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經濟中心

《菜肉餛飩》裡藏著上海餐飲市場“長紅”秘訣

2025年11月20日10:16 |
小字號

10月份上海餐飲收入163.09億元,同比增長2.1%,今年首次單月同比回正

《菜肉餛飩》裡藏著餐飲市場的“長紅”秘訣

11月17日,一組統計數據讓上海餐飲界從業者大受鼓舞:今年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6%,1—10月累計同比增長4.8%,其中10月份上海餐飲收入163.09億元,同比增長2.1%,環比增長7.0%,是今年以來首次單月同比回正。

今年以來,時不時有自媒體用“人少”“關店”等詞匯形容上海餐飲市場。殊不知,上海餐飲市場並不缺熱氣騰騰的景象。熱映電影《菜肉餛飩》展現的煙火氣就是縮影——劇組選定的菜肉餛飩體驗店“盛興湯圓”在電影上映前,每天的餛飩銷量就有400碗左右,電影上映后更是飆升至600多碗﹔老汪、老金、阿芳、美琴喝下午茶的國際飯店大堂吧,幾乎日日客滿,蝴蝶酥更是“排隊王”,這兩天上海大降溫,購買隊伍仍舊從黃河路排到南京西路,需要等候40多分鐘﹔老汪與美琴為子女相親選定的本幫菜小餐廳“雲和面館”長樂路店,只能容納40多人,開業4年來,門口一直有等座的隊伍,最近更要等到下午三四點才能隨到隨吃……

當然,也有些“網紅”食品經不起時間考驗。11月初,“奶皮子糖葫蘆”成為上海餐飲界的“黑馬”,不僅在線上平台賣出98元一串“天價”,更成為社交平台的“網紅”,動輒被網友記錄“排隊2小時,每人限購一串”。才過了半個月,“網紅店”已盛況不再。記者向相關店家詢問,店家說:“來就能買,基本不排隊。”

一邊是熱度不降的“長紅”,一邊是迅速降溫的“網紅”,有必要問一句:“長紅”有哪些經驗,可否復制?曇花一現的“網紅”又能提供哪些前車之鑒?

味道正宗,幾十年如一日

電影《菜肉餛飩》裡的“長紅”,雖然主打不同產品,但他們有個共同點:堅持。

“電影制片人顧曉東吃了很多家店的菜肉餛飩,覺得我們這兒的比較符合他心目中的味道,就選了我們這裡作為官方體驗店之一。”盛興湯圓母公司、淮海集團新亞富麗華餐飲股份公司副總經理童純忠說。其實,盛興湯圓贏得的,不僅是制片人的口碑,更是消費者的口碑。

這家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老字號,曾坐落在順昌路上,最有口碑的是“全家福”——5隻菜肉餛飩搭配一咸一甜兩隻湯團,每天銷量穩定在上百份。此后,老店所在地塊動遷,在消費者的期待下搬至思南路,延續老工藝和老味道。

每天,店裡的明檔展示湯團和餛飩的“現場秀”。在這裡包餛飩或湯團的蔡師傅正是電影片花裡的“餛飩師傅”之一。選擇外帶的消費者可站在明檔外,等著最新鮮的“現制現售”。

童純忠說,盛興湯圓的菜肉餛飩之所以有特點,與餡、皮、湯都有關系。很多人覺得薺菜鮮肉餡好吃,卻不知道這裡的薺菜餡裡添了點青菜,解決了薺菜偏干的問題,餡料口感更好。他們堅持用自家工廠生產的“黑皮子”,就是全麥面粉佔比較高的餛飩皮,含有一定量的食用鹼,吃起來更有韌性。看似清澈的餛飩湯,由后廚每天用雞肉、雞爪、豬筒骨等小火慢燉﹔餛飩上桌前,還要淋一小勺現熬的“靈魂豬油”。

“說起來似乎有很多故事,但對我們來說,就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當中有過微調,但目的是滿足消費者對‘味道正宗’的要求。”童純忠說,電影上映后,作為體驗店,店裡菜肉餛飩銷量一路往上走,但全店上下沒有特別興奮,“就是平常心,做好自己”。

比起菜肉餛飩的銷量增長,讓店長於怡覺得欣慰的是,在盛興湯圓的客群中始終有年輕人的身影。在電影上映前,這裡早就成為周邊上班族喜歡的“食堂”,“老味道要傳下去,不能隻靠懷舊,不能靠短時人氣,要得到年輕人的長期認可”。

