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首破千家
上海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首破千家
制造業企業佔比71%,構筑現代化產業發展硬脊梁
■從產業分類看,制造業企業有729家,佔比高達71%,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領域的制造企業達426家
■從企業性質看,民企挑大梁。1026家企業中,民營企業有776家,佔比75.6%,是上海培育硬科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活躍主體
工信部近期公示第七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其中上海新晉企業達214家。由此,獲這一國家級稱號的上海企業累計首破千家,達1026家,總量居全國第三。
上海市中小企業發展服務中心的分析數據顯示,從區域分布看,這1026家“小巨人”的60%集中在浦東、閔行、嘉定、鬆江四區。其中,浦東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領域持續領跑﹔閔行、嘉定的高端裝備、智能網聯汽車等優勢明顯﹔鬆江已形成衛星物聯網等產業集群。
從產業分類看,制造業企業有729家,佔比高達71%,且主要集中在關鍵基礎領域,如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領域的制造企業達426家,構筑起上海現代化產業發展的硬脊梁。
從企業性質看,民企挑大梁。1026家企業中,民營企業有776家,佔比75.6%,是上海培育硬科技、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活躍主體。如奎芯科技瞄准算力擴展新賽道,成立僅3年即獲評國家級“小巨人”。
這些“小巨人”,既是市場經營的佼佼者,也是硬核技術的突破者,它們2024年戶均研發經費支出達5028萬元,平均研發強度(研發經費佔營業收入比重)高達11.4%,是上海市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的2.6倍,也高於全國“小巨人”平均水平(7%)。數據還顯示,506家“小巨人”企業建有國家級或省市級研發機構,累計有209家承擔了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研發高投入帶來硬產出,98.5%的企業在細分領域正專心補短板,力破“卡脖子”。如沐曦公司深耕我國在高性能GPU芯片上的不足,為國產算力集群提供關鍵支持﹔人乳寡糖生物制造技術的海外壟斷,已被上海弈柯萊突破﹔上海超導則成為全球極少數實現高溫超導帶材產能過千公裡量產能力的企業,支撐我國可控核聚變關鍵材料的自主可控。
在復雜經濟環境下,“小巨人”們還展現出極強韌性,平均成立年限為16.7年,戶均利潤率約6.2%,高於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小巨人”的科創屬性和高成長性,還使之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焦點。截至今年10月,在滬上市企業中,平均每4家就有一家“小巨人”。目前未上市的“小巨人”企業中,有683家制定了明確的上市計劃,其中239家已進入輔導備案階段。
另據介紹,上海正構建形成“創新型中小企業—市級專精特新—國家級‘小巨人’”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企業申報由國家工信部評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的前提,是要先成為市級的專精特新企業。今年4月,《上海市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印發,圍繞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推出6方面20條具體政策,扶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升規、規轉強、強轉股、股上市”,到“十五五”期末,上海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力爭達2萬家左右。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李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