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过几次户口大迁移,它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也在考验一些家庭的亲情
户口簿的变迁(四)——户籍与亲情较量
|
2011年02月15日00:24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上海从5 0 年代第一批志愿者支援大西北建设开始,到1 9 7 7 年最后一批知青上山下乡为止,2 0 多年间,共有近2 0 0 万人响应党的号召,放弃大都市户口,支边、支内、下乡。这样的规模在全国罕见。然而,他们也因此在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为此,上海市政府在7 0 年代和8 0 年代末先后推出户口政策:身边无子女的支边、支内退休职工,户口可以迁回上海与子女配偶团聚;知青可照顾一个子女户口回沪。这使一大批当年为祖国建设奉献了青春而今步入晚年的老人,实现了叶落归根的愿望,也使一批扎根他乡的知青得到了安慰。
这是上海又一次户口大迁移,光回沪知青子女就达2 4 万人,还不包括一部分跟随子女一起回来的知青夫妇。回沪养老的退休者更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这,给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本来已十分紧张的上海带来新的压力,特别给住房不宽敞的上海家庭带来了新的负担和种种矛盾。
两上法庭b>
7 5 岁的庄老伯前年分到一套新房。然而, 这非但没有带来喜悦,反而使他两次走上法庭,起因是他答应作为知青子女的侄儿在他家落下了户口。
1 9 9 1 年,庄老伯的弟弟上门商量,希望能把按政策回沪的儿子的户口落在哥哥家,且说明只是过渡,决不占据哥哥住房。那时,庄老伯虽有疑虑还是答应了,因为按规定,落户者都要立下一份不占据户主住房份额的协议,他的侄儿也不例外。
可两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庄老伯家拆迁,按户口人数老伯分得两套一室户房子。一套是女儿结婚户住房,另一套的1 4 平方米内有侄儿6 平方米的份额,矛盾由此而生且越来越激烈。侄儿诉诸法庭胜诉,被判有权居住。这时有人建议,由老伯负担6 平方米房价,补贴其侄儿另行买房,可侄儿不同意。房子是不可分割的,他只要保住这6 平方米的份额,房子将来就可能是他的。
侄儿的小床一直象征性地摆着,成了老伯的心病,搅得晚年不得安生。“我是引狼入室,好人做不得呀!”老伯哽咽着,耿耿于怀地说道。
无论老伯痛恨出尔反尔,还是侄儿的据理力争,它都是户口大迁移留下的后遗症。这一后遗症正由国家和市民共同分担着。
共同承受
退休职工伍文瑜的双胞胎儿女3 0 年前按政策回上海。现在,她和老伴也按政策退休回沪。几十年来,家中的亲人始终热情欢迎他们。这户人家是以怎样的亲情解决住房困难的?
这是一间老式石库门的前厢房,2 2 平方米,四壁泛黄。5 9 岁的伍文瑜告诉说,他们正在搬家,而这里很长时间内曾住过3 代5 口人:她母亲、小脑病残的弟弟、独身的三妹和伍文瑜的一对双胞胎儿女。
这位南京大学毕业的地质工作者,长年在湖北工作,1 9 6 7 年生了一对双胞胎。因工作的特殊性,按政策其子女户口可迁入母亲出生地———上海。当时正值“文革”,伍文瑜娘家受到冲击,处于困境中的老母亲和读中学的弟妹仍热情地欢迎双胞胎回沪。老少5 口拥挤一起,度过了长长的几十年,还把这对双胞胎培养成了大学生。
1 9 9 4 年,伍文瑜夫妇退休,按政策可以回沪投奔子女。2 2 平方米内还要接纳两个户口,老屋能承受吗?老母亲和弟妹还是这句话,“这个家有你们一份,一定要回来。”伍文瑜已打定主意:“在家中我是老大,要给弟妹、儿女作出自力更生的榜样。”她拿出夫妇俩几十年的积蓄,在偏远的七宝镇买了一间房。一直独身的三妹认为自己的经济条件比大姐好得多,更没有理由占老房子,今年也买了一套房,并把母亲接了去。自幼在这个充满爱心的家庭中长大的一对双胞胎,受亲人的感染,先后以按揭方式购买了商品房。今年,伍文瑜脑残的弟弟过世,这间房子反而没人住了。
这是怎样的骨肉之情!在危及自己利益的时候,手足间首先想到的是我应该为最困难的亲人提供援助。就凭这份亲情,让几十年的老屋充满温暖,让他们走出拥挤,走出户口大迁移带来的困境。
专家说短长b>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副教授)我国现行户口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是基于国情的选择。把农民限制在土地上,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一种资源优先配置于城市的经济、社会秩序。改革户口身份制的唯一出路是发展经济。当粮食不再短缺,也就无须借助户口来获得廉价的商品粮;若住房全面商品化,城市人福利房的特权也将随之取消。只要客观上存在着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户口的身份区别总会隐现。发展这个硬道理,同样是最终消除身份歧视的最好道理。
丁水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七五”规划课题《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负责人)现行户籍制度承担了许多附加的社会功能,例如,按照户口发放票证,根据户籍人数确定住房分配,根据户口所在地确定青少年就学地点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某些附加功能已经和正在消失。户籍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应当是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物质利益不再与户口挂钩。
