。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罪犯改造研究室负责人孙云鹤告诉记者,他们每年要对罪犯进行调查,几乎可以在每一个罪犯身上找到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心理残缺的阴影和创伤。学校和社区应对特殊背景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社会也应该有更多的心理疏导机构,使积郁者的心理冲突得以释放。
查审寒呼案子的上海宝山区反贪局,办案人员对此更有体会。侦察总长邹德彪说,寒呼孤儿身世,使他对家庭有特殊的感情和责任感,然而从正常的渠道难以实现他的目的,这是导致寒呼犯罪的重要因素。此案引出了对关键岗位干部的特殊管理问题,如:建立防止干部受贿的监督制度、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建立对客户行贿行为的制约制度、建立请家属参与的监督制度,等等。
结束采访时,“残缺心理终身不可逆转”的断语让人深感不安,社会真该为此而警醒。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1999年12月30日
“苦难是所学校”的说法对青少年绝对是误区
12月14日,上海电视台的“案件聚焦”节目,给人们带来沉重的心情。犯罪人叫寒呼,因受贿罪和巨额财产不明罪,判刑14年。而他入狱后,别人却对他的女儿说父亲是“去新疆出差”了。这幅近在眼前的生活画面,蓦然让人想起日本电影《砂器》———那个主人公的童年命运悲惨,带着残缺压抑的心理不择手段拼命奋斗,最终仍摆脱不了厄运。寒呼似乎也如此,他自尊自强自立,勤恳简朴爱家,可始终没有走出曾为孤儿的心理死胡同。他渴望家庭美满,渴望给妻子更多幸福,渴望给女儿灿烂前途,总之,渴望实现童年失去的一切,并为此锲而不舍。可是,42年的艰辛与企盼,仍然回到了出发的起点:他9岁失去了父亲,而在女儿9岁时他自己走进了监狱。这,难道是命运的戏弄?
在心理阴影下奋斗
在上海提篮桥监狱接待室,记者见到了寒呼。他戴着眼镜,圆圆的脸显得斯斯文文,从外表看不出曾是长期与生意人打交道的角色。
这里关押的都是判处10年至20年有期徒刑和死刑缓期执行二年的重刑罪犯。寒呼没有犹豫,在同意接受采访的纸条上签了字,当然,他是可以拒绝采访的。记者请他剖析一下出身经历与犯罪原因的心路历路,他平静地点点头,陷入幕幕往事。
如果不是母亲在生他时大出血死亡,如果不是父亲在他9岁时被造反派迫害致死,寒呼原本有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父母都是共产党员、前途无量的年轻干部,父亲50年代月薪已是80元,在同龄人中已属高薪。当然,这些都是后来别人告诉他的。
寒呼出生后,父亲远在广州,他一直住在外婆家。这是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他和姨妈的4个孩子一起生活。外婆30岁起守寡,对5个孙辈一样疼爱。姨妈待他很亲,他一直称三姨为“妈妈”,幼小的他觉得自己和表兄妹什么都是一样的。直到有一天,寒呼突然明白,三姨不是他的亲妈妈,他和其他表兄妹实在有太大的差别,自己原来是没有爹妈的孤儿,自卑感突如其来地降临了。他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自己的一生都会因孤儿而不幸。他不能躺在父母怀里撒娇,不能像表兄妹那样,可以随便地向父母要这要那。天崩地裂般的恐惧使他变了一个人,他不爱说话了,有事总自个儿琢磨,在他的潜意识中,这个世上除了外婆,别的人难以真正把他放在心上。内向、自卑、自尊、独立的个性伴随着孤儿的命运不可逆转地滋生。在他工作以后,来上海出差的爷爷第一次对他说:“我们寒家出了很多大学教师,你是第一代工人。”未曾想,这话在他心中激起强烈震荡,他似乎眼看着自己从幸福的高峰坠落到苦难的深渊。
