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南京市郊栖霞区的人民日报社印务中心内,59岁的梁峨聚从转轮机上抽出第一份完整的《人民日报》,站在机器旁沉静地“读”了起来,看报头、看日期、看每篇文章的大小标题……几分钟时间,本期24版的《人民日报》已经由这位“第一读报人”审阅并签字。
在《人民日报》正式通过邮局对外发行前,梁峨聚必须以“第一读报人”的身份选一份报纸盖章签字,以示负责。自2004年元旦开始,梁峨聚担任“第一读报人”的时间已超过11年。
凌晨4:30,沪太路上的上海邮区中心局报刊分发中心内灯火通明,一排女同志正熟练分拣新鲜出炉的《人民日报》。
43岁的班长刘英(左一)说:“我们是上海市巾帼女子班,现在一共有12人。
早班我们是1:30到岗,从开始贴标签开始准备,2:30左右报纸就陆陆续续的到达分发中心。”报纸分拣结束后,7:00左右就会被运送到全市所属的邮政支局。
早上7点,39岁的叶其懂骑着标志性的绿色自行车,来到曹杨新村142号源园社区居民委员会楼下,把两份《人民日报》塞进报箱。
叶其懂是上海市邮政公司普陀区曹杨新村支局的一位邮递员,每天骑车送报,风风雨雨地骑了18年。
早上9点,安排好手头工作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党委书记周秋红回到办公室,浏览当天人民日报,然后打开电脑收藏夹里的人民网查找资料。
上海电气金融的员工普遍是学历高、年纪轻的“金融白领”,作为这个群体的党委书记,周秋红习惯了利用电脑、手机APP等新媒体方式和大家进行党建交流。“和他们沟通,我必须与时俱进啊!除了上网,我还下载了人民日报APP。”周秋红笑言道。
10点,陈晓坐在他那宽大的办公桌旁,摊开当天的《人民日报》,快速而又仔细地浏览一遍。
如今,作为新沪商集团总裁,陈晓关注的不只是消费零售行业,“企业家需要关注国家大政方针。”陈晓坦言道。
10:30,陆家嘴仁恒滨江园小区居民薛志红(左一)来到社区老年活动室,和邻居老友们一起翻阅当日的人民日报。73岁的薛志红不舍地说:“像我们这个年龄,对时事与政治有一定的专注度。因为几十年下来,感觉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相连的。”每逢全国两会等重大事件发生,薛志红就专门跑到老年活动室找来人民日报看。
如今,薛志红更多的是在家中,倚靠着舒服的沙发,戴上老花眼镜,手指上下滑动平板电脑打开人民日报的客户端。
中午11点,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陈殷华,和十几位老师、同学们准时来到光华楼会议室参加组织生活会——这次“午间课堂”的主题是“理论学习 常抓不懈——学习人民日报‘三严三实’系列评论文章”。
“红帆”和“理论养成”是复旦大学专门成立的两个党建工作室,“像今天中午举行的组织生活会,就是对党员经常性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编发的《组织生活参考》很多内容都是从人民日报、人民网上选取的。”陈殷华如是说。
下午2点,位于上海市合欢路2号的浦东新区市民中心人头攒动,奚惠琦带着巡检设备正在对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进行例行维护。
31岁的奚惠琦是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上海)有限公司运维部的工程师,他的工作就是穿梭于上海政府机关、各大高校以及社区等场所,对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进行检查和维修。
“现在,电子阅报栏的内容是通过3G网络无线传输,我的职责就是保证电子屏能够稳定地运转。”
下午3:30,在外滩附近结束了跟客户的会面后,高稼铭准备赶往虹桥高铁站去接一位外地来沪的老朋友。发动车子前,这位50岁的古玩店老板特意打开了手机上的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熟练地调出 “听播报”栏目,听起了当天的热点新闻。
“虽然我从事艺术品投资,但对人民日报并不陌生,你看,我手机里就装了客户端,平时开车时不方便看,但可以听里面的读报,能及时了解到政策趋势,这对我们搞艺术品收藏投资的非常重要。”
下午5点,送完手里的最后一份快递,张愿明又跟往常一样来到苏州河畔上海邮政博物馆楼下的阅报栏前,把电瓶车停放好,细细浏览起当日的人民日报来。
头戴一顶红色的安全帽,张愿明在读报人群中格外醒目。67岁的他从安徽黄山来沪打工已经十几年,目前做着快递工作,经常在虹口、杨浦区附近给居民送信件。每天工作结束后的闲暇时光,到这里来读读报已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我很爱看报纸,特别是喜欢看国内、国际新闻,可以了解到每天发生的事情。”
傍晚6点,同济大学留学生Shonae Phillips在校园散步聆听手机里的播报声,还不时跟着读出声来。来自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的Shonae Phillips,为锻炼汉语听说能力,专门下载了不少中文APP,经常浏览和聆听的就有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
而且Shonae Phillips还醉心于中国的诗词文化,特别是唐诗,“可惜我的名字翻译成中文是‘宋娜伊’,但是我更希望自己可以姓唐”。为了证明自己是真的“唐粉”,她还当场背诵起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晚上10:30,处理完个人邮件后,安少辉放松地倚靠在沙发上打开了人民日报微信的“夜读”。36岁的他,已是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分子影像事业部生产及探测器研发总监。
“上海的工作节奏太快了,白天工作时大脑绷得紧紧的。看了‘夜读’后,既让我放松下紧张的神经,又让我能沉下心来思考,真的很好。人民日报微信能做‘夜读’这样的内容,真有些出乎意料,我真心为‘夜读’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