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共治密碼”,讓民生痛點變幸福亮點!
“以前總擔心電梯突然‘罷工’,現在上下樓安心多了!”近日,漕涇鎮綠地新苑小區居民黃阿姨站在嶄新的電梯前說道。綠地新苑是一個建成二十多年的老舊小區,部分電梯鏽跡斑斑、運行異響,居民出行安全堪憂。面對這一民生難題,綠地居民區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依托小區共治委員會,串聯起社區工作師、法律援助師、社區營造師等各方力量,推動“舊梯煥新”行動高效落地。
“要讓居民支持換梯,首先得把政策講透、把民意摸准。”小區共治委員會成員化身“社區工作師”,走訪了10個樓道266戶居民,建立詳細的居民情況信息表,特別是對高齡老人、獨居老人、行動不便等重點人群的特殊需求格外關注。同時,借助樓組微信群搭建起與居民宣傳交流的平台,將老舊電梯國補的政策、電梯更新的內容等及時傳遞給居民,贏得了他們的理解與支持。

換梯共識達成后,廠家選擇、資金分攤、合同簽訂等問題接踵而至。共治委員會核心成員、律師王祥章化身“法律援助師”,帶領共治委員會部分成員以“規范化、透明化、民主化”為原則,為居民排憂解難。針對資金分攤,提出“樓層+面積”的綜合分攤方式,通過對電梯的安全性能、使用年限、技術需求等方面進行比選,確定建設方,並對設備安裝合同、維護保養等給出專業意見。同時,共治委員會還邀請職能部門參與協商,梳理形成《綠地 “舊梯煥新”一問一答》,在社區公告欄、業主群同步推送,成為居民咨詢的“寶典”。據統計,《一問一答》發布后相關咨詢量大幅下降,重復投訴歸零,有效消除居民的疑慮,讓居民的電梯換得明白、用得放心。
而在施工階段,“無梯可用”的顧慮讓高層居民憂心不已。共治委員會又變身“社區營造師”,通過設置“歇腳座椅”、分析大數據推行“錯峰施工”、制作施工進度卡通圖解等創新舉措,將電梯更新過程轉化為溫暖的社區互動體驗。最終,全部10部電梯從開工到驗收投用,僅用時不到45天。截至目前,該項目實現12345的工單量、“一號一碼”的掃碼量以及信訪辦的投訴量均為零,成功做到“無訴”加梯。
同樣建成近二十年的金山高新區恆順住宅區,作為動遷安置小區,隨著非機動車保有量逐年增多,“充電難”成為居民的煩心事。而小區原本配套充電設施滯后,導致“飛線”充電、樓道違規充電等亂象頻發,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居民的“急難愁盼”,就是社區工作的方向。恆順居民區在黨建引領下成立了小區共治委員會,整合黨員骨干、業委會、物業、志願者等多方力量,組建起一支“民情觀察員”隊伍。“民情觀察員”逐戶走訪了250余戶居民,既通過“拉家常”式交流收集居民對充電棚選址、收費標准、管理模式的直觀訴求,又同步發放《充電需求調查問卷》,同時建立“民情數據台賬”,形成《小區充電棚建設民情分析報告》,為后續方案設計提供精准的數據支撐和民意依據,確保方案既貼合居民需求,又符合小區整體規劃。
居民事居民議,才能讓方案更合民心,居民區探索的“板凳議事會”發揮了關鍵作用。沒有主席台,不設發言席,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居民代表和建設單位圍坐在小區廣場、樓道口,開啟“開放式辯論”。
“充電口數量能不能再增加些?”“雨棚材質得選結實耐用的!”……三場“板凳議事會”開下來,居民區共收集到車棚樣式優化、充電口數量增補、雨棚材質升級等等30多條寶貴建議。對於涉及電力負荷、消防規范等專業問題,居民區則主動鏈接電力公司、安監等部門資源,召開“多元會商”進行評估,確保方案既接“地氣”又具有科學性。
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居民區打造“紅色監理+全程管控”的質量保障模式。從共治委員會骨干成員中篩選3名具有工程背景、責任心強的黨員,聯合居民區黨組織成立“紅色監理隊”,明確“前期介入、中期巡查、后期驗收”職責。前期,走訪選址周邊住戶,收集“錯峰施工”“低噪聲設備”等建議,優化施工方案並公示﹔中期,嚴格執行“一日兩巡、一周一報”制度,對照圖紙和標准檢查焊接點牢固度、充電樁參數、消防設施配備等關鍵環節並及時督促整改﹔后期,組織“紅色監理隊”、居民代表、職能部門共同驗收,通過現場測試、設施檢查等形成驗收報告,並向全體居民公示。
如今,18座現代化非機動車充電棚已在恆順住宅區投入使用,共配備200余個智能充電端口,支持掃碼、刷卡雙重支付方式,操作便捷,並具備充滿自動斷電功能,讓民生工程真正成為“放心工程”。
目前,“小區共治委員會”模式正在我區更多社區推廣,還將進一步深化黨建引領作用,構建多方聯動、協同共治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來源:i金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