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教師發展報告》在上海發布 將帶來新變化
《國家教師發展報告》在滬發布,人口新形勢將帶來新變化
教師:“夠不夠”轉向“好不好”
昨天,《國家教師發展報告》在滬發布,“國家教師發展調查”首期8000余份數據同步公開。據悉,我國現行的教師配備標准還停留在2014年的水平——小學“師生比”1:19,初中1:13.5,高中1:12.5。這個標准不僅低於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更與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存在明顯差距。
那麼,人口負增長背景下,中小學教師還要增配嗎?來自上海師范大學國際教師教育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的報告牽頭人李廷洲研究員表示,隨著人口新形勢的出現,中國教師隊伍建設迎來從“夠不夠”向“好不好”轉變的關鍵時期。
班級變小增配相應師資
我國人口近年來連續負增長,引發社會對學齡人口下降影響教師隊伍數量的熱議。這也成為先期發布的4部《國家教師發展報告》——《教師職業吸引力》《教師評價改革》《教師編制制度》《教師待遇保障》用數據解答的問題。在研究者看來,這一形勢恰恰打開了教師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窗口”。
數據顯示,2020年OECD國家小學、初中“師生比”的平均值分別為1:14和1:13,均優於我國現行標准。從班額角度看,我國小學和中學的平均班額分別為38人和46人,而OECD國家的均值分別僅為20人和23人,差不多隻有我國班額的一半。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目標,《國家教師發展報告》明確建議:在全面消除“大班額”基礎上,進一步降低班額標准﹔參照世界教育強國水平,及時調整教師配備標准,為實施個性化教學創造條件。這意味著,班級從大變小,增配相應師資。
“過去,在編制總量嚴格控制的情況下,調整教師編制標准確實面臨困難。但現在,新的人口形勢為我們更加充足地配備教師創造了條件。”李廷洲分析,“在2035年前,各級教育在校生數將相繼達到峰值並轉入負增長,這實際上為解決教師編制問題提供了歷史機遇。”他表示,應推動編制制度回歸初心,即合理確定學校人員規模及結構的依據。報告建議理順政府權責,形成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負責、綜合部門協調配合、學校自主治理的體制機制,同時將中小學教師編制核定周期縮短至每年動態核定,以及時適應學齡人口變化。
讓教師待遇與貢獻匹配
“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這一政策目標在全國所有縣級行政區已於2020年底全面實現。此輪開展的“國家教師發展調查”,覆蓋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200多個區縣、500多所學校,累計回收有效問卷5萬余份。
在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教師薪酬未來是否還有上漲空間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新發的《國家教師發展報告》系列圖書之一《教師待遇保障》給出明確回答:會。
近年來,在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中,用於教師工資福利的比例已接近70%。不過,與OECD國家相比,這一比例仍有提升空間。“其實,OECD國家教師薪酬佔教育經費的比例普遍在70%以上,部分國家接近80%。”李廷洲指出,雖然在持續進步,但財政資源配置仍需進一步向“人”傾斜。“尤其在當前我國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處於較高水平的階段,更加具備了‘投資於人’的現實條件。”
從橫向看,與受教育背景相近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研和技術服務業”相比,教師的工資僅相當於這些“高薪”行業的55%—73%。“這說明,教師作為一個高學歷群體,其薪酬水平尚未充分體現其人力資本價值。”李廷洲表示。報告也建議,應逐步將“教育行業在城鎮非私營行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排名”從前八提升至前五,使其與教師的受教育水平和社會貢獻更加匹配。
提高中小學教師學歷標准
“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師質量。”李廷洲認為,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學歷與OECD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因此,新的人口形勢也同時為提高教師准入標准、促進在職教師學歷提升創造了現實可能。
我國現行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標准制定於1993年,已過去30多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弘揚教育家精神 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強化高層次教師培養,為幼兒園、小學重點培養本科及以上層次教師,中學教師培養逐步實現以研究生層次為主。他建議,研究提高中小學教師准入學歷的標准,並設置專項學歷提升計劃,“現在正是行動的時候”。
“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但關於教師隊伍的系統性、大規模調查數據庫建設卻嚴重滯后。”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員吳晶透露,“國家教師發展調查目前已開展了五輪,未來我們將擇機陸續發布后續數據。”
據悉,研究團隊已明確未來四年的研究計劃,將分別聚焦教師任用與流動制度、教師教育轉型、教師專業化與教師發展數字化轉型四大主題,持續開展國家教師發展調查,並連續出版《國家教師發展報告》,致力於構建中國教師政策研究的理論體系與數據基礎。“回應時代問題、構建理論框架、推動政策完善。”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期待團隊持續深耕,為全球教師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徐瑞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