記者與雲和面館老板娘傅海鴒面對面,是工作日下午4時,“要麼上午10時前,要麼下午4時后,別的時間忙得連電話都來不及接”。即便這個時間,店裡仍舊有三四桌客人。

傅海鴒說,小店與電影結緣是因為劇組主要成員是這裡的“老客人”,“他們說這裡有煙火氣,想借我的店拍點鏡頭”。最后,不僅拍了鏡頭,她還在影片中客串了一把,“‘老戲骨’們都是一條過,我很緊張,他們陪我拍了好幾遍”。

主打本幫菜的雲和面館既講究“不時不食”,又強調精耕細作。眼下是食蟹季,店裡的蟹粉、蟹柳、禿黃油等全部當天現拆﹔春天上三蝦面時,同樣如此。傅海鴒說,“手工現拆的與工業化加工的味道不一樣,所以我們堅持。”

事實上,不僅每碗100多元的蟹粉面、三蝦面講究,即便22元的蔥油拌面,小店也一絲不苟。熬蔥油的時間、火候反復操練。

貨真價實,消費者願花錢

《菜肉餛飩》裡另一個識別度很高的取景地,是人民廣場附近的國際飯店。劇中,老汪、老金、阿芳、美琴在這裡點了一份下午茶套餐,還添了兩杯咖啡。

電影上映后,有網民質疑:中老年人會走進酒店喝咖啡嗎?很多網民留言回復:喝!

國際飯店駐店經理錢敏同樣給出肯定答復:電影的情節是真實的。酒店大堂吧大約有50個座位,每天下午的落座率在80%以上,下午茶套餐還要提前預訂。記者隨機挑了個工作日走進國際飯店,眼前的場景也印証了她的說法:幾乎客滿,除了老年人,也有年輕人。

錢敏還說,不僅大堂吧的下午茶生意不錯,酒店裡的兩家餐廳同樣客源穩定。記者看了下人均消費:電影同款下午茶套餐人均100多元,兩家餐廳人均分別超過200元與500元,都不算低。

市場上有聲音說餐飲企業遭遇“消費降級”,錢敏說,“沒有消費降級,隻有服務升級”,消費者不是不願花錢,而是要花得有價值。餐飲行業雷同度比較高,要吸引消費者,得有差異化和突破口。他們根據國際飯店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特色,推出多元的產品結構、獨一無二的用餐體驗,以及靈活的用餐形式,果真打響了口碑。

“講好‘上海故事’是我們的發力點之一。下午茶之所以受歡迎,一是我們的大堂吧海派風情濃郁,每天有兩場現場樂隊表演。二是下午茶的餐品根據節令、市場熱點及時調整。三是住店客人可根據個人需求,選擇在客房內享用。”現場,不同的下午茶類型讓人眼花繚亂——有西點配咖啡的“西式套餐”,也有非遺中式點心配中國茶的“中式套餐”,還有一杯咖啡加招牌蝴蝶酥的“單人套餐”……這兩天《菜肉餛飩》火了,“中式套餐”更是第一時間增加了油煎菜肉餛飩。

就連大堂吧隔壁常年排隊的帆聲餅屋,也上架了帶有梔子花、茉莉花等上海元素的現制咖啡,為選擇蝴蝶酥的消費者帶來一份新體驗。

類似的“人無我有”還體現在服務升級上。很多消費者選擇國際飯店入住或用餐,往往因為這裡的歷史底蘊,“上海原點”“鄔達克設計的老建筑”等標簽都很有吸引力。酒店順勢而為,邀請了特約講師,為消費者講故事,就連普通員工,也多多少少能給消費者講上幾句。“很多消費者不知道,國際飯店是由四家銀行聯合投資建設的大樓,並不完全是飯店,還帶有銀行功能,地下甚至有金庫。國際飯店也和很多歷史名人、歷史事件相關……很多消費者反饋,因為有講解,讓他們覺得這頓飯更值了。”錢敏說,不少“網紅”用講故事開拓市場,那麼對本身就有故事的“長紅”來說,用好文化底蘊,為消費者講好故事,同樣能提高服務附加值。

