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因何向全国广揽艺术人才
本报记者娄靖 |
2011年02月08日06:20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上海文艺单位将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市里还为此推出相关优惠政策
背景新闻
日前,上海市宣传、文化两个系统的人才交流中心决定,8月下旬举办’97上海优秀艺术人才交流洽谈会,并推出解决户籍和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地优秀人才进入上海。现在,20多家文化单位积极要求“设摊相才”,希望通过招聘补充200名左右的尖子人才和各种行当的优秀演员。变由国家统配、调配为公开招聘,是上海市文化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文化艺术单位的人才有开发早、成材早、衰退早的特点。因此,抓好艺术人才的吸纳、分流、管理,就成了形成艺术队伍良性循环的三大环节。
1995年以来,上海各文艺院团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解决了竞争上岗、人才分流等管理问题。各院团在分流了1700多名富余人员之后,引进优秀艺术人才的问题便迫在眉睫。上海市确定了“一流城市、一流文化”的建设目标,从这一要求来看,目前各院团紧缺编导、指挥、舞蹈、声乐、器乐、艺术管理等优秀人才和青年尖子演员。这些紧缺人才从哪里来?以往进人,一般由艺术院校分配毕业生,或由熟人推荐从外地剧团商调等国家统配、调配,虽然引进了不少人才,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院校学生培养周期长、尖子少、流失多、出现年龄断层,有的毕业生刚分配到单位就下岗;由熟人介绍商调外地演员,难免有范围小、碍情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受到地方人事制度限制等局限,不能满足吸纳大批优秀艺术人才的需求。这次,上海得到文化部艺术人才交流中心的支持,首次通过人才市场公开招聘,这大大拓宽了开发人才资源的途径,文艺单位可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最需要的优秀人才。
上海这个大都市,历史上就是各地方剧种和艺术人才荟萃发达之地。如今,上海良好的氛围,也为各地艺术人才施展才能、脱颖而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年,上海京剧院引进尚长荣、何澍、陈少云,上海淮剧团引进梁伟平,上海越剧院引进钱惠丽、方亚芬之后,分别在《曹操与杨修》、《智取威虎山》、《狸猫换太子》、《金龙与蜉蝣》等优秀剧目担任主角,成为剧团的尖子人才和全国有影响的演员。他们本身也在上海舞台得到锻炼和提高。
这次招聘工作,得到市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上海市文化局推出多项优惠政策,解决以往人才引进中最敏感的户口、住房、待遇和职称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外地录用者可采用蓝印户口、常住户口和居住证等多种形式解决户籍。优秀人才可解决全家上海户籍;特别优秀人才,可领居住证,保留当地户口和工作单位,并为家属就业、子女就学提供方便。对所有外地录用者,将每月提供住房补贴,用于租房。文化局还将辟地造房,提供部分租房。他们的职称和工资待遇也都将从优解决。
上海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周瑜生说,像这样通过市场行为在全国招班底演员,也可采取招聘方式。对这些人,人才中心将与旅游培训部门挂钩,为他们今后退出舞台就业打好基础。
上海已搭起了梧桐树,能否引来各地的金凤凰,人们正密切关注。不管结果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运用市场机制引进人才,必将给上海文艺团体的人才竞争带来震动,也将对全国艺术人才管理市场机制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7年8月
背景新闻
日前,上海市宣传、文化两个系统的人才交流中心决定,8月下旬举办’97上海优秀艺术人才交流洽谈会,并推出解决户籍和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地优秀人才进入上海。现在,20多家文化单位积极要求“设摊相才”,希望通过招聘补充200名左右的尖子人才和各种行当的优秀演员。变由国家统配、调配为公开招聘,是上海市文化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文化艺术单位的人才有开发早、成材早、衰退早的特点。因此,抓好艺术人才的吸纳、分流、管理,就成了形成艺术队伍良性循环的三大环节。
1995年以来,上海各文艺院团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解决了竞争上岗、人才分流等管理问题。各院团在分流了1700多名富余人员之后,引进优秀艺术人才的问题便迫在眉睫。上海市确定了“一流城市、一流文化”的建设目标,从这一要求来看,目前各院团紧缺编导、指挥、舞蹈、声乐、器乐、艺术管理等优秀人才和青年尖子演员。这些紧缺人才从哪里来?以往进人,一般由艺术院校分配毕业生,或由熟人推荐从外地剧团商调等国家统配、调配,虽然引进了不少人才,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院校学生培养周期长、尖子少、流失多、出现年龄断层,有的毕业生刚分配到单位就下岗;由熟人介绍商调外地演员,难免有范围小、碍情面、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受到地方人事制度限制等局限,不能满足吸纳大批优秀艺术人才的需求。这次,上海得到文化部艺术人才交流中心的支持,首次通过人才市场公开招聘,这大大拓宽了开发人才资源的途径,文艺单位可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最需要的优秀人才。
上海这个大都市,历史上就是各地方剧种和艺术人才荟萃发达之地。如今,上海良好的氛围,也为各地艺术人才施展才能、脱颖而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年,上海京剧院引进尚长荣、何澍、陈少云,上海淮剧团引进梁伟平,上海越剧院引进钱惠丽、方亚芬之后,分别在《曹操与杨修》、《智取威虎山》、《狸猫换太子》、《金龙与蜉蝣》等优秀剧目担任主角,成为剧团的尖子人才和全国有影响的演员。他们本身也在上海舞台得到锻炼和提高。
这次招聘工作,得到市人事部门的大力支持。上海市文化局推出多项优惠政策,解决以往人才引进中最敏感的户口、住房、待遇和职称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外地录用者可采用蓝印户口、常住户口和居住证等多种形式解决户籍。优秀人才可解决全家上海户籍;特别优秀人才,可领居住证,保留当地户口和工作单位,并为家属就业、子女就学提供方便。对所有外地录用者,将每月提供住房补贴,用于租房。文化局还将辟地造房,提供部分租房。他们的职称和工资待遇也都将从优解决。
上海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周瑜生说,像这样通过市场行为在全国招班底演员,也可采取招聘方式。对这些人,人才中心将与旅游培训部门挂钩,为他们今后退出舞台就业打好基础。
上海已搭起了梧桐树,能否引来各地的金凤凰,人们正密切关注。不管结果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运用市场机制引进人才,必将给上海文艺团体的人才竞争带来震动,也将对全国艺术人才管理市场机制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人民日报.华东新闻》1997年8月
(责编:励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