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生態+”!看崇明“十四五”如何生態立島
人民網上海11月19日電 (記者唐小麗)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上海市政府新聞辦推出“實干繪答卷 接力新藍圖”上海“十四五”規劃成果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展現十六個區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
今天上午舉行該系列第十四場發布會,圍繞“奮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級生態島”主題,崇明區委書記李峻介紹崇明區“十四五”期間建設發展成果。崇明區委副書記、代理區長呂晨飛、崇明區副區長胡柳強、崇明區副區長徐慧泉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崇明區是上海發展的生態戰略空間,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排頭兵、先行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海洋強國戰略的主戰場。“十四五”以來,崇明區堅持生態立島不動搖,大力實施“+生態”“生態+”發展戰略,全面推動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奮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新名片、長江綠色發展新標杆。
李峻介紹,這五年,崇明堅持把生態作為最大的價值、最大的責任、最大的潛力,努力寫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這一篇大文章。以《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為引領,努力護好人民的藍天白雲、清水綠岸,全區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達標比例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森林覆蓋率達21.64%,濕地保護率達60.73%,空氣優良率保持在90%左右。接連獲評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宜居城市、國際濕地城市等稱號,入選全國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首批國家“和美海島”,東灘候鳥棲息地成為上海首個世界自然遺產。
2024年崇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8.8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84.6億元,較“十三五”末分別增長17.5%、29.2%。五年投入近50億元建設投產33個都市現代農業項目,立項實施80個農業科技項目,精心選育保存317份崇明特色蔬菜單株種質資源,成功培育河蟹新品系“崇明1號”等品牌,綠色優質農產品面積認証率保持在90%以上,2025年農業總產值達55.6億元,連續4年被列為全國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縣,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多年位列全國第一。
崇明實現先進制造業能級躍升。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群成功申報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2025年海洋裝備產業在地工業產值預計達到900億元。長興島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造船基地之一,LNG船全球市場佔有率20%。世界最大的標准集裝箱船、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全球最大的龍門吊等國際領先的海工產品誕生於此。
文體旅融合煥發新活力。西沙明珠湖景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成功打造3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鎮和6個國家級、13個市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崇明越來越成為大家向往的“詩與遠方”。
在崇明,生態理念深入人心,垃圾分類早已化為百姓的日常習慣,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保持100%。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白山羊、苦草、菌菇、藏紅花等“家門口產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20年29457元增長到2024年40612元,增幅達37.9%。
軌交22號線和滬渝蓉高鐵進展順利,東、西兩大對外客運通道逐漸成型,區內“四橫七縱”骨架干線路網提檔升級,綠色公交“村村通”、百姓出行“趟趟行”。持續深化集團化辦學和“名校+新校”“高教+普教”“民辦+公辦”等創新辦學模式。新增一批長者照護之家、長者食堂等為老服務場所,完成4000余戶老年人家庭環境適老化改造。深化區域醫聯體建設,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准化,基本實現“小病不出社區、大病不出島”。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這五年,崇明區持續夯基壘台、立柱架梁。”李峻表示,未來五年,崇明區將乘勢而上、加力奮進,努力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提供更多案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