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這所中學40年,培養超2萬名生態科技追夢人!
今年,上海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迎來辦校40周年。歷經歲月流轉,學校已然發展成為一所擁有“綠色名片”的現代化中學,並累計培養了超兩萬名優秀畢業生。她究竟是如何構建起生態科技教育特色,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教育突圍?

踏入上海師大二附中,仿佛走進了一座會“呼吸”的生態博物館。紅白相間的教學樓間,連廊如葉脈般串聯起教學區與生態實踐區,空氣飄散著淡淡的草木清香。一堂“速寫看世界”課程正在開展,學生們圍繞著樹木、池塘、假山,以眼睛為取景框,將生態之美定格在畫紙上。
學生衛能干說,學校推出的“速寫看世界”活動,既是對學生心靈的滋養與情操的陶冶,也能有效鍛煉審美感知與創作表達能力。在日常繁重的學業之余,這項活動更成為舒緩壓力、獲得心靈慰藉與放鬆的重要載體。
人工智能課堂上氛圍熱烈,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協作,通過后台編程反復嘗試操控機器人完成車牌識別任務,沉浸式探索前沿AI技術。學生朱浩分享道:“常規課堂多是老師講授知識,而在這裡我們能自由表達觀點、化身‘小老師’鍛煉講解能力。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收獲滿滿,不僅結識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還學到了不少實用的新技術和新技能。”
常規課程外的“靜與動”,能讓學生們能更好地放鬆身心、探究認知、培養特長,這就是上海師大二附中“源於生態、基於科技、歸於生命”的課程理念。基於此,學校通過40年的不斷摸索,系統構建了“基礎需求—興趣發展—特長培養”三階課程體系,開發了80余門校本特色課程群,依托研究型項目與高階競賽促進學生的特長發展。
學校特色辦主任、教師馬周靜介紹,學校創新生態科技教育實施路徑,打造生態科技教育實踐周品牌活動。活動涵蓋對話綠色校園、生態問題觀察、探究解決之道等多元模塊,整合專家講座、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研學實踐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運用生態思維、科研方法與科技手段破解真實生態難題,進而培育生態創新精神與原創實踐能力。
搭好課程體系的“骨架”,老師們錨定教學方向,齊心協力為這所教育大廈注入“血肉”。教師馮敏坦言,在22年的教學生涯中,她的教學方式方法一直在變,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能更適應當下的時代、更加全面的發展。馮敏表示,新教材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教學需突破傳統學分本位與學科本位的局限,向更廣闊的維度拓展。通過推動語文學科與歷史、政治等學科的跨領域融合,構建跨學科教學模式,助力學生綜合性素養的提升。
近年來,學校牢牢把握“生態科技教育”這一核心特色,將綠色基因與創新精神深植於校園文化,建設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與實踐平台,使同學們在親近自然、探索科學中激發潛能,並在全國、全市的科創大賽中屢創佳績,成為了我區基礎教育領域一張閃亮的“綠色名片”。

校黨總支副書記、校長蔡文接受採訪時表示,學校確立以生態科技為核心、科學創新為驅動的發展方向。為夯實這一發展根基,學校將持續推進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著力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確保師資力量與學校未來發展定位相契合﹔同時深化對外協同合作,積極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優質資源,構建校地聯動育人機制,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四十年來,上海師大二附中在基礎教育領域開辟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創新之路。而這場教育突圍的精彩之處,不僅在於培養了具備生態素養與科技能力的畢業生,更在於它証明了,當課堂與自然、社會、未來深度對話,便能喚醒每個學生內生的創造力與責任感。
(來源:i金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