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清醒的视野——回看第八届上海国际电视节

本报记者  娄靖

2011年02月09日00:17  

 【字号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根籁》
   

《根籁》
  参加了几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吸引我的还是参赛纪录片。透过它们,你强烈地感受到,站在新世纪的门坎前,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焦点、文化观念的趋同和差异,这很有意思。

  对生命意识的重新审视,象征人类社会自我反省的勇气

  25部参赛纪录片中,有16部人文片、7部自然片,还有2部记录人与动物的和睦相处。它们浓烈地传递着共同的主题:从历史长河和天地宇宙的广阔视野,关注并尊重所有的生命,反省人类与动物、自然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在选材的宽广、内涵的深刻与拍摄技术的精良方面,欧洲纪录片都走在前列。

  澳大利亚选送的《亚赫马的汤姆逊》,回望发生在1933年5名日本渔民和3名白人被亚赫马土著人杀害的骇人事件。人类学家汤姆逊在调查这一事件时,志愿与土著人生活两年后,向政府提出承认和保护土著文化和土地权的报告,可他的赤诚之心,在当时无人理睬。今天,摄制人员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揭示了由于不尊重原始部落生命群体而引发战乱与部落衰亡,这不正是人类社会兴衰的缩影吗?

  另一部《查泽尔大叔》,是一位语言学家、百岁犹太老人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他因为懂得多国语言而幸存下来,被迫为纳粹工作,可是他的几十位家人和亲属,或被残暴杀害,或逃离他乡。在他的家乡立陶宛,犹太人消失了95%。他亲眼目睹同胞和亲人被剥光衣服鲜血淋淋地倒在街头和水沟里。藐视生命、藐视尊严所引发的旷日持久的世界性大灾难,人类不该忘记。

  加拿大等国选送的另两部片子,回顾了二战期间对华人的歧视,批评本民族曾犯过的种族歧视的错误。让人看到一个民族自我反省的勇气。

  这类作品走出以往追求收视率的探秘和猎奇,深入反思人类在过去一百年中的错误,成为人文类纪录片中内涵深刻的大制作、大手笔。

  偷拍的教室里欺凌弱者、摧残良知的事,令人震惊

  这次国外选送的人文片,不乏社会批判内容,映照物质文明时代,仍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存在无视人格尊严的丑陋。

  韩国广播公司选送的《教室里发生的事》,摄制人员在汉城一所中学的教室里安放了摄像机,跟踪数月,拍摄了学生们在老师不在的情况下,肆意欺辱殴打一个特别的学生,包括他最好的朋友也参与其中的场景。在他的朋友看来,只有加入打人者的队伍,才能保护自己,不至于成为下一个受害者。镜头里的学生或是勒脖子,或是抽耳光、踢脑袋,或是练拳击,一个接一个地欺负着这位弱者,竟无一点羞愧感和同情心。最后,摄制人员在校方协同下,将录像播放给学生看,以唤醒学生内心沉睡的人性和良知。这部纪录片揭露了韩国校园普遍存在的欺负弱小的问题,真实的镜头令人震惊。韩国电视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令各国同行刮目相看。

  把镜头伸进蚁洞,你体会到生命的趋同与平等

  参赛的自然类纪录片,比照以往,多了一层人与动物共享自然资源的平等意识。

  法国电视7台选送的《蚂蚁城》,用高科技摄像手段,将镜头深入蚂蚁洞穴深处,记录了洞中蚂蚁繁衍、生长、生存的细节。对蚂蚁来说,人类的一双大脚,就可以给它们造成毁灭性“地震”,一盆水都会带来灭顶之灾。然而,这个弱小群体却无处不在。灾难过后,浩浩荡荡的蚁群身背比它们体积大几倍、重几倍的树叶重建家园,那忙忙碌碌的情景极其英武、壮美。当一个被人们忽视的弱小世界放大数百倍,并拟人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时,观看者不能不由衷感慨:人类的生命历程,在本质上与弱小生命没有多大区别,繁衍、抗灾、建家园是所有生命的共同过程。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动物和人类是平等的,人类没有理由不与动物相依相存,成为亲密朋友。这样的主题在英国广播公司的《北海道———人间天堂》、加拿大广播公司的《海鸟避难地》和法国的《命该自由》等自然片中,体现得更为强烈。

