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航運巨頭投資逾10億 臨港綜合倉儲設施投運
投資逾10億元的綜合物流旗艦倉投運,實現從“港到港”到“端到端”關鍵一躍
馬士基在臨港布下一顆“超級棋子”
11月20日,臨港最大、最新、最先進的綜合倉儲設施正式投運。
這一藍白色調的巨型連體建筑位於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靠近東海大橋處,是馬士基投資10億余元最新打造的綜合物流旗艦倉,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總倉儲面積近15萬平方米。它不僅一舉成為這家航運巨頭在華最大的倉儲物流項目,更成為企業高效服務中國以及鏈接世界的新起點,是馬士基從“港到港”向“端到端”戰略轉型的關鍵一躍。
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大背景下,外資航運巨頭為何重金押注上海?
馬士基的戰略支點
從馬士基臨港綜合物流旗艦倉辦公樓的窗戶向外望去,東海大橋蜿蜒向前,盡頭處便是上海洋山深水港區。
“這是中國出口的‘最后一公裡’,也是進口的‘第一公裡’。現在,客戶不用擔心這一公裡了。”馬士基大中華區總裁丁澤娟說。
旗艦倉不僅位置上處於“近水樓台”,更有政策上的開放優勢——它位於上海臨港新片區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內,借助制度創新優勢,可享受多項創新和簡化的監管政策支持。
在這裡,海關圍網變得“無感”。馬士基將獲批實施分類監管政策,保稅與非保稅貨物可同倉存放,並支持兩者在區內直接轉換狀態,無需進出卡口。
比如,對出口企業來說,出口商品抵達馬士基臨港綜合物流旗艦倉,即視同出口,企業可立即辦理出口退稅。而傳統模式下,出口貨物抵達港口后還要等待匹配船期,出運后企業才能獲得退稅。對進口商而言,貨物抵港后可快速轉移至保稅倉,等消費端訂單確認后再清關發貨。
打通這關鍵的“一公裡”,意味著企業無需提前備貨,可以把決定留到最后一刻,靈活性大幅增加,物流成本大幅減少。這意味著,供應鏈彈性將大大增強。
未來,臨港綜合物流旗艦倉可以打造成中國進口及出口分撥中心、跨境電商履約中心,還可以成為區域及全球分撥中心——通過馬士基與赫伯羅特組建的“雙子星”網絡,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貨物將轉運至上海港這一國際樞紐港進行集散,再通過大型集裝箱船發往海外其他樞紐港,分撥至全球市場。
上海港的新增長極
業內人士認為,馬士基打造臨港綜合物流旗艦倉,將進一步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軟實力。
今年8月,上海港單月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2萬標准箱,創月度吞吐量新高。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副總經理周勇在介紹新紀錄誕生的背景時提到,今年2月馬士基與赫伯羅特的“雙子星”航運聯盟開始運營,為上海港箱量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上海港是“雙子星”全球航線網絡中少數幾個主要樞紐港之一,由此,更多周邊國家的貨物通過上海港這個樞紐進行中轉,大幅提升了上海港的國際中轉箱量。
近幾年上海港積極尋求新增量,大力發展國際中轉業務。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港國際中轉箱量超過700萬標准箱,同比增長超兩成,是上海港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5000萬標准箱港口的重要支撐。
提升國際中轉箱量,除了靠整箱中轉外,集拼業務也是關鍵。今年上半年,上海洋山深水港區國際中轉和集拼箱量已達269.6萬標准箱,同比增長10.6%。
“我們與馬士基、德迅、美設等全球領先企業深化合作,提升服務質量,吸引更多國際物流企業在上海設立中轉集拼中心。”上海港國際中轉集拼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航運業的轉型標杆
此外,馬士基臨港綜合物流旗艦倉也將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引領全球航運業綠色、低碳、智能化轉型的新標杆。
“命名為‘旗艦倉’,是因為它運用了當前最新的智能化技術,進行了最新的碳中和探索,具有標杆性意義。”馬士基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技術和探索將復制到全球。
馬士基投入重金把“全球標杆”放在上海,亦體現外企對上海、對中國的長期信心。如今中國市場已是馬士基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雖然全球貿易格局深刻變革,但來自客戶的反饋顯示,整體貨量仍不斷增長,長期看好的態度並未改變。
而上海也不會辜負這份期待。“短短兩年時間,我見証了馬士基臨港綜合物流旗艦倉從破土動工到現在正式投用。這是藍圖到實景的‘臨港速度’。”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趙義懷說。
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所創造的“臨港速度”,正是中國、上海堅定擁抱世界,與各方攜手同行、共創未來的“開放態度”。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