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上海3年改造2631座環衛公廁,方案使用者說了算

2025年11月20日10:26 |
小字號

上海3年改造2631座環衛公廁

一廁一方案,使用者說了算

2023年,“環衛公廁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列為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記者昨天從上海綠化市容部門了解到,經過近三年的持續推進,截至今年10月底,上海已對2631座環衛公廁進行了適老適幼化改造,超額完成目標。

在適老適幼化改造中,上海聚焦“通行安全、助力行走、自主如廁、服務優化”4大類30項細節,主要涉及為老年人加裝無障礙扶手、鋪設防滑地磚、優化照明,為兒童設置低位洗手盆、兒童坐便器、加裝防撞護角等舉措。

調研后再改造

目前,上海所有具備改造條件的環衛公廁基本完成了適老適幼化改造,佔到環衛公廁總數的87%左右。

“剩余的環衛公廁受客觀條件限制,要等到條件成熟了再推進改造。”上海市市容環境質量監測中心公廁管理科科長宋剛解釋,這類改造困難的環衛公廁主要是靠近路邊的活動式公廁、通槽式公廁、空間狹小的公廁,如果后期有大修改建機會,就可以把適老適幼化元素考慮進去。

哪些公廁需要進行適老適幼化改造?並不是管理部門“拍腦袋”決定,而是經過實地調研,由使用者說了算。

去年,陸家嘴西路濱江大道路口和福山路上的兩座移動環衛公廁改造了蹲便器,換成了坐便器。這樣改造,就是因為在設計階段,環衛部門在周邊的居民區做了功課。

“老年人最看重坐便器和扶手,在走訪調研中,我們收到的主要建議就是強化這兩項。”浦東新區市容景觀管理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有一封人民來信讓他印象深刻,在信中,一位市民說自己父母八九十歲了,每次外出去菜場、醫院,進公共廁所都是蹲坑,坐便器太少了,有一次,她的父親蹲久了站不起來,差點癱倒。

“一廁一方案是我們始終遵循的原則。”宋剛坦言,相當數量的公廁存在設計、建設、管養的“一刀切”問題,這對使用者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尊重。他舉了一個旅游景點附近公廁的例子:“原來認為有許多孩子來如廁,有必要做足適幼化改造,實際調研卻發現,一周來上廁所的孩子隻有兩三個,設嬰兒尿布台有點多余,還不如多裝一個洗手盆。”

對於“蹲便”和“坐便”的看法,也因為調研發生改變。此前,設計改造方案時,考慮到大家更看重衛生,打算把一些坐便器改成蹲便器,可實際情況卻相反,好幾個老齡化小區附近的公廁被要求多設一些坐便器,老人普遍反映蹲便器用起來太累,只要管理員勤於保潔,坐便器的衛生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記者從多個區的市容環境衛生部門了解到,每一座環衛公廁在改造前召開座談會或開展走訪調查,征求相關方面的意見,已經成為一種習慣。

降低管養成本

硬件改造好了,“軟件”也得跟上。

目前,上海24小時開放的環衛公廁達1756座,另有171座每天開放時間不少於17小時,這兩類環衛公廁佔全市環衛公廁總量的六成以上。其中,徐匯、靜安、黃浦的環衛公廁已全部實現24小時開放。

此外,2600余座專人看管的環衛公廁已實現免費供紙,2000余座環衛公廁提供冬季熱水,部分區域還試點了“廁紙進廁位”、設置“臨時休息點”、提供手機充電等服務。

但環衛公廁數量和覆蓋范圍畢竟有限,解決“如廁難”,社會公廁的服務意識必須與時俱進。

因此,上海創新推廣“共享廁所”模式,形成環衛公廁與社會公廁互補格局。今年10月,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市商務委、市交通委、市文化旅游局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做好引導和鼓勵社會廁所對外開放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市民游客如廁便利度。目前,奉賢區已推動92家商戶及企事業單位開放內部廁所,徐匯區推出“共享公廁地圖”,納入了65個社會共享點位。

公廁延長開放,管養成本是繞不開的話題。在環衛公廁延長開放時段,採用自動化保潔設備替代人工值守,是一種降低成本的可行方案。

在浦東、靜安、普陀、閔行、青浦等區,約有10座公廁正在試點自動化保潔設備。記者看到,這種設備像一台掃地機器人,和常見的“橫臥版”不同,它們看上去是一塊豎起來的“擋板”,左右兩側與滾動槽連接,平時緊貼在蹲坑后側的牆壁上,每當有人如廁后離開,便啟動並向門方向推進,之后再退回牆壁,這一來一回大約1分鐘,卻完成了噴水、擦拭、烘干消毒、排污等多項工作。

“我們進行過測算,一個需要4名至6名保潔員的一類公廁,一次性採購這套設備花費大約10萬元,但每年能省下20萬元左右的人工費用。”設備生產及運維方負責人史春龍表示,這類設備主要投放到公廁延長開放的廁間內,這樣公廁就不必為延長開放時段的幾個甚至隻有一個廁位去配備專人值守了。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