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投出資為去年7倍,上海科創投資力度提升
上海國投預計今年出資突破450億元,規模為去年7倍,帶動一批重大項目關鍵企業落戶上海
“雙網聯動”高密度加速度投科創
當前,上海科創投資力度的提升幅度究竟有多大?從上海國投的一組數據可見一斑——
2025年,上海國投旗下在管基金業務增勢迅猛。據測算,2025年上海國投全年新增投決金額預計突破550億元,出資金額突破450億元,分別為2024年的3倍和7倍以上。截至目前,公司基金管理總規模超2700億元,投資企業數量超2000家。
上海國投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國華如此看待數據背后的趨勢:“當下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黃金期。自己從事多年投資,以前有段時間可能企業找不到投資人,投資人也找不到企業,但現在一切都不同了。”
布局一張投資大網
作為上海承擔“基金管理+創新孵化”功能的國有投資平台,同時又是有別於市場投資的戰略資本,上海國投公司要做的,就是“投早、投小、投硬、投重”。
想要達到這一目標,需要通過一張科創投資的大網,精准及時地把資金投到該去的地方。
這張大網的主干,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未來產業基金、上海國資母基金、上海創業引導基金等母基金。所謂母基金,是指將大部分資金投資其他基金,再由這些子基金來完成具體項目的投資。由於子基金在接受母基金投資時也需要配套相應資金,因此這一模式能實現投資的放大效應。
其中,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去年實現“當年籌備、當年設立、當年投決”。不到一年的時間,已完成兩批共26隻市場化子基金遴選,投決過會47個項目,投決總金額達278.4億元,帶動超1000億元社會資本注入上海三大先導產業。兩批子基金帶來近200個招引企業,覆蓋從光子芯片到基因治療的硬科技前沿。目前,第三批子基金的遴選正在進行,預計將投資20隻市場化子基金,重點與龍頭鏈主企業合作設立基金。上海未來產業基金也已投決子基金18隻,預計撬動資金超150億元。
順著大網的主干擴散,延伸到各處的分支,是一隻隻子基金、天使基金、CVC基金(企業風險投資基金)、並購基金、S基金。
比如布局重點產業賽道的子基金——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遴選的禮來六期基金和正心谷二期基金,是“滬上新來客”,已經積極投資了天澤雲泰等本地創新藥企。藍馳創投、中科創星、啟明創投、元禾璞華等市場著名投資機構也紛紛入局,他們或擅長早期投資,或手握產業資源,或具有國際視野,其中一些更是首次在上海發起設立基金,目前已經帶動一批重大項目和關鍵企業落戶上海。
再如聚焦協同鏈主的CVC基金——上海國投與階躍星辰、庫帕思、儀電集團等成立的生態型CVC基金,發揮鏈主企業影響力及產業鏈帶動作用,加快培育人工智能創新生態。
由主干到分支,放大效應已經開始凸顯。截至今年8月底,六大母基金已實現6.3倍放大效應,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科技領域。
為了讓這張網的密度更高,除了通過基金入局,上海國投還主動下場,直接投資。今年上海國投戰略投資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是旗下未來產業基金首個直投項目。在具身智能領域,直投智元機器人,並鏈接金融機構場景資源加速其應用。智能算力方面,聯合領投壁仞科技,擴大國產大戰略芯片的研發和放量。
袁國華估算了一個數字:“目前國投一線投資人近200人,馬不停蹄在產業一線尋找好項目。加上眾多子基金的投資人,市場上我們可能有600雙眼睛在看項目。”
編織一張策源新網
不久前,在張江人工智能島21號樓,30多名來自復旦、上海交大、北大、浙大等高校和初創企業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學習“創業”這件事。這是上海未來啟點社區主辦的科學家·創業者·投資人聯合實訓營。這一社區,正是由上海國投旗下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發起設立。
不同於普通的投資機構,上海國投在投資大網之外,靠前一步,編織了一張策源之網。通過構建創新策源矩陣,推動科技成果從“最初一公裡”向“最后一公裡”高效轉化。
聯動“大院”——上海國投與上海創智學院建立項目跟進、智庫共享、資源對接、人才培育、策源孵化五大機制,通過“基金投資+公益捐贈”,為創智學院的科研與創業項目提供全方位的資金支持,探索打造支持“科研企業家”的新生態。目前,上海國投已完成模思智能和日行跡兩個上海創智學院孵化項目投資決策。
對接“大所”——上海國投與上海科學院共同建設“科創儀器創新港”,聚焦科學儀器關鍵核心零部件的研發與制造,構建“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孵化”全鏈條創新平台。同時,與一批國家在滬實驗室建立常態化溝通渠道,以及項目挖掘傳遞合作機制。
協同“大企”——上海國投通過上海生物醫藥並購基金,支持上實集團開展前瞻性並購,參與上實生物醫藥轉化基金,進一步強化早期項目儲備及轉化。擬與江豐同創共同組建CVC基金並落地上海,助力上海半導體材料產業鏈強鏈補鏈。此外,通過攜手“大家”、承辦“大賽”,上海國投得以緊密跟蹤科創前沿領域最新進展,發掘最有潛力的人才和項目,積極捕捉創新信號源……
兩張大網相疊,袁國華希望這樣的投資密度可以幫助更多企業:“科技企業不容易,發展中會遇到很多坎,有融資的坎、技術的坎、市場的坎。作為戰略資本、耐心資本,我們要利用兩張大網,跟大家共同爬坡過坎。明年,我們還將引進更多投資機構,繼續加強投資密度。”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張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