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给全国文化博物工作者树立榜样:在资金短缺、一批批珍贵文物濒危的当口———
白手起家扛大旗——写给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本报记者 娄靖 |
2011年02月09日00:17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1994年,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中央政治局七位领导分别为刘公岛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题词。从此,威海有了“名牌”博物馆。
同其它地方新建现代化博物馆的高投入相比,在3.1平方公里的海岛上修复荒芜百年的古战场,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全靠自筹资金。远在荒岛上的小小博物馆,何以观者络绎不绝
7月8日,胶东半岛烈日炎炎。看惯了博物馆的冷清寂寞,威海卫刘公岛上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人头攒动的景象让人好奇。观众追随着讲解员,走过一个个展厅,都那么入神地听着讲解。前往参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交流会的数十位博物馆馆长也啧啧称羡。
刘公岛也有过冷清的日子,并没有因为它曾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舰队的基地、中日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就自然而然地引来八方观众。
刘公岛作为近代中国奇耻大辱的铁证,怎能让它在风雨侵蚀中悄无声息?1985年3月21日,3个文化人带着“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的标牌渡海入岛,开始了自筹资金、修复文物、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艰辛历程。
“五一”节那天千人上岛、百元收入,这便是希望
上岛第一天到处找水喝的经历,着实给所长戚俊杰上了第一课。那里的一切用品都从岛外运来,喝杯水要花3倍的钱。这些还是小事,更主要的是,要在那满目疮痍、颓垣断壁的荒岛上“恢复历史尊严”,经费没着落。他们想将保护与旅游结合,通过卖门票积累一些经费。然而,刘公岛一直对外严密封闭,长时期只有相当一级的干部才能前往一睹其真容。收门票有“见利忘义”之嫌。
担心归担心,除了收门票实在别无他法。4月6日,文管所进岛15天,便卖票营业。门票每人一角,第一天收入十几元。“真不错呢!”戚俊杰心头热了。令戚俊杰大喜过望的是,“五一”那天,竟有1000多人进岛,收入百余元。他对大家说:“这就是希望!”
当年,他们收入6900元,先把漏顶塌墙的北洋海军提督府修好并向游客开放,还筹办开放了第一个展馆《北洋海军文物展》。
第二年收入4.5万元,筹办开放了“北洋海军蜡塑群像展览”、“威海卫清军防务设施沙盘”等3个馆,门票价格随即增至2角。
第三年收入近12万元,修复开放了旗顶山炮台和龙王庙。
……
在基本没有外力资助的情况下,文管所靠门票收入,每年上一两个项目,逐步修复文物,扩大展区。
都说搞文化最穷,博物馆没有政府投入根本办不成。满怀甲午情的戚俊杰和他的伙伴,硬是白手起家,找到了旅游与文物开发的互补之路。
抓住“百年”的机遇,创威海第一名牌
1992年,离甲午战争100周年还有两年,又恰逢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威海人在琢磨如何抓住这个机遇。
分管文管所的市文化局副局长叫田峰泉,或许是作家的敏感,使他妙想天开:将“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争取中央领导题词;在两年内即甲午战争百周年之际,实现南有“鸦片战争馆”、北有“甲午战争馆”的建设目标。
戚俊杰心里没底,对副局长连连说“不敢、不敢”。这可不是普通的更名,威海卫要撑起全国甲午战争纪念中心的大旗,中央能认可吗?靠白手起家,刘公岛有实力吗?
