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口进大都市果真那么难吗 

户口簿的变迁(一)——大门向人才敞开

2011年02月15日00:24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费国君这两天特别高兴:全家盼望几年的户口政策终于下来了,他的儿子可以在读书前报上户口。这意味着,孩子从此可以和上海的小朋友一样接受义务教育,将来在考大学、就业、参军、医疗保险、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享受相应的待遇。这可是影响孩子前途、生活、甚至心理的大事。

  其实,费国君的妻子是有城市户口的,只不过在江苏无锡市。当初,费国君也不觉得户口是个问题,直到给妻子领开业执照才了解到,因为妻子不是上海下岗人员,不可以享受免税政策。而且居委会有个帮困、再就业联络网, 邻居中不少下岗人员通过“网络”找到了工作,她妻子没有上海户口,自然不能"入网"。孩子出生后,因为妈妈不是上海人而落不下户口,上幼儿园要交数目不小的“借托费”。他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因为娶了个外来妹,要比其他上海男人承受的生活压力重得多。

  费国君的难题,其实也是国家的难题。一个城市,尤其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在交通、通信、房屋、环保,甚至水电煤、下水道等基础设施的承受力上都是有限的。现在,市区常住人口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公里万人以上,市中心更是超过1 0 万人,成为世界上极其拥挤的地方。长期超负荷的承载,造成的交通堵塞、人流不畅、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已成为困扰上海经济建设的一大难题。因此每增加一个户口,就会给城市建设带来新的负担。

  其实,户籍管理就是要让一个地方的人口数量质量与那里的经济发展需求和总量相一致,防止因人口盲目膨胀带来各种社会问题。这样的户籍管理由来已久。远的可以说到我国的周朝,那时已把人口和土地的统计作为国家的一项制度。近的可以说到1 9 5 8 年1 月9 日,我国推出第一个户口管理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个被称为“二元结构”的户籍法规,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筑起了一道墙,以法律形式限制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为年轻的共和国工业化建设减轻负担。从此,农民的儿子只有加倍努力学习,考进大学,才可能成为城里人。

  这个户籍法规一管就是4 0 年,至今没有改动。其中,在1 9 7 7 年,国务院曾批转了一个户口迁移的规定,明确了户口迁移的原则,即限制农村向城市、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大城市向特大型城市的户口迁移,提倡反方向的迁移,使“二元结构”户籍制在执行中具体化了。

  这个户籍法规到了8 0 年代中期受到冲击。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发育,人才和劳动力作为流动的生产要素,大量涌入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城市。一些城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探索户籍改革的新路子。

  上海于1 9 9 4 年2 月实施蓝印户口政策, 规定凡在上海购买4 0 万元商品房或投资2 0 万美元、1 0 0 万元人民币的人,可以申报一个蓝印户口。至今,上海有蓝印户口4 0 0 0 多个,其中半数在浦东。

  1 9 8 4 年以来,上海人事局陆续推出引进人才的多项政策,对高新技术人员和有专业特长的高级人才网开一面,在解决其户口、住房、家属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建立大都市人才资源高地。同时,市人事局给每年从人才市场上招聘的专业人员,发放工作寄住证。十多年来,上海引进高级人才3 6 0 0 多名,其中有3 名院士。上海高教局陆续选拔外地优秀毕业生留在上海,以优化上海的人才结构。对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上海采取发放临时户口和务工证的办法,使他们在上海长期居住、打工合法化,满足城市建设中的劳动力需求。

  细察户籍改革的这些轨迹可以发现,户籍制度完全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它的原则是:大都市控制人口,不控制人才。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 9 9 8年 4月9日 三版)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