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樞紐,串活黃浦街區經濟
在黃浦區,一張由商會串聯的“共生網”正在悄然形成,串聯起大小企業,激活了街區經濟的蓬勃活力。

“商會就像一根繩子,把珍珠串成項鏈。”日前,在中共黃浦區社會工作部開展的“零距離家園”開放麥活動中,瑞金二路街道“金咖聯盟”負責人朱曉曄這樣形容商會的作用。
放眼黃浦,這樣的“繩子”正以多元形態出現在各個街道,編織著街區經濟的未來圖景。
商會“三認”:從陌生到共生的轉變
“商會具有統戰性、民間性和經濟性。”淮海中路街道商會會長林衛慈道出了商會工作的基礎:“我們有‘三個認’,分別是認門、認人、認事。”扎根黃浦30多年的他,將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投入到商會事務中,通過每周不間斷的活動,把近200家會員單位緊密聯系在一起。
淮海中路街道商會的“興業圈”品牌頗具代表性。林衛慈介紹,根據業態分析,這個圈子有三個維度的內涵:紅色之圈、興業之圈和幸福之圈。“紅色是黨建引領,興業是企業發展,幸福是價值實現。”這一模式獲得了上海市工商聯“一會一品牌”最具價值獎。
在瑞金二路街道,“金咖聯盟”則展現了另一種可能性。“街頭的咖啡館都是一顆顆珍珠。”朱曉曄說:“街道提出‘轉角遇到音樂、處處聞到咖啡香’,我們就把‘珍珠’串成項鏈,打造專屬黃浦的名片。”目前,該街道已聚集了無數咖啡館,形成了獨特的街區生態。
跨界協同:異業合作的乘法效應
與行業協會不同,街道商會的特色在於“異業合作”。林衛慈認為,這正是商會優勢所在:“商會要學跨界,尤其是商會掌門人。”
這種跨界思維,催生了意想不到的合作。林衛慈分享了一個案例:一位奧地利客商希望在其祖輩曾在淮海路經營咖啡館的原址重新開店,而現址已是老鳳祥。通過商會牽線,雙方正在探討“黃金+咖啡”的跨界融合可能性。
“對於商會,最大的挑戰可能不只是串聯企業,更多的是轉型和升級。”從純線下到線上銷售佔六到八成,豫園街道商會會員鄧春旭感受到了商會帶來的轉型動力,在商會活動中毫無保留地分享成功的經驗,並與同行共享流量。她說,繩子不怕細,就怕不共享,“一根線也能拉起一張網。”
痛點破解:商會成為政企溝通樞紐
“商會不僅是政府的商會,是企業的商會,也是企業的家。”打浦橋街道副會長李苗分享了商會“牽線搭橋”的故事:老舊小區停車難,她的充電系統想進小區,卻卡在物業、業主、街道三方意見不一。商會把需求寫進“民生清單”,在街道營商辦牽頭下,成功解決了難題。李苗說,繩子一頭系企業發展,一頭系民生痛點,“對上需求,才是真的共生。”
上海市酒吧行業協會會長葉丁源透露了一項新計劃:明年5月,聯合開心麻花把瑞金二路上一棟老樓改成“劇+酒”復合空間,晚上9點半前看劇,9點半后變身民謠酒吧,演員就是“服務員”,觀眾接著喝。葉丁源說,上海有3860多家酒吧,其中三成在黃浦,大家缺的不是客流,是新鮮場景,“繩子得往年輕人興趣點上綁。”
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冉認為,這正是商會發揮樞紐作用的關鍵領域。商會是“企業側網格員”,把一線溫度最快遞給決策層。“繩子能不能系牢,關鍵看結點結在哪一層。”
黃浦區的一個個商會實踐,展示了一個城市經濟微循環的活力樣本。在瑞金二路街道,“金咖聯盟”成為了黃浦乃至上海首家“小個專”黨建聯系點”。張冉教授分析,街道商會具有獨特優勢:“它是一個平台型、中間型、橋梁型的樞紐型組織,實現跨界資源的整合。”
探索破解之道,串活街區經濟
當前,黃浦區各街道商會正積極探索破解之道。從淮海中路街道的“興業圈”到瑞金二路街道的“金咖聯盟”,從豫園的商業轉型到打浦橋的社區融合……這些探索共同描繪出一幅街區經濟共生的畫卷。
“歸屬感非常重要。”正如林衛慈所說:“我們是把自己的社區作為一個家,一個家園。”在黃浦,商會這個“小家”正鏈接著街區經濟的“大家”,串聯起蓬勃的經濟生態網。
黃浦區委社會工作部表示,商會為繩,繩子可以短到一次團購,也可以長到一條產業鏈,希望在各商會及商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讓每一根繩子都有處可系、有力可拉,串活黃浦街區經濟,真正把“共生”做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黃浦方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