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滬企突圍,上海崇明稻田率先用上了“黑科技”

2025年11月24日09:06 |
小字號

全球研究70年的技術走不出實驗室,康碼生物已率先實現無細胞合成蛋白質量產應用

滬企突圍,崇明稻田用上“黑科技”

金秋的崇明三星鎮,長清合作社的一片稻田裡,稻穗金黃低垂,谷粒飽滿。當地70余歲的田大爺用如尺般的眼睛一掃,又握了一把稻穗,便預判畝產將非比尋常。

近日,農林專家對這片種植“申優28”的示范田開啟測產。一個半小時忙碌后,測產報告顯示:實割面積1.735畝,綜合含水率、雜質率等因素,實收畝產1554.78斤,創下該品種在當地種植歷史新高。

豐收喜悅的背后,有著上海先進生物技術提供的“秘密武器”:康碼濃縮蛋白液。

去年,崇明區農委選取區內3000畝農田,向農民免費提供康碼濃縮蛋白液試用,結果作物產量喜人。去年夏季酷熱,崇明玉英蔬果合作社的雞毛菜靠此蛋白液,不但扛下高溫,畝產還提升了33%以上,拿下上海市“夏淡”綠葉菜高產高效示范一等獎。

“黑科技”蛋白液來自康碼(上海)生物科技公司。目前,這款蛋白液已進入崇明區農委“白名單”,採購可享政府補貼,區內有三分之二的合作社採購了這款神奇的營養液。

好消息還不斷從更遠的地方傳來。目前,全國各地已有小麥、水稻、大豆、黃瓜、草莓等百余種農作物,正靠此蛋白液“強身健體”。上海先進生物科技在國家糧食安全上的重要突破與創新,如此具象化。

蛋白質制造技術之於生物醫藥產業,好比光刻機之於芯片。

傳統的蛋白質制備利用細胞來表達,始終難以突破效率與質量瓶頸。上海康碼生物聚焦驗証蛋白質“無細胞”大規模合成,通俗來講,就是把原本在細胞內進行的生產過程搬到細胞外,讓單個細胞低效的“小作坊”模式轉變為“集團化大生產”。

這一領域,全球研究逾70年,相關文獻數十萬篇,卻始終走不出實驗室。

康碼生物在不足1%的把握面前,選擇“一條路走到底”,於2020年完成世界首條5噸級D2P(DNA-to-Protein)體外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生產線﹔2023年,這條生產線批次規模提升至160噸,成為蛋白質合成領域全球唯一實現百噸級以上量產的生產線。

康碼生物董事長郭敏在測產現場告訴記者,長期以來,水稻施肥用的是氮磷鉀化肥或復合肥,但這類肥料的營養易順水流失,流失率在40%以上,還會造成面源污染。康碼生物的無細胞合成蛋白質,能確保蛋白質的純淨、安全,且易被吸收、緩釋長效、活性倍增。這是農作物長勢喜人、不易得病的關鍵。

無細胞合成蛋白質,質量、技術過硬,但價格也要讓農民用得起。

這筆賬,長清合作社負責人王波算得明明白白。他介紹,平時這片水稻田,畝產“天花板”在1100斤。今年春,王波初次使用蛋白液,寧可保守些,在氮磷鉀肥“底料”基礎上,每畝加了2.1升康碼蛋白液,以每升23元計,每畝田新增成本不足50元。

蛋白液分三次噴施,按水稻收購價每斤1.4元,每畝只要能多收40斤就回本了。“沒想到現在每畝多收了400斤。投入不足50元,能多賺560元,投入產出比已大於1:10。”

這筆賬的背后透著一個事實:中國生物制造技術已率先從實驗室邁向大規模產業應用,由曾經的追趕者,逆襲為領先於歐美的領跑者。

蛋白質設計,是AI重點應用場景,也是全球科學家博弈的焦點。英、美的3位科學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預測了幾乎所有已知蛋白質結構,並創造出全新的蛋白質,於2024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不過,由AI設計的蛋白質分子多停留在實驗室或臨床研發階段,少有大規模制造及商業化應用。

中國科學家率先突圍。在年消耗量千億美元級的全球化肥市場和甜味劑市場,由中國設計的無細胞合成蛋白質懷著一顆“最佳替代”的雄心,走出了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步伐。今年11月,康碼生物採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D2PLab底層算法軟件,推出全球首款實現量產的AI設計甜蛋白——布朗霖,其甜度高達蔗糖的24萬倍,卻幾乎沒有熱量,不升血糖。這意味著,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代糖生產國,已經迎來中國“芯”。

中國生物制造企業的領先身位,取決於兩點——既能設計,又能實現批量造。據了解,康碼生物的濃縮蛋白質已經接到了東南亞、澳大利亞、阿根廷及中東地區訂單,目前在手的全球客戶訂單量超過3萬噸。

眼下,康碼生物上海工廠正在技改,爭取年底實現產能翻番,使年滿載產能達到6萬噸。康碼生物還有化妝品、血紅蛋白、甜味蛋白等規模化應用的產品線,其在河南、新疆、海南等多地布局的新工廠,每家都以年產能10萬噸起步。我國先進生物制造產品佔領全球市場,已然走出“飛輪效應”。

在郭敏看來,“飛輪效應”有賴於“一硬一軟”兩方面實力。硬實力在於,康碼生物在全球范圍內獨一無二的底層制造技術與產線,“我國完整的產業鏈成為我們規模化制造的絕對優勢。近十年來,聯合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地區百余家供應商合作開發,康碼生物產線的國產化率幾乎達100%。”軟實力則包括政府的政策、資金和場景支撐等,如上海對前沿科技始終保持高度敏感,願意拿出精品農業用地並真誠背書,扶持創新型企業。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部署了“十五五”時期12項重點任務,其中首條就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當中國的前沿科技根植於產業土壤中,切中全球重大臨床需求、國家糧食安全需求,並在巨大應用場景中跑通時,“科技強國”就成為了創新企業財報中一條條實打實的營收曲線。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李曄)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