  另一些反映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作品,体现了人类重新认识自己的定位,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共存亡的危机感。如北京电视台的《消失的湖———罗布泊》等,提醒人们,一个湖泊的消失,可以使一个灿烂的楼兰文化与民族消亡。那么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过度开发,一旦造成生态失衡,也许正是人类在为自己敲响丧钟。

  中国纪录片更为平实,更像“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这次中国有6部纪录片入围。比较80年代的风光片和90年代的煽情片,今天的国产纪录片多了一份平实。

  上海电视台的《一个叫做家的地方》,记录了李阿姨即将从小弄堂搬迁,以及她日夜为一个寄养在她家的“外快外孙”操心。这两件事既是她生活中的寄托,又给她带来烦恼。其实,生活不也正是这样吗,希望和烦恼,构成了一生的乐章。上海东视的《老人京剧茶座》,记录了老人们为了老有所乐,组织京剧茶座。可是经费不足,他们为维持茶座四处奔波,到处碰壁,惟有票友满座、喝彩声四起时,才是老人们最快乐的时光。快乐是有代价的,生命在寻找和付出中,过得有滋有味。

  谈到中国纪录片与世界优秀纪录片的差距,多次组织国际评委评选纪录片的王少云说,我国的人文片虽然摆脱了摆布的痕迹,注重了画面言语,并在反映普通人某一时段生活状态上有不小的进步。但是,对时空大跨度的纪录片,还缺乏把握历史的思想深度。我们还缺少大手笔。即使表现普通人,由于观念和视角上不能找准与世界的连接点,往往难以被国外观众接受。比如上届电视节被国内观众普遍看好的《舟舟的世界》,却遭到国际评委一致批评,认为摄制者将弱智的舟舟爱好音乐,当作好玩的动物来展示,供人开心;没有站在舟舟的立场上,考虑一个残疾人离开父母保护之后如何独立生存。国际评委认为,这种对弱智者不平等的纪录片,在他们那里是不准放映的。可见我们与外面世界在观念上的差距。

  在自然片上,王少云认为差距更大。自然片需要人力、物力、资金的大投入,并在自然知识、摄像技术和吃苦忍耐上有很高要求。国外有专门的自然片拍摄机构,要用最好的摄制人员,作品向全世界供应。我国的电视台没有能力建立这样专业机构,一些纪录片栏目为了收视率疲于奔命,急功近利,在浮躁心态下,难以拍出优秀作品。由于拍片不如买片,国内多数电视台干脆放弃拍摄自然片,从中央台到地方台,自然类纪录片多从国外进口。因此,历届电视节评选,中国自然类纪录片几乎是空白。

  《人民日报 . 华东新闻》 (2000年11月03日第三版)

  

       
《北海道———人间天堂》
       
《北海道———人间天堂》 


《亚赫马的汤姆逊》


《亚赫马的汤姆逊》
 

《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一个叫做家的地方》 
(责编:励漪)
新闻检索:    
羊年真的会惨吗?羊年真的会惨吗?
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我们的福利受法律保护
[一语惊坛]收入差距尚且"讳言",分配不公如何"开刀"?
[论坛]美派三航母迎接胡总出访?·六国要联合对抗中国?
[访谈]党国英谈农村城镇化·外交部李松谈伊朗问题
[辩论]  花千亿投资迪斯尼,值吗?·你认同买不如租吗?
[博客]温总理:见一叶而知天下 女副市长咋被骗色骗财?
[博客]毛泽东为何成中国文化符号 男人居住北京11条理由
   无线·手机媒体
“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G族看两会 不是浮云”
“手机民意直寄总理”“手机民意直寄总理”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