那段日子,戚俊杰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胆子再大一点”。他们在积聚实力的同时,也开始“大造声势”。
当年5月20日,山东省社科院把“甲午战争研究中心的牌子”挂到了博物馆门前,全国9位著名历史学家喜滋滋地接受聘请,成为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一系列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相继在此召开。
博物馆借水行舟,在专家帮助下,找到了600多位北洋水师英烈的名单,一面300多平方米、用花岗岩制成的甲午海战将士名录墙在博物馆耸立。博物馆访南寻北,和数十位北洋海军将士的后裔取得联系,并征得珍贵文物。借助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博物馆的馆藏研究从甲午战争扩展到近代海防和海洋生态。直到10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1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史研究专家在此汇聚、交流、研讨,其中一位日本专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件———1879年日本海军制定的“征讨清国策”,它证明日本军国主义为发动甲午战争至少准备了15年。他还提供了239幅由日军拍摄的甲午战争中的照片,大大丰富了馆藏,提高了馆藏等级。研讨会结束,博物馆出版了颇具权威性的论文集。
渐渐地,小小博物馆终于挑起了大旗,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甲午战争研究中心。
1994年7月6日下午,离甲午战争100周年纪念日还有25天,中央办公厅通知威海市委,到北京取江总书记给博物馆题写的馆名,横竖共两幅。戚俊杰不敢想的事终于实现了。
一时间,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在全国传扬开来。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广告,它给威海带来历史性的效益,创造了名扬全国的第一品牌。这一年,博物馆参观者激增到105万。除冬季和开春因风浪太大不能进岛,在开放的日子里,平均每天有5000多人前往参观,全年收入200多万元。
这是许多博物馆可望不可即的双重效益。从此,偏居荒岛的博物馆走出威海,进入全国大旅游的行列,也终于摆脱窘迫,有能力办点大事了。
征集文物,需要资金,更需要良知与沟通
百年岁月足以让有形的历史逐年淡出,从天涯海角寻寻觅觅找回的珍品都是无价之宝,付出的代价和艰辛更是难以细说。征集,除了花钱,更需要用赤诚之心去沟通。
在目前馆藏的300多件打捞舰船的文物标本中,“济远舰”前双主炮为海内外仅有。1986年,烟台打捞局投入上百万元,让双炮浮出了深海。博物馆方面4次赴烟台谈判,打捞局提出至少应付给成本125万元。这是个合理的价格,可刘公岛不堪负担。竞争者接踵而来,中国军事博物馆希望能运到北京,并且开价不低。更大的对手是德国,愿出200万美元把他们的古董运回德国。
戚俊杰急眼了:“你们小心成为民族的罪人!”话是说重了,可一片真情也感动了打捞局。都是中华儿女,都理解双炮真正的位置应该在当年的战场刘公岛。打捞局最终同意只收取40万元,就让他们把双炮拉回威海。这段感情沟通,经历整整6年。
去提督丁汝昌老家安徽巢湖取文物的一波三折,令戚俊杰至今难忘。丁汝昌第5代孙住在巢湖的一个小村,家境贫困。丁汝昌旧时用过的床、八仙桌、水缸,后代们一直在用。他们了解到博物馆要征用先祖的遗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表示积极支持。可当地文物部门不同意。这场谈判从1992年延续到1996年。戚俊杰和5位馆员开着货车,来来回回跑了3次,夜里6人就蜷缩在货车里打盹。最后一次,终于说服了对方。
几乎每件文物征集都费尽周折。去年经国家文物局鉴定,在征集的馆藏品中,近现代一级文物达39件,名列山东省第一。
甲午馆最大的文物,要数遍布威海卫港南北及刘公岛上的28处遗迹。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遗迹分属不同单位。虽然国家文物部门已规定遗迹应归地方文物部门管理,但逐步归口,不仅需要资金,同样需要感情的融合。眼下,博物馆已经商妥,收回和修复水师学堂2万平方米的遗址。这所中国海军史上最早培养海军人才的学校,现在只剩一座照壁、一段破残的围墙、一所倒塌的门面和一个古戏台。再不及时抢救,就只能在旧址上造假文物了。
