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一個傳統農業村的突圍之路

2025年11月17日17:12 |
小字號

近日,楓涇鎮興塔村的田野裡,稻浪翻滾。田埂邊的水泥路正進行提檔升級,沿岸河道也在加緊清淤,不遠處的老房在修舊煥新……一幅“秋田映干勁、提檔筑新景”的鄉村圖景正徐徐展開。

作為典型的純農業村,興塔村曾面臨集體資產閑置、人居環境“臟亂差”、產業同質化等發展難題。為打破僵局,興塔村錨定“盤活資源、延伸鏈條、集體增收”三維發力,打破傳統農業局限,構建多元產業生態。

位於興塔村6組、9組、12組的三個閑置農機倉庫建成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緊鄰村民宅基地,曾是村裡農業生產的“記憶載體”,卻因年久失修、功能老化而逐漸荒廢。斑駁脫落的牆體、雜草叢生的景象與周邊白牆黛瓦的農居格格不入。如今,這些倉庫成了興塔村產業升級的重要支點。

興塔村選擇在保留主體延續鄉村肌理的同時,結合倉庫所在村小組的定位做差異化功能重建。據興塔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金葉軍介紹,位於6組的倉庫毗鄰320國道,計劃將打造集黨群服務點與農文旅業態於一體的新空間﹔9組周邊水稻、瓜果種植面積廣闊,將攜手農戶引進農產品直播帶貨﹔12組的倉庫位於興塔村桂花園內,將轉型為服務於桂花園的基礎設施“服務站”。目前,3個倉庫主體修繕已完成90%,預計11月底全面完工。

如果說盤活老舊倉庫是“向內挖潛”,那江西贛糧實業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基地的落地,則是興塔村“向外借力”的關鍵落子。作為今年村裡首個重點建設項目,聚焦智慧育種和智慧農場研發實踐的院士工作站基地已初現雛形,目前,119.99畝農田已實現規模化種植,51種不同種源的水稻陸續進入收割期。

據悉,明年基地還將啟動上海本地水稻種子試種,進一步挖掘適配本土生態的“當家種源”,未來這些經過篩選的優質種子,不僅能惠及本地農戶,提升種植收益,還將逐步輻射長三角地區,助力興塔村在區域農業協作中找到自己的“坐標”,推動興塔村從“農業種植村”向“農業科技輸出村”轉型。

在產業布局上,興塔村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16個村小組的地域特點和資源稟賦,量身定制發展路徑。針對以農業為根基的1組至7組,興塔村堅持“以農為本”做文章,利用1組、2組的閑置空地,聯合九豐的種子資源打造“樂學田園”。項目由九豐提供優質種子、村集體組織種植,既保障農產品品質,又為村民提供就近就業機會,讓土地收益真正惠及農戶。目前外圍籬笆已搭建完畢,耕地機正連續作業。

在11組至16組原桂花園區域,興塔村計劃跳出傳統農業種植局限,將其打造成集觀光、休閑於一體的農文旅樂園,延伸產業鏈,吸引更多游客。更值得關注的是8組東亞路段,憑借地理位置優勢,瞄准“煙火氣”與“文化味”融合,通過盤活周邊閑置老舊房,正轉型成“洪泰祥”非遺小集鎮,在保留傳統業態基礎上,引進傳統小吃、特色村吧等新業態,以“老建筑+新業態”的組合,不僅讓老房子“活”了起來,也為村集體經濟增收開辟了新渠道。

宜居環境既是村民的期盼,也是產業吸引人氣的基礎,為此,全村以“全域整治、分級提升”為原則,開展人居環境提質行動,重點推進“拆違、提質、長效”三大行動。

如今,小組間原先坑窪的水泥村道全部“白改黑”,變成了平整的瀝青路,串起了家家戶戶的出行路﹔村內河道清淤疏浚,水質日漸清澈,岸邊雜草叢生的景象被整潔的步道取代﹔宅前屋后的亂堆亂放,也通過“積分制”環境管理機制得到了有效治理,村民參與環境維護的積極性顯著提升。

從閑置倉庫的“重生”到智慧農業的“扎根”,從村道河道的“煥新”到積分制的“入心”,從“樂選田園”的規劃到小集鎮的升級,興塔村的鄉村振興之路,以產業為紐帶,串聯起生態、文化、民生的方方面面,這個傳統農業村正逐步構建起“農業+科技+文旅”的多元產業格局。

(來源:i金山)

(責編:沐一帆、嚴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