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魷魚漁情預報系統上線 預測未來五天漁場海域
“蒼鷺”AI魷魚漁情預報系統上線
預測未來五天漁場 遠洋作業期長一倍
你知道嗎?出海打魚,大約70%的時間都被耗在找魚過程中,費時費力費油。而今,中國船長有了漁情預報“智腦”,不僅找魚有方向,而且將產量提升近一半。
昨天,上海海洋大學、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中水集團舟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在臨港聯合發布,產教融合、共同研發的“蒼鷺”AI魷魚漁情預報系統上線。
魷魚是全球捕撈量最大的無脊椎動物物種。“蒼鷺”由上海海洋大學陳新軍教授團隊牽頭,由中水集團遠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水集團舟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投入真實作業數據與船隊資源,歷時3年左右研發而成。這一系統基於最近20多年來我國魷釣行業的數據積累,結合海洋遙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技術,可為全球大洋性魷魚作業海域提供未來5天精准的漁場預測,以及下一年度資源豐度的預報,填補了我國在遠洋魷釣漁業智能預報領域的空白,大大推動我國現代化遠洋捕撈業高質量發展與科技進步。
目前,蒼鷺系統已在中水集團舟山遠洋漁業有限公司20多條北太平洋魷釣漁船應用。截至10月底,2025年單船產量達500噸左右,與歷史產量每年330多噸相比,提高了48%。同時通過精度高達85%以上的漁情預報系統應用,首次將北太平洋西經海域即夏威夷西北相關海域魷釣作業的魚汛延長到了11月。團隊負責人、海大海洋生物資源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新軍告訴記者,原本每年魚汛的作業期僅4月到7、8月間,現在又延長了三四個月。
“蒼鷺”實現多端覆蓋,適配全場景,在網頁端、船載端、手機端同步發力,無論岸上管理還是海上作業,都能隨時獲取從水溫到營養等近20個與安全高效生產相關的海洋要素,讓魷釣捕撈告別“憑經驗”、轉移漁場較為盲目的問題。
“把課堂搬到海上、把實驗室建在船上,”團隊還將研發遠洋魷釣數字孿生系統、魷釣機器人和AI大智能體模型,促進遠洋魷釣漁業向智能化發展。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徐瑞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