博物馆的下一个“战役”,是按国家级标准引进高科技手段第三次改造博物馆。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投入:整修提督府要1000万元,修复水师学堂要1000万元,修复3个炮台要1000万元。“我们完全有信心在5年内自筹资金完成全部改造!”而完全靠自筹资金搞建设,全国博物馆没有第二家。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今天的胜景,凝聚了全馆70多位干部、职工的心血:员工们常常没有休息日;副馆长刘新乔全年住在岛上,三年不休假;讲解员十八九岁进岛,一干就是十几年,第一批上岛的刘新芳还被评为山东省“文物工作先进个人”;从上到下都是脏活、重活抢着干……
这个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的博物馆,给全国文化博物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在资金短缺,一批批珍贵的历史文物濒危的当口,他们不等、不怨、不靠,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开拓抢救文物的新路。
博物馆,不应该门庭冷落。刘公岛是一面镜子。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1999年07月22日第3版)
同其它地方新建现代化博物馆的高投入相比,在3.1平方公里的海岛上修复荒芜百年的古战场,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全靠自筹资金。远在荒岛上的小小博物馆,何以观者络绎不绝
7月8日,胶东半岛烈日炎炎。看惯了博物馆的冷清寂寞,威海卫刘公岛上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人头攒动的景象让人好奇。观众追随着讲解员,走过一个个展厅,都那么入神地听着讲解。前往参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交流会的数十位博物馆馆长也啧啧称羡。
刘公岛也有过冷清的日子,并没有因为它曾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舰队的基地、中日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就自然而然地引来八方观众。
刘公岛作为近代中国奇耻大辱的铁证,怎能让它在风雨侵蚀中悄无声息?1985年3月21日,3个文化人带着“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的标牌渡海入岛,开始了自筹资金、修复文物、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艰辛历程。
“五一”节那天千人上岛、百元收入,这便是希望
上岛第一天到处找水喝的经历,着实给所长戚俊杰上了第一课。那里的一切用品都从岛外运来,喝杯水要花3倍的钱。这些还是小事,更主要的是,要在那满目疮痍、颓垣断壁的荒岛上“恢复历史尊严”,经费没着落。他们想将保护与旅游结合,通过卖门票积累一些经费。然而,刘公岛一直对外严密封闭,长时期只有相当一级的干部才能前往一睹其真容。收门票有“见利忘义”之嫌。
担心归担心,除了收门票实在别无他法。4月6日,文管所进岛15天,便卖票营业。门票每人一角,第一天收入十几元。“真不错呢!”戚俊杰心头热了。令戚俊杰大喜过望的是,“五一”那天,竟有1000多人进岛,收入百余元。他对大家说:“这就是希望!”
当年,他们收入6900元,先把漏顶塌墙的北洋海军提督府修好并向游客开放,还筹办开放了第一个展馆《北洋海军文物展》。
第二年收入4.5万元,筹办开放了“北洋海军蜡塑群像展览”、“威海卫清军防务设施沙盘”等3个馆,门票价格随即增至2角。
第三年收入近12万元,修复开放了旗顶山炮台和龙王庙。
……
在基本没有外力资助的情况下,文管所靠门票收入,每年上一两个项目,逐步修复文物,扩大展区。
都说搞文化最穷,博物馆没有政府投入根本办不成。满怀甲午情的戚俊杰和他的伙伴,硬是白手起家,找到了旅游与文物开发的互补之路。
抓住“百年”的机遇,创威海第一名牌
1992年,离甲午战争100周年还有两年,又恰逢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威海人在琢磨如何抓住这个机遇。
分管文管所的市文化局副局长叫田峰泉,或许是作家的敏感,使他妙想天开:将“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争取中央领导题词;在两年内即甲午战争百周年之际,实现南有“鸦片战争馆”、北有“甲午战争馆”的建设目标。
戚俊杰心里没底,对副局长连连说“不敢、不敢”。这可不是普通的更名,威海卫要撑起全国甲午战争纪念中心的大旗,中央能认可吗?靠白手起家,刘公岛有实力吗?
