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進博觀察④:“大”與“小”間,看進博會“普惠包容”

2025年11月09日18:51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深秋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廣場上,飄揚的是五顏六色的各國國旗,展館內外,流動的是膚色各異的八方賓客。

不演“獨角戲”,共奏協奏曲。這是進博會始終堅持的目標。在這裡,不管大國小國,無論跨國巨頭還是中小微企業,都可盡力展示各自精彩,平等分享中國大市場的發展紅利與戰略機遇。

而今年進博會上,很多傳統小國、小微企業站在了“C位”。首次為最不發達國家產品設立專區,集中展示來自30多個最不發達國家的特色優質產品,進一步擴容升級原有非洲產品專區,推動所有與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及53個非洲建交國的企業和產品用好“零關稅”待遇,更好進入中國市場。

“開放的中國市場充滿平等包容、互利共贏的發展機會。”正如贊比亞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盧安比亞所言,在進博會上,每位參與者,無論國家的經濟體量大小,無論相隔的物理距離遠近,都能共享發展紅利。

中國倡議“為非洲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石”

“開放貿易是實現全球共同繁榮的關鍵引擎。進博會的舉辦,正體現了中國建立開放包容的多邊貿易體系的決心。”11月5日,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開放貿易與安全發展”分論壇上,哥倫比亞大學的杰弗裡·薩克斯教授這樣說。

數據,是薩克斯教授觀點的最佳印証。本屆進博會,吸引了全球15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與,境外企業高達4108家,展覽面積超43萬平方米,規模再一次創新高。僅開幕式,就有約1500名代表出席。其中,包括在開幕上致辭的格魯吉亞總理科巴希澤、塞爾維亞總理馬楚特、尼日利亞眾議長塔杰丁、斯洛文尼亞國民委員會主席洛特裡奇、阿聯酋總統特別代表齊亞布親王。他們的發言有一個共同主題——願深化同中方在經貿、互聯互通、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合作,維護自由公平貿易,共促發展繁榮。

盧旺達國家館的人文表演。 王瑩攝

“開放貿易並不僅僅是關於進口和出口,更是信心、可預測性與共享繁榮的信念。”同一場虹橋分論壇上,盧旺達發展委員會首席投資官米歇爾·烏穆倫吉感慨說,小型經濟體需要依賴穩定的貿易體系來實現經濟增長,中國的一系列倡議,“為非洲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石”。

國家會展中心5.2館,是傳統的國家展區,參展各國把他們的“壓箱底”都帶來了——瑞典是牽引力達30噸的重型卡車,哥倫比亞是可口的咖啡豆,尼日利亞則是十來種礦。這三國都是首次擔任主賓國,另外三個主賓國泰國、阿聯酋、格魯吉亞。

首次參展的吉爾吉斯斯坦,來了15家企業,帶來高海拔野生蜂蜜、白蘭地、手編羊毛地毯和圍巾。談起對進博會通關便利的滿意度,曾在中國留學的吉國進出口專家布爾梅特·庫爾曼巴耶娃毫不猶豫:“當然是10!滿分!”她有一個美麗的中文名——珍珠。

“珍珠”對中國這個共享大市場,也非常滿意。許多參觀者被展台上厚實的手編羊毛地毯吸引,“要了”﹔不少採購商對各種口味的蜂蜜產生興趣,許多意向訂單正在洽談……

“堅持在開放發展中分享機遇、實現共贏,推進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全球發展和大國擔當的理論闡述,在“四葉草”館內,具體化為一單單小生意,和萬裡之遙的某個偏僻鄉村裡,一個個陌生農民家庭的小康日子與開懷笑容。

來自秘魯的小可愛“溫暖駝”在2018年首次來到進博會,就成為年度新寵。此后連續“八刷”進博會,讓這些離開秘魯路邊攤的羊駝絨玩偶,成了助力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博會在行動”項目的鮮活案例,帶給秘魯人民機會與財富:展品從最初的羊駝絨娃娃,擴展到來自安第斯山區的靠墊、圍巾、帽子、毛氈,來自亞馬遜雨林的手串、挂飾等﹔來自中國源源不斷的訂單已助秘魯200多個家庭脫貧致富﹔被中國網友親切稱為“羊駝大叔”的手工藝人馬可尼,收入也從每年1萬美元增加到每月5萬美元。

“千丘之國”盧旺達的哈瓦那辣椒也“八刷”進博會,結果是被譽為“盧旺達老干媽”的辣椒醬迅速走紅,成為春節熱門年貨。

哈瓦那辣椒曾因太辣無人問津,農民只能望椒興嘆。首屆進博會開始,盧旺達發展委員會與中國新零售商超簽署合作備忘錄,辣椒作為特色產品走進中國市場——從2018年的5公斤樣品到今年的300噸,盧旺達辣椒一次次點燃採購商熱情。畢業於中國科學院的赫爾曼博士表示,如今,盧旺達年輕人返鄉種椒,日均收入已從不足10元增至50-60元。2021年中盧簽署協議,盧旺達成為首個對華出口干辣椒的非洲國家,預計2026年前出口量達5萬噸。

