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兄弟园”的心灵启迪
2011年05月26日09:52 手机看新闻
![]() |
济州岛的“石头老人”守在上海“百佛园”大门前。赠送者“思索之苑”苑长成范永在此留影 |
在上海嘉定曹安公路旁,有一对高达3、4米的“石头爷爷”,守候在题为“百佛园”的大门口。那圆圆的大眼珠,扁扁的大鼻子,加上一顶农家人的小圆帽和双手抱胸的憨厚造型,一看便知道是韩国济州岛的标志物——“黑石老人”。这对济州岛的黑石老人怎么会跑到上海来了?
在“黑石老人”大肚皮上刻着一行字:兄弟园,韩国济州岛特别治道。排在前面的兄长是韩国“思索之苑”的苑长成范永,排在其后的兄弟是中国“百佛园”的园长许四海。这一中一韩两位老人是在2007年中韩建交15周年时相识并结为了兄弟园的。他们各自创办的“思索之苑”和“百佛园”,则谱写了中韩两国民间大使在攀登民族文化高山中谱写的当代愚公的感人故事。
5月22日,在上海百佛园四海壶具博物馆落成庆典上,成范永特意从韩国赶来祝贺。身着浅咖啡水洗布的改良韩服,一顶黄土布帽子,一脸黝黑色的笑容,就这样乐呵呵地走上台去,为上海百佛园四海壶具博物馆揭幕,一个地地道道的韩国农夫形象。然而,就是这位韩国老人,用了半个世纪的艰难奋斗,在荒山野石的济州岛上,创办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盆栽艺术苑”。
3万多平米的“思索之苑”一步一景,诉说着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
如果光是盆景艺术,这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中都有,不会引起太大的影响。然而,成范永成在3万多平方米2000多个盆景艺术培育过程中浸透了他对大自然的生命坚持不懈的倾听、爱护、改造、养育与思考。他的盆栽艺术不仅让观赏者欣赏到了自然美,更是让参观者在走进花苑的瞬间眼前一亮,抛开了世事万物让心儿沉静了下来,在满眼的翠绿与奇丽的美景中,静静地体会自然界超凡脱俗的生命是如何创造与生长的过程,体会人与自然相依相存、改造与被改造的和谐关系,体会历经磨难的生命必定绽放奇葩的真谛。这里的盆栽可谓“一花一木一世界”、“一石一树一精灵”。到过“思索之苑”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每一个人都会在阅读了绿色生命的奇迹之后心头豁然开朗,对生命与人生萌发新的感受与遐想。
成范永将他几十年造园栽盆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了一本书,书名为《思索之苑》。他不仅将这样的思考写在了书里,还写在了“思索之苑”的每个角落,写在每一棵盆栽与奇石前,让观众与他一起分享大自然赐予的生命体验。
在一棵白色枯干与茂密绿枝相交的盆景前,成范永写道:盆景如果是残忍之举,那么树木一定会死亡。但盆栽没有死,它在有限的空间内学会生存,萌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现象给改造社会的人们重要的启示,如果我们养成及时改正错误的习惯,我们的社会会更加明朗。家长严格管束孩子、老师教书育人的辛苦与学生学习的痛苦会造成一个成熟的人。所以对盆栽我们可以理解为:暂时的痛苦,造出美丽。
“思索之苑”用这些奇异而美丽的盆栽表达有关自然与生命的哲学思想
“思索之苑”的围墙和大门非常古朴和生态,它们是成范永千辛万苦搬来济州岛上废弃的黑石头垒起来的。在砌墙时成范永仔细地挑选每块乱石凌面和平面的朝向,砌成的围墙和石门美观而独特,成为了济州岛上特有的风景线。成范永在石墙前写道:“给树木和石头寻找一张美丽的脸,这里成为世界名人必到的旅游胜地,成为代表韩国形象之一的地方。人活一辈子,要给自己的心寻找一个正面十分重要。”
他在另一个盆景前写下这样的感悟:“树芽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很多人认为在冬天或者春天。其实不然,他们在秋天已经产生。为了迎接春天,树木在夏天或者秋天就开始准备,冬天在寒风中孕育花蕾,到了春天,便绽放美丽的花朵。生活中的成功者往往为了未来作充分的准备,像树木在寒风中酝酿着开花。”
---------
在“思索之苑”中,像这样在长期仔细观察美丽生命诞生过程中的细腻感悟与体会比比皆是。它包括了自然生命在各个时期、各种境遇和各个时节的展现与思考,每一段都发自肺腑,每一篇都让人感同身受。因为它们是来自大自然的心声,来自一个用半个世纪的生命付出获得的回答。
人们不仅称成范永是园艺大师,更称他为韩国愚公和哲学家。
第一个将成范永介绍到中国的是人民日报前总编范敬宜。他在1995年参观“思索之苑”及多次与成范永详谈之后写下了数篇赞美文章与评论。以后人民日报的又一任总编张研农参观了“思索之苑”,写下“盆景与人生”的感悟文章。这些介绍不但吸引了中国游客和文化人,1995年底和1998年,江泽主席和胡锦涛副主席都先后前往“思索之苑”参观。
如今“思索之苑”已成为韩国追求世界一流文化的代表;成范永已和大长今一样,成为韩国文明与奋斗精神的象征,吸引了各国媒体、高官、名人、文人学者及游客前去参观游览。
成范永与许四海的相识,是上海城市规划局的领导与上海文化人牵线搭桥的成果。因为许四海有着与成范永相似的文化愚公的经历与成就。
许四海是中国制壶艺术大师和鉴藏家。从1995年起,他花了15年的时间在上海嘉定江桥地区,投资筹办了一个占地45亩的百佛园,专门用来展示他一生收藏的中国文化瑰宝——佛像与紫砂壶。
这是一棵正在纠正的松树,成范永用这种方式告诉人们:暂时的痛苦,造出美丽
他的百佛园以佛像为主题,展示了从魏晋唐宋至元明清各个时期百余尊佛像及汉画像石等。在5月22日落成的中国首家私立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里,七层“百壶塔”内,陈列了上溯仰韶、春秋战国彩陶,下讫秦汉晋唐、宋元明清陶瓷紫砂壶具达四百余件,集中了明嘉靖至万历、清康熙到道光及明末清初的壶艺巨擘时大彬、陈仲芳、惠孟臣、陈鸣远、黄玉麟、陈曼生、朱石梅、陈光明、朱可心等人的代表作。而镇馆之宝为邵大亨的缀只壶,被陶艺界尊为“紫砂壶王”。馆内还陈列了许四海及弟子们创作的精品力作。
许四海说:“我花15年时间、倾半辈子的精力与财力创办这个百佛园,是希望为海派文化打造一张靓丽的明片;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紫砂陶艺建造一个艺术殿堂;为中国和上海的收藏界搭建一个全国一流的文化平台。”
今天,有着相同文化追求和愚公精神的两位中韩老人,在上海再一次拥抱。他们的携手共进启发并鼓舞了人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民族追求世界一流文化和高贵的民族精神作出积极的贡献。精致和高贵的文化追求决不是用金钱、浮躁和浅薄能堆砌的,它们一定是用锲而不舍心无杂念的高贵灵魂才能铸造。
“思索之苑”和“百佛园”给了我们启迪与震撼。
树枝已枯干桧树,在成范永的精心爱护与改造下,绽放出奇特的美丽与顽强的生命力
![]() |
成范永特意赶到上海,祝贺百佛园里的四海壶具博物馆落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