曹根发:(上海市公安局户政处处长)户口是公安部门统计人口、管理人口的手段,社会各职能部门不应将户口作筹码,把责任层层加在户口上。如果样样都要凭户口,把户口捆死了,政府的负担也会加重。
户籍改革的方向是从户口管理向人口管理过渡,从人口管理向证件化管理过渡,逐步实现国际通行的“一证走天下”。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 9 9 8 年 4月 9日三版)
这是上海又一次户口大迁移,光回沪知青子女就达2 4 万人,还不包括一部分跟随子女一起回来的知青夫妇。回沪养老的退休者更是一个可观的数字。这,给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本来已十分紧张的上海带来新的压力,特别给住房不宽敞的上海家庭带来了新的负担和种种矛盾。
两上法庭b>
7 5 岁的庄老伯前年分到一套新房。然而, 这非但没有带来喜悦,反而使他两次走上法庭,起因是他答应作为知青子女的侄儿在他家落下了户口。
1 9 9 1 年,庄老伯的弟弟上门商量,希望能把按政策回沪的儿子的户口落在哥哥家,且说明只是过渡,决不占据哥哥住房。那时,庄老伯虽有疑虑还是答应了,因为按规定,落户者都要立下一份不占据户主住房份额的协议,他的侄儿也不例外。
可两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庄老伯家拆迁,按户口人数老伯分得两套一室户房子。一套是女儿结婚户住房,另一套的1 4 平方米内有侄儿6 平方米的份额,矛盾由此而生且越来越激烈。侄儿诉诸法庭胜诉,被判有权居住。这时有人建议,由老伯负担6 平方米房价,补贴其侄儿另行买房,可侄儿不同意。房子是不可分割的,他只要保住这6 平方米的份额,房子将来就可能是他的。
侄儿的小床一直象征性地摆着,成了老伯的心病,搅得晚年不得安生。“我是引狼入室,好人做不得呀!”老伯哽咽着,耿耿于怀地说道。
无论老伯痛恨出尔反尔,还是侄儿的据理力争,它都是户口大迁移留下的后遗症。这一后遗症正由国家和市民共同分担着。
共同承受
退休职工伍文瑜的双胞胎儿女3 0 年前按政策回上海。现在,她和老伴也按政策退休回沪。几十年来,家中的亲人始终热情欢迎他们。这户人家是以怎样的亲情解决住房困难的?
这是一间老式石库门的前厢房,2 2 平方米,四壁泛黄。5 9 岁的伍文瑜告诉说,他们正在搬家,而这里很长时间内曾住过3 代5 口人:她母亲、小脑病残的弟弟、独身的三妹和伍文瑜的一对双胞胎儿女。
这位南京大学毕业的地质工作者,长年在湖北工作,1 9 6 7 年生了一对双胞胎。因工作的特殊性,按政策其子女户口可迁入母亲出生地———上海。当时正值“文革”,伍文瑜娘家受到冲击,处于困境中的老母亲和读中学的弟妹仍热情地欢迎双胞胎回沪。老少5 口拥挤一起,度过了长长的几十年,还把这对双胞胎培养成了大学生。
1 9 9 4 年,伍文瑜夫妇退休,按政策可以回沪投奔子女。2 2 平方米内还要接纳两个户口,老屋能承受吗?老母亲和弟妹还是这句话,“这个家有你们一份,一定要回来。”伍文瑜已打定主意:“在家中我是老大,要给弟妹、儿女作出自力更生的榜样。”她拿出夫妇俩几十年的积蓄,在偏远的七宝镇买了一间房。一直独身的三妹认为自己的经济条件比大姐好得多,更没有理由占老房子,今年也买了一套房,并把母亲接了去。自幼在这个充满爱心的家庭中长大的一对双胞胎,受亲人的感染,先后以按揭方式购买了商品房。今年,伍文瑜脑残的弟弟过世,这间房子反而没人住了。
这是怎样的骨肉之情!在危及自己利益的时候,手足间首先想到的是我应该为最困难的亲人提供援助。就凭这份亲情,让几十年的老屋充满温暖,让他们走出拥挤,走出户口大迁移带来的困境。
专家说短长b>
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副教授)我国现行户口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是基于国情的选择。把农民限制在土地上,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一种资源优先配置于城市的经济、社会秩序。改革户口身份制的唯一出路是发展经济。当粮食不再短缺,也就无须借助户口来获得廉价的商品粮;若住房全面商品化,城市人福利房的特权也将随之取消。只要客观上存在着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户口的身份区别总会隐现。发展这个硬道理,同样是最终消除身份歧视的最好道理。
丁水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七五”规划课题《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负责人)现行户籍制度承担了许多附加的社会功能,例如,按照户口发放票证,根据户籍人数确定住房分配,根据户口所在地确定青少年就学地点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某些附加功能已经和正在消失。户籍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应当是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物质利益不再与户口挂钩。
曹根发:(上海市公安局户政处处长)户口是公安部门统计人口、管理人口的手段,社会各职能部门不应将户口作筹码,把责任层层加在户口上。如果样样都要凭户口,把户口捆死了,政府的负担也会加重。
户籍改革的方向是从户口管理向人口管理过渡,从人口管理向证件化管理过渡,逐步实现国际通行的“一证走天下”。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 9 9 8 年 4月 9日三版)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