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所大學給“敢闖的年輕人”創業底氣勇氣
上科大申請專利中75%都有大學生名字,專利許可連續六年居全國高校前列
給“敢闖的年輕人”創業底氣勇氣
與三百多家“政產學研金服用”機構協同創新,形成“技術—專利—產品—產業”閉環
建校僅12年的上海科技大學累計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刊上發表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署名論文109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迄今申請專利2298件,75%都有大學生的名字,專利許可合同金額累計70多億元,專利許可連續六年位居全國高校前列。這是記者從昨天舉行的“為國擔當 勇為尖兵”先進事跡報告會(科技專場)上獲得的最新消息。
這所中國最年輕的“雙一流”高校,背后的活力密碼是什麼?
累計孵化公司67家,早期創業融資額近22億元,目前有約30%初創企業正在首輪融資——歷經六年耕耘,上海科技大學技術轉移辦公室(OTT)已成為學校創新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這一獨特的高校專利轉化閉環體系,通過接軌國際規則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突破“紙變錢”難題,激活創新策源的不竭動力。
上海科技大學孵化企業影眸科技成立5年已完成數千萬美元融資。2020年剛成立時,這支“在讀”創業團隊的平均年齡隻有24歲。從最初致力於數字人、數字角色,到三維生成,團隊一直在針對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需求作出敏銳判斷和優化布局。
影眸科技的成功不是偶然,背后支撐著他們的,是上科大成果轉化的“核心引擎”——OTT。OTT有一句金句:“當你有創業需求時,我們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支持。”
影眸科技的首席技術官、創始人之一張啟煊畢業於上科大智能視覺與數據中心。回憶起初創時期,張啟煊說,上科大孵化器免費提供了一個辦公場地。“同時,我們還可以共享實驗室資源、孵化器資源,幫我們節省了一部分成本。”
遇到技術瓶頸?OTT牽線教授團隊,手把手解決難題。缺資金缺資源?OTT帶著他們對接投資人,幫著打磨商業計劃書。
除了場地、成本等有形的支持,寬容失敗的創業環境,則給了影眸科技不斷試錯、不斷成長的空間,讓他們對未來有更堅定的信心。“我們要的不是完美項目,而是給‘敢闖的年輕人’試錯的底氣,哪怕錯了,也有學校托底。”上海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江舸說。
日漸成熟的基因編輯技術,如今成為治愈地中海貧血患者的救命技術。截至目前,上科大陳佳教授團隊利用“鹼基編輯療法”讓19位重型地貧患者重獲新生。陳佳的身份既是大學教授,也是正序生物的創始人。
目前,正序生物完成了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以及近3億元A輪融資,已與上科大簽署總金額逾1.7億元的專利組合全球獨佔許可協議。
這背后離不開OTT的“慧眼”。在OTT,還有第二句金句:“當你自己都不知道有創業潛力時,我們為你洞察先機。”在上科大,科研成果轉化各環節各司其職——教授搭台、畢業生唱戲、具有創業能力的產業人員負責運營。只要研究成果有價值,學校就支持其申請專利。
在江舸看來,OTT模式的成功離不開三個核心關鍵詞:一是“跨界”,整合大學創新資源、產業資源、資本投入、政府服務有機融合的創新創業生態﹔二是“轉化”,踐行有效的機制模式,真正高效地推動成果轉化﹔三是“閉環”,閉環運營高質量知識產權、推動創業實踐教育、搭建開放創新平台和科創產業早期孵化器等,構建更完整的創新生態鏈,提升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力。
如今,上科大OTT與超過300家“政產學研金服用”機構實現了緊密合作和協同創新,形成了“技術—專利—產品—產業”的閉環。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李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