雲和面館常年走紅,同樣回答了“怎樣讓消費者願意花錢”的問題。小店人均消費超200元。不是沒有消費者質疑,但往往消費后“很買賬”。

之前,有位馬來西亞華僑第一次到店裡用餐,一落座就讓服務員找老板,“我不服!那麼小的店,面條價格在全世界數一數二,憑什麼?”傅海鴒沒有反駁,而是請消費者先吃,“吃好了我再給您解釋”。吃完后,消費者滿臉是笑,“我不要你解釋了,都懂了”。傅海鴒說,貨真價實是讓消費者主動花錢的根本原因。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學系教授蔣青雲認為,不論是餐飲企業還是其他行業的商家,能夠“長紅”,往往既有扎實的產品基礎,又有清晰的品牌發展規劃。以餐飲為例,首先要堅持底線,包括食品安全、誠信經營等。然后,根據不同客群定位,制定發展規劃,在品牌內容上做持續輸出。如果是大眾化餐飲,可以圍繞“價廉物美”“歡樂健康”等做文章﹔如果是中高端餐飲,則要有讓消費者“額外買單”的理由。他說:“社交屬性、文化傳承、場景體驗等,都可以成為獨特的優勢﹔還可以緊跟城市主題活動、市場熱點、時尚潮流等創新,持續輸出品牌價值。這樣,就有機會‘一路長紅’。”

炒作“網紅店”,不可能持久

對餐飲企業而言,要警惕的是不可持續的“網紅”,尤其是炒作出來的人氣。

以奶皮子糖葫蘆為例,記者走訪發現,整個市場都在降溫。

中山公園商圈一家賣糖葫蘆、糖炒栗子等小吃的商鋪櫃台上,擺著不同花色的奶皮子糖葫蘆,單支均價28元左右,隨到隨買,也不限量。在吳江路美食街,兩家比鄰的小店都銷售奶皮子糖葫蘆,種類也不少,但沒有一家排隊或限購。

記者根據某點評網站上銷售“奶皮子糖葫蘆”的商家名單依次致電,得到的答復都是“來買就行,不排隊,不限量”。

在業內人士看來,奶皮子糖葫蘆迅速降溫並不奇怪。“創新力度有限,復制門檻太低。”餐飲從業者盛軍歸納道。

表面看,奶皮子糖葫蘆有創新——將傳統糖葫蘆的原料從山楂、草莓、橘子等拓展到無花果、晴王葡萄等品種,在強調原材料新鮮的基礎上,又加入奶皮子這一特色小吃。新組合、新口味構成了新賣點,吸引了獵奇的消費者。

可是,這些創新並不足以支撐產品長期熱銷。

一是復制門檻低。“網紅店”出現后,市場上很快出現類似產品。從某點評網站列出的商家名單看,如今上海供應奶皮子糖葫蘆的店鋪少說有幾十家,“基本上賣糖葫蘆的店,都有條件做奶皮子糖葫蘆”。

二是創新基礎不牢固。奶皮子糖葫蘆走紅后,消費者評價相差甚大,有人欲罷不能,有人卻覺得齁甜。醫學專家的“提醒”更讓喜歡這一產品的消費者有了顧慮:有消費者因為吃得太多,出現“糖化臉”等症狀。奶皮子糖葫蘆高糖高脂,吃一串,就超過“成年人每日添加糖不超過25克”的推薦量﹔“奶皮子”屬於深度加工乳制品,脂肪含量遠超牛奶。長期過量食用奶皮子糖葫蘆,不僅會出現“糖化臉”問題﹔還會增加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甚至誘發白內障、糖尿病等疾病。

盛軍認為,部分產品之所以會“紅”,與“炒作”不無關系,消費者容易被“割韭菜”。此外,“雇人排隊”“請人發帖”也不是餐飲行業的秘密,不能排除部分商家為了“賺快錢”,通過灰色產業制造人氣。

蔣青雲指出,“網紅”營銷確實能在短期內影響消費者,促成交易,但想取得長期效果並不容易。即便有的品牌一開始通過新產品,以及KOL(關鍵意見領袖)、KOC(關鍵意見消費者)乃至頗具影響力的“大V”推廣成為“網紅”,也會因為缺乏核心價值或不能長期輸出品牌價值而被消費者放棄。這也是部分餐飲品牌生命周期偏短的原因。對品牌來說,長遠的營銷規劃,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豐富產品,穩定、持續地輸出自身價值,才是贏得消費者長期信賴的核心。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任翀)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