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之城”高質量發展這五年
東明路街道丨小區“架空層”何以撬動居民幸福指數?

“以前的三林苑,可是上海建筑界的明星。走在小區,我都覺得有面子,逢人就夸我們小區設計得好。”居民林老伯回憶起30年前剛剛入住時的場景,臉上滿是自豪。那時的三林苑,建筑風格獨特,環境宜人,在眾多小區中脫穎而出。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林老伯發現“明星小區”漸漸變了模樣。原本用來活動、停車的架空層,大部分被居民封閉搭建,佔為己有。被侵佔的架空層,不僅破壞了小區整體的美觀,也帶來了諸多安全隱患,成為困擾小區多年的“頑疾”。
面對這一棘手的問題,2021年起,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毅然發起攻堅行動,不僅順利完成架空層清退工作,更聚焦空間活化,通過科學規劃,將閑置架空層改造為集兒童游樂、健身鍛煉、靜心閱讀於一體的“社區會客廳”。

三林苑小區
如今,孩童嬉鬧聲、老人鍛煉身影與居民閱讀場景交織,形成“推窗見綠、出門入廳”的幸福圖景,正如居民林老伯所言:“往日的鬧心事沒了,現在過的是舒心日子。”
這場從“亂”到“治”,從“沉寂”到“活力”的蛻變,是東明路街道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動實踐,更是基層黨組織凝聚力量、破解難題的鮮活注腳。
頑疾治理:一場不得不打的攻堅戰
三林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敏介紹,三林苑小區為新加坡設計風格建筑,建有大量架空層,原本是居民活動以及停車場地。上世紀90年代,三林苑更是憑借獨特的建筑風格,先后斬獲上海白玉蘭獎、全國魯班獎等多項榮譽。
然而,“光環”下,隱患漸生。“由於架空層權屬不明和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大部分被居民佔為私有。”王敏介紹,累計482間、總面積9400平方米的架空層,逐漸淪為“四違”重災區,違法搭建、違規居住、私拉電線、雜物堆積現象屢禁不止。
這些問題不僅擠佔公共空間,更埋下消防隱患,鄰裡矛盾糾紛不斷,報警量居高不下,居民怨聲載道……
面對這一多年未決的棘手難題,再加上外地曾因此類隱患發生火災事故敲響的警鐘,東明路街道黨工委書記沈春雷態度堅決:“必須徹底整治!”
架空層問題錯綜復雜,整治任務艱巨,街道發起“拔點攻堅”行動,將架空層整治工作納入主題教育重點實事項目。街道工作人員深入小區,挨家挨戶宣傳政策,耐心做居民的思想工作,爭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同時,聯合相關部門,依法對違規搭建進行拆除和清退。
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有些居民不理解、不配合,甚至產生了抵觸情緒。但街道工作人員沒有退縮,他們一次次上門溝通,用真誠和耐心打動了居民。例如,針對住房困難群眾,工作人員協助其申請廉租房或經濟適用房﹔街道管理辦、司法所、社區規劃師等專業團隊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務。
“在清退過程中,我們堅持‘四個在前’:道理講在前、關心擺在前、法規宣傳在前、矛盾化解在前。”沈春雷介紹,通過制定架空層管理公約、使用規約等6部“軟法”,聯合“紅梅”調解工作室、“春風六裡”法官工作室等品牌,形成常態化管理模式。據統計,2021年至2022年,累計舉辦咨詢會20余場,提供服務超千次,協助5戶特殊困難群體解決住房問題。

清退架空層
經過5個月的不懈努力,三林苑終於完成架空層清退工作。如今,攻堅組每日進行巡查,動員居民相互監督,防止問題回潮反彈。
空間重生:從“私佔”到“共享”的治理智慧”
清退只是第一步,如何讓這些原本沉寂的空間煥發新生,真正造福居民,成了街道思考的重點。為此,街道積極探索參與式社區治理模式,讓居民從“被動式管理”轉變為“主動式參與”。
“居民們根據自身需求,提出將架空層改造成兒童活動區、健身區、閱讀區等多種功能空間的建議。”王敏說。

“寶盒園”中草藥園
在上海市委組織部、浦東新區區委組織部牽頭指導下,三林苑公共空間再造入選為“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創建項目。街道還整合在職黨員、下沉干部、聯建單位等資源力量,孵化了上海市首個社區規劃師社會組織——東明聚明心社區規劃與營造支持中心,並與中醫藥大學共建“寶盒園”中草藥園。通過“三駕馬車”協同發力,新增車位300余個,有效緩解停車難題。

新增停車位
為激發居民創造力,街道“雙管齊下”:一方面成立“開心吧環保手作社”“大家一起寫史”“百靈鳥小記者”等居民自治團隊,形成了“議題產生—民主協商—方案形成—項目實施—居民評價”的治理鏈條,讓居民唱主角。在此過程中,居民提出小區規劃提案30余個,水系中軸線景觀改造等提案已變為現實。

打造生活博物館
另一方面,依托70余人的社區規劃師隊伍,組建“三林苑花社”,建設、維護20余座社區花園﹔將300平方米架空層改造為集兒童活動、健身鍛煉、學習閱讀等多功能的活動休閑空間﹔選取24個點位打造出會客廳、作業吧等九大應用場景。
如今,曾經的“臟亂差”角落,如今成為居民最愛去的“打卡地”,處處洋溢著生機與活力。
人民至上:治理成效的“幸福答卷”
從最初的懷疑、不配合,到如今的主動參與、理解夸贊,東明路街道用實際行動贏得了民心。
三林苑通過加裝電梯、綜合整新、公共空間提升、消防改造等項目,小區居住品質大幅提升。曾經的“四違”空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綠意盎然的社區花園和整潔有序的公共設施,居民安全感、滿意度實現雙提升。
架空層也成了居民們的歡樂天地:架空規劃師們在此共同商議社區的大小事情,從綠化布局到設施完善,事事都操著心﹔閱讀室裡,居民們隨時可以過去坐坐,靜靜地閱讀一本書﹔兒童活動空間裡,則是孩子們的歡樂王國﹔會客廳裡,老年居民們悠閑地聚在一起,聊聊家長裡短。偶爾下盤棋,在棋子的起落間,享受著悠閑的晚年時光。
在“作業吧”裡,原本凌亂的架空層搖身一變成為了孩子們的桌游樂園。這裡不僅讓孩子們告別了電子設備,還能在游戲中學會合作與表達,成了小區裡獨特的“不插電”親子社交區。
“在推動架空層整治的實踐中,三林苑社區的韌性更強、活力更足。”沈春雷表示,黨建引領是“定海神針”,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活力源泉,系統治理是科學方法,需求導向是根本遵循。街道用實踐証明:當基層黨組織成為“制片人”,居民成為“主角”,各方主體共同參與,便能唱好社區美好生活這台戲。
三林苑小區架空層的蛻變,為超大城市基層治理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未來,東明路街道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構建開放包容、良性循環的治理生態,讓更多“家門口的幸福”落地生根,為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樣板間貢獻基層智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