他过早地体会到人生的不确定和不安全,过早地成熟了。
寒呼说,他11岁时,生活已基本自理,没让外婆多操心。中小学期间正闹“文化大革命”,同学们像放鸭子似地享受着无人管教的自由。他却格外自觉,学习认真,遵守纪律,老师一直拿他在同学中作榜样:“你们看,寒呼是孤儿,比你们都强。”从小学到中学,寒呼一直是小干部。然而在寒呼自律、自尊的心灵深处是深深的自卑。因为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同,他必须比别人优秀。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来了,他被照顾留在了上海。他个子矮小,但是工作特卖力,被分配进了钢铁厂。1979年,工厂选骨干进修培养,寒呼由于工作一贯自觉被领导看中。进修回厂后,他担任了供应处财务科出纳。两年中,他连续被评上“千笔无差错”优秀工作者。1982年,他担任了供应处生铁、废钢核算员和团支书。1987年,寒呼完全靠工作实绩,走上了钢铁厂最热门、最敏感的废钢专业员的位置。
踏上一个关键性的工作岗位,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人生的转折。寒呼觉得自己从孤儿到当上废钢专业员,都是听其自然的命运安排,无法刻意追求。然而,他没有意识到在这个敏感的岗位上听其自然,等待他的必然是悲剧。
那时,钢铁正被炒得火热,所有搞废钢的个体承包商都把打通废钢专业员、争得进钢铁厂提供废钢名额,作为发财致富的重要通道。30岁的寒呼成了100多家废钢客户的主攻对象。联络感情的手段,从送糖果糕点小礼品,升级到有奖储蓄礼券,直至红包现金。寒呼体会到了这个特殊岗位的特殊利益,陷入了“小额合理”的法律误区,觉得自己从未主动索贿,而且每家送礼几百上千,数额不大,够不上犯罪。尤其是经常和那些大字不识素质很差的个体户在一起,寒呼心理失去了平衡。这些人都是通过他的业务关系发了大财,开的名牌车都在70万元以上,期货一输就是上千万元。而他十多年的礼品所得只有100多万元。和他们相比,寒呼直觉得命运不公,所以收区区礼金也心安理得。
眼前的寒呼与《砂器》中的男主角有太多相同处,同样不幸的童年厄运,同样比一般人坚毅刻苦自觉的奋斗,同样不正当的手段与社会意愿相违背,他们的成功也同样如沙滩上的建筑,经不住阳光的暴晒、海水的冲击。
陷入自编的陷阱
也许,任何人处在寒呼这样的位置而不加强自律,都难以抵挡上百个承包商长期轮番的金钱进攻。和别人不同的是,寒呼在这个特殊岗位上看到了补偿孤儿厄运的机会。家,对寒呼有着特别珍贵的意义,有了钱就可以实现他对家庭的责任。寒呼将实现这个目标,化为持之以恒的努力,从心理到行为都与众不同。
十多年来,寒呼将受贿所得的礼券、礼品通过各种途径兑换成现金,并将所有不义之财都存入银行,分文不动,一家人照常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不抽烟,身上经常穿的是一套工作服,骨子里与高消费有隔膜。儿时的不安全感使他本能地牢牢守住了钱,决不乱花。女儿一直说想坐坐飞机,可至今9岁,都没实现与父母坐飞机旅游的愿望。妻子多次说想尝尝龙虾的滋味,可是每次到了饭店门口又打消了“奢侈”的念头。
寒呼对家特别眷恋是出了名的。他客户多,应酬多,经常有人请他去高档娱乐场所或度假村。可只要能推辞的他都尽量推辞,不能推辞的常常应付一下早早回家。他的恋家和不开放,也在客户中打出了牌子。
对当教师的妻子,寒呼很满意,工人出身,生活上和他一样俭朴。好几次,夫妇俩逛城隍庙,妻子在金饰柜台前久久观望,寒呼让她挑一件,她都摇头,说“太贵、太贵”。十多年来,他始终没向妻子透露家中有巨额存款。他喜欢妻子节俭的生活态度。怕她一旦知道有钱而有所改变。然而,他心里有数,一定会让妻子幸福,等房屋拆迁时,为她买一套好房子。
