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前瞻性引領性企業與項目接連落地,“熱帶雨林式”創新創業大生態蓬勃生長
“站位”閔行積蓄“長期領跑”強動能
前不久的上海“十四五”規劃成果系列新聞發布會上,閔行區發布的“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900億元,總量均位居全市第二”等數據令人振奮。記者還注意到閔行區領導開場的第一句話——“閔行區地處上海地理中心,是連接長三角的橋頭堡、溝通全球的重要樞紐門戶”。
或許,正是這種“站C位”的目標,激勵閔行多年來一直在各領域用力拼搏、奮勇爭先。
舍得“大手筆”
在閔行“十四五”成績單中,我們還看到了另一個搶眼數據——“閔行全區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8%左右,保持全市首位”。這不是某一年的努力,而是多年來始終舍得大手筆投入。
閔行正為地區發展積蓄“長期領跑”的強大動能。據統計,“十四五”期間,閔行榮獲13項國家科學技術獎、210項(人)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19家、市級及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665家,數量全市領先。
前不久,“海聚英才”創業城在閔行揭牌,將通過“空間使用零成本、安居樂活零負擔、專業服務零距離、資源對接零障礙、事務幫辦零等待”的支撐體系,讓人才創業無憂,讓每個創意找到生長沃土。
閔行區全力推動產業迭代升級,積極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已形成先進能源裝備及綠色低碳、航空航天、生物醫藥三大產業集群。
幾個月前,全國首個腦機接口未來產業集聚區“腦智天地”在閔行破土動工,園區規劃面積達10萬平方米,目前已吸引10家腦機接口企業入駐,從芯片、電子到算法、工業工程設計,產業鏈企業將在此形成有機協同體系。
眼下還有一批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企業與項目已經落地閔行,將為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積蓄動能。例如,未來能源產業有聚變能源、寧德時代未來能源研究院等項目﹔未來空間產業集聚了沃蘭特、時的科技等低空經濟領軍企業﹔未來健康產業有全國首個養老科技產業園……
一個地區拿什麼來支撐“站位”?閔行的回答是:作為和實力。
擁抱“大虹橋”
“大虹橋”給閔行打上了清晰的標簽,“樞紐”“國際化”“雙向開放”成為其名片。這也是閔行城市口號“離世界很近,距未來不遠”的創意由來。
喊出這樣的口號是有底氣的。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閔行)各項經濟指標實現強勢增長:累計落戶企業達2.8萬家,其中總部型企業達275家,稅收連續兩年超過100億元……
依托“大虹橋”戰略,閔行區推動核心功能、開放格局、營商環境三方面深刻變革,全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引擎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節點。
核心功能之變。閔行將進博會期間的創新政策固化為常態化制度安排,讓進博會“6天”的展品,變成了“365天”的商品。無論是虹橋國際咖啡港,還是虹橋國際酒窖,都通過“前店后倉”的保稅展示模式,讓全球好物即時可達。
開放格局之變。對內,閔行構筑“長三角國際會客廳”,吸引徽商長三角總部中心等平台集聚,形成“長三角制造+閔行研發+虹橋總部”的產業協同新格局﹔對外,閔行暢通“長三角制造+虹橋服務+全球市場”的出海新通道,集成虹橋海外發展服務中心、中央法務區、人力資源產業園等服務,聯動超500家專業服務機構,為企業出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
營商環境之變。閔行通過制度創新,推動更多企業開立自由貿易賬戶,試點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放寬外資設立投資性公司准入,落地面向海外人才的出入境、停居留便利化措施。
擁抱“大虹橋”,閔行努力站上“長三角C位”,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連接點。
對標“世界級”
隨著大零號灣的加快建設,南閔行已經明確了打造世界級科創灣區的目標。一個個全新的場景,顛覆了人們以往對這個地區的認知。
今年上半年,閔行區迎來又一“大三甲”入駐,瑞金醫院閔行院區在大零號灣啟動建設,目標成為全球領先的示范性研究型醫院。今年10月,閔行宣布成立100億元規模的“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基金”。
目前,大零號灣已經集聚了1.3萬家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706家,經濟規模達到965.2億元,“熱帶雨林式”的創新創業大生態正在蓬勃生長。
高校是創新的源頭活水。五年來,上海交大、華東師大通過“合規創業”注冊成立的公司近200家。閔行與高校共建人工智能、醫療機器人、時空智能研究院等成果轉化平台,推動高校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同時,閔行區在大零號灣推動“生產—生活—生態”一體化布局,打造人才的“幸福港灣”。這裡已建成一批高品質人才公寓,積極引進優質的辦學資源,妥善解決人才子女入學問題,讓他們在大零號灣安居樂業。
展望未來,閔行區瞄准新“站位”:全力把閔行打造成為國際開放樞紐門戶、科技創新策源灣區、新質鏈群集聚高地、人民城市示范標杆。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黃勇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