大市場連接小農戶,大舞台托舉小辣椒,進博會用“普惠包容”寫下最熱辣的注腳。

經濟全球化不應是強者的游戲

“找華人了解、網上搜,進入中國市場,哪個平台是最優選擇,答案是進博會!”新西蘭太平洋羊駝集團常務董事艾瑞克·耿,對第一次進博會之旅還歷歷在目。

那是第三屆進博會。他們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沒想到,展會剛過一半,羊駝絨被一售而空。接下來的五屆,再也不肯缺席——展台從9平方米擴展到120平方米﹔當年僅一款展品,如今十幾種,他們和供應鏈上的800家牧場,與中國市場同頻共振。

據統計,有170家海外企業和27家機構,是連續八屆進博會從未缺席的“全勤生”。睦朋得野生蜂蜜公司就是“全勤生”之一。睦朋得來自贊比亞。公司中國市場負責人星賢回憶,當初,經中國駐贊比亞大使館推介,中國海關總署 5 人專家組深入卡布韋原始森林 15 天,從割蜜、過濾到封桶全程考核,才幸運地趕上第一屆進博會快車,帶來的100 多瓶蜂蜜第二天就賣空了。

第八次參加進博會的贊比亞蜂蜜。 王瑩攝

星賢看來,“進博會像一台發動機”,在這裡先收獲中國訂單,再由此吸引歐洲客戶加入,讓最不發達國家的部落蜂農也能在全球價值鏈上分一杯羹。近三年間,睦朋得的蜂蜜單品類年銷售額突破 300萬元,德國藥企成噸採購。最直觀的變化在蜂農端——酋長拍著他的肩膀笑說,“No honey,no money!no money,no honey!(沒蜂蜜,就沒錢﹔沒錢,就沒甜蜜生活。)”

“全勤生”裡,還有不少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德勤、安永、畢馬威、普華永道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既有制造業也有服務業,涵蓋多個產業和門類。

進博會如同一個經濟全球化的小型實驗場,讓經濟學家們以最生動直觀的方式看見:五大洲的小企業、大公司可以聚攏在一個屋頂下,自動生成“多邊貿易體系”﹔經濟全球化不應只是強者的游戲,中國的進博會裡,提供了一個共享機遇、讓世界深度參與中國市場的范式。

中國的“普惠包容”,不是口號,而是行動

10月1日,當更多游客忙中偷閑度假休息時,中國流通政研會一帶一路工作委員會主任張興旺買了張單程票直奔非洲。此行目的,是貝寧,他要將當地特產“奶油菠蘿”帶到進博會,擺上中國家庭餐桌。臨行前,他笑著告訴家裡人:“沒有返程日期,菠蘿上飛機我再回來。”

“小國的產品要跨過大市場的門檻,比山路更陡。”第一次站在貝寧田間地頭,張興旺生出如此感慨。

貝寧國家館的“網紅菠蘿”,吸引眾多參觀者試吃。 王瑩攝

2023年首次奔赴進博會,遠洋而來的奶油菠蘿曾因手續不全沒能展出。2024年再來,又因檢驗檢疫程序問題只能現場試吃,沒曾想試吃“秒空”,奶油菠蘿一躍成為“網紅”。

從流量到貿易,還差一條運輸線的串聯。2025年,帶著農業專家一同前往貝寧的張興旺,終於把事情辦成了,“網紅菠蘿”實現了它的進博“首展”。與菠蘿同船前來的,還有腰果、乳木果油、芝麻,回程則裝載了雲貴川魯冀的橘子蔬菜。

從中國貿易人深入非洲小國田間地頭一路打通堵點的努力,到“雙向滿載”的循環航線越走越寬敞順暢,也向更多國家和地區表明:中國致力推動“包容普惠”“互利共贏”經濟全球化,從來不是口號,而是行動。

今年進博會,首次為最不發達國家產品設立專區,集中展示來自30多個最不發達國家的特色優質產品,進一步擴容升級原有非洲產品專區,推動所有與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及53個非洲建交國的企業和產品用好“零關稅”待遇,更好進入中國市場,真正把“小”直接請進舞台“C位”。

於是,老撾咖啡還在展館裡飄香,就已直通中國超市﹔埃塞俄比亞皮革拆箱在即,中國超市的標簽已經打印完畢﹔貝寧奶油菠蘿第一次拿到“即審即放”的綠色通道二維碼,參展菠蘿甚至實現了“上午落地、下午上架” ……小國的大戲已經開場,這一次,開放是“大”與“小”在這裡雙向奔赴。

出品: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統籌:吳焰

策劃:姜泓冰 徐沖 金煜純

記者:許凱 王瑩

編輯:姜泓冰 許凱

海報制作:張力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