那段日子,戚俊杰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胆子再大一点”。他们在积聚实力的同时,也开始“大造声势”。
当年5月20日,山东省社科院把“甲午战争研究中心的牌子”挂到了博物馆门前,全国9位著名历史学家喜滋滋地接受聘请,成为博物馆客座研究员,一系列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相继在此召开。
博物馆借水行舟,在专家帮助下,找到了600多位北洋水师英烈的名单,一面300多平方米、用花岗岩制成的甲午海战将士名录墙在博物馆耸立。博物馆访南寻北,和数十位北洋海军将士的后裔取得联系,并征得珍贵文物。借助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博物馆的馆藏研究从甲午战争扩展到近代海防和海洋生态。直到10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1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代史研究专家在此汇聚、交流、研讨,其中一位日本专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件———1879年日本海军制定的“征讨清国策”,它证明日本军国主义为发动甲午战争至少准备了15年。他还提供了239幅由日军拍摄的甲午战争中的照片,大大丰富了馆藏,提高了馆藏等级。研讨会结束,博物馆出版了颇具权威性的论文集。
渐渐地,小小博物馆终于挑起了大旗,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甲午战争研究中心。
1994年7月6日下午,离甲午战争100周年纪念日还有25天,中央办公厅通知威海市委,到北京取江总书记给博物馆题写的馆名,横竖共两幅。戚俊杰不敢想的事终于实现了。
一时间,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在全国传扬开来。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广告,它给威海带来历史性的效益,创造了名扬全国的第一品牌。这一年,博物馆参观者激增到105万。除冬季和开春因风浪太大不能进岛,在开放的日子里,平均每天有5000多人前往参观,全年收入200多万元。
这是许多博物馆可望不可即的双重效益。从此,偏居荒岛的博物馆走出威海,进入全国大旅游的行列,也终于摆脱窘迫,有能力办点大事了。
征集文物,需要资金,更需要良知与沟通
百年岁月足以让有形的历史逐年淡出,从天涯海角寻寻觅觅找回的珍品都是无价之宝,付出的代价和艰辛更是难以细说。征集,除了花钱,更需要用赤诚之心去沟通。
在目前馆藏的300多件打捞舰船的文物标本中,“济远舰”前双主炮为海内外仅有。1986年,烟台打捞局投入上百万元,让双炮浮出了深海。博物馆方面4次赴烟台谈判,打捞局提出至少应付给成本125万元。这是个合理的价格,可刘公岛不堪负担。竞争者接踵而来,中国军事博物馆希望能运到北京,并且开价不低。更大的对手是德国,愿出200万美元把他们的古董运回德国。
戚俊杰急眼了:“你们小心成为民族的罪人!”话是说重了,可一片真情也感动了打捞局。都是中华儿女,都理解双炮真正的位置应该在当年的战场刘公岛。打捞局最终同意只收取40万元,就让他们把双炮拉回威海。这段感情沟通,经历整整6年。
去提督丁汝昌老家安徽巢湖取文物的一波三折,令戚俊杰至今难忘。丁汝昌第5代孙住在巢湖的一个小村,家境贫困。丁汝昌旧时用过的床、八仙桌、水缸,后代们一直在用。他们了解到博物馆要征用先祖的遗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表示积极支持。可当地文物部门不同意。这场谈判从1992年延续到1996年。戚俊杰和5位馆员开着货车,来来回回跑了3次,夜里6人就蜷缩在货车里打盹。最后一次,终于说服了对方。
几乎每件文物征集都费尽周折。去年经国家文物局鉴定,在征集的馆藏品中,近现代一级文物达39件,名列山东省第一。
甲午馆最大的文物,要数遍布威海卫港南北及刘公岛上的28处遗迹。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遗迹分属不同单位。虽然国家文物部门已规定遗迹应归地方文物部门管理,但逐步归口,不仅需要资金,同样需要感情的融合。眼下,博物馆已经商妥,收回和修复水师学堂2万平方米的遗址。这所中国海军史上最早培养海军人才的学校,现在只剩一座照壁、一段破残的围墙、一所倒塌的门面和一个古戏台。再不及时抢救,就只能在旧址上造假文物了。
博物馆的下一个“战役”,是按国家级标准引进高科技手段第三次改造博物馆。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投入:整修提督府要1000万元,修复水师学堂要1000万元,修复3个炮台要1000万元。“我们完全有信心在5年内自筹资金完成全部改造!”而完全靠自筹资金搞建设,全国博物馆没有第二家。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今天的胜景,凝聚了全馆70多位干部、职工的心血:员工们常常没有休息日;副馆长刘新乔全年住在岛上,三年不休假;讲解员十八九岁进岛,一干就是十几年,第一批上岛的刘新芳还被评为山东省“文物工作先进个人”;从上到下都是脏活、重活抢着干……
这个被评为全国十大“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的博物馆,给全国文化博物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在资金短缺,一批批珍贵的历史文物濒危的当口,他们不等、不怨、不靠,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开拓抢救文物的新路。
博物馆,不应该门庭冷落。刘公岛是一面镜子。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1999年07月22日第3版)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