对女儿,他更是关怀备至。双休日,推掉了所有业务和应酬,全部交付给女儿。星期六送她到外国语学校学外文,星期天送她参加奥林匹克数学比赛培训。在女儿学习的两三个小时中,他都耐心地等在教室外,好让女儿一放学就能看到爸爸的身影。女儿数学很好,一年级就能做三年级的题目。他要让女儿一级级读上去,重点中学、出国留学、研究生、博士生……光灿灿的前程都离不开钱。
寒呼将32张、100多万元的存款藏在家中不起眼的旧灯罩里,只有他一人知道。十多年了,不舍得动一下。他是那么执着地要让那些存款一点点地多起来,为实现他对家庭的责任而坚持不懈。
专家警告发人深省
寒呼茫然地说,他父亲1966年过世,他自己1999年入狱,数字倒了一倒,正好间隔33年。他和女儿同在9岁时离开了父亲,他一心要给女儿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但他还是让女儿走了自己的路,“这也许是宿命?”寒呼疑惑地望着记者。
法律专家没用命运来解释,而是赫然断语“少儿残缺心理对一个人终身不良影响是不可逆转的”。
华东政法学院陈和华副教授肯定地说,童年时期家庭的残缺、没有温暖或其它挫折,如没有经过特殊的心理关怀和矫正,是无法消除对家庭不确定因素的恐惧和不安全感的。他们很自卑,通常会非常努力、非常有毅力地奋斗。但这种奋斗的出发点和成就感与家庭健全者不同,区别在于他们有非常强烈的补偿心理,想以奋斗和成功来消除对未来不安全的恐惧,补偿童年的不幸。不少人认为这种挫折型的奋斗者难能可贵,却没有看到另一面。一旦这样的奋斗目标与社会利益或实际状况不相符时,他们往往会走向反面,或自残自弃,或危害社会。然而,成功机遇不会降临给每个人,何况对成功的标准各不相同,心理健全者会适时调整目标以适应社会,而心理残缺者一般都有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执着。这就隐藏着很大的危机。
陈和华说,童年时代心理残缺的不良后果之所以不可逆转,还因为今天社会还没有能力去进行这样大量的心理关怀,我们连对正常孩子的心理关怀都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青春期的少年,如何面对生活磨难,如何面对生活目标,如何调整人与人的关系等,家庭和学校都很少给以关心和指导,更不要说对残缺家庭孩子的特殊关怀。我们所以提倡为了孩子不要轻易离婚,是因为父母不和的家庭比残缺家庭对孩子的心理负面影响要小得多。现在社会上有种不负责任的说法,什么“苦难是一所学校”、“磨难能造就人才”。如果教育和关怀没有跟上,磨难对心理不成熟的青少年绝对是终身打击。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罪犯改造研究室负责人孙云鹤告诉记者,他们每年要对罪犯进行调查,几乎可以在每一个罪犯身上找到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心理残缺的阴影和创伤。学校和社区应对特殊背景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护。社会也应该有更多的心理疏导机构,使积郁者的心理冲突得以释放。
查审寒呼案子的上海宝山区反贪局,办案人员对此更有体会。侦察总长邹德彪说,寒呼孤儿身世,使他对家庭有特殊的感情和责任感,然而从正常的渠道难以实现他的目的,这是导致寒呼犯罪的重要因素。此案引出了对关键岗位干部的特殊管理问题,如:建立防止干部受贿的监督制度、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建立对客户行贿行为的制约制度、建立请家属参与的监督制度,等等。
结束采访时,“残缺心理终身不可逆转”的断语让人深感不安,社会真该为此而警醒。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1999年12月30日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