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GDP同比增長5.5%!上海前三季如何實現逆勢而進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沈文敏 季覺蘇 田泓
2025年10月24日16: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金秋時節的上海,經濟脈動強勁而穩健。上海市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地區生產總值(GDP)40721.17億元,同比增長5.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在復雜的內外環境中交出了一份振奮人心的經濟答卷。

“這一增速背后,是上海經濟韌性與活力的集中體現,穩定的不僅是上海的發展信心,更為全國經濟回升向好注入了強勁動力。”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志闊道出了這份成績單的深層意義——上海的經濟回升,並非短期波動下的偶然反彈,而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政策協同精准發力的必然結果。

工業重返增長主力:產業煥新與新興賽道雙輪驅動

“工業重新成為支撐上海經濟增長的基本盤。”數據印証了劉志闊的結論: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全市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2%,而這一增長勢頭自去年第三季度起便已顯現,如今形成了穩定的回升態勢,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柱。

作為上海工業的“壓艙石”之一,汽車出口表現亮眼——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提升、智能化配置成為競爭核心的背景下,上海汽車產業不僅鞏固了國內市場優勢,更在全球市場中擴大份額。

5月15日,上汽集團旗下安吉物流建造的全球最大滾裝船——9500車位遠洋汽車運輸船開啟歐洲首航。 上汽集團供圖

相較於傳統產業的“煥新升級”,三大先導產業彰顯出產業結構優化的鮮明導向。前三季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三大先導產業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8.5%,增速快於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8個百分點。其中,人工智能制造業同比增長12.8%,集成電路制造業同比增長11.3%,生物醫藥制造業同比增長3.6%。

引人注目的是人工智能產業的“全鏈條布局”優勢。從算法創新、算力支撐到大模型研發,再到應用場景的示范落地,上海已構建起覆蓋人工智能全產業鏈的生態體系,不僅集聚了一批頭部企業與創新團隊,更帶動了上下游配套產業的協同發展。

“上海工業的這一輪回升,絕非簡單的‘量的恢復’,更重要的是‘質的提升’。”劉志闊強調,上海精准“押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賽道,不僅支撐了當前的經濟增長,更為未來的長期競爭力積累了優勢。

這種結構性優化的成效,在數據中得到清晰體現。前三季度,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提升至44.1%,接近“半壁江山”。

服務業引領新增長:激活經濟新空間、提升消費新活力

信息服務業的“爆發式增長”,成為前三季度上海經濟的一大亮點。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上海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5277.43億元,同比增長15.5%,已從過去的“潛力產業”成長為“后起的支柱產業”。

這一增長態勢的背后,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更是平台經濟與人工智能技術的“雙向賦能”。

“平台經濟在上海的布局不斷加深,已形成強大的產業生態鏈。”拼多多、小紅書、美團、京東等國內知名平台企業紛紛在上海加大布局,不僅將區域總部、研發中心落地於此,更圍繞電商、物流、支付等核心業務,構建起覆蓋產業鏈上下游的生態體系。上海已成為平台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聚集地,平台企業的發展不僅直接帶動了信息服務業的增長,更通過賦能傳統產業,激活消費市場。

在劉志闊看來,上海信息服務業的增長,並非孤立的產業現象,而是城市數字經濟發展能級的集中體現。“上海擁有豐富的數字基礎設施、充足的人才儲備與開放的應用場景,這些優勢疊加在一起,讓信息服務業能夠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近日,各國企業家在徐匯濱江近距離體驗人工智能前沿技術和產品。鄧雲淇攝

金融業的穩健發力,進一步彰顯了上海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前三季度,上海金融業增加值 6965.27億元,增長9.8%。

“金融市場活躍度的提升,是上海高能級服務業體系成熟的表現。”劉志闊表示,信息服務業與金融業的“雙輪驅動”,讓上海高端服務業的結構更加優化、動能更加充沛。

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前三季度在上海經濟回升中扮演了“基礎支撐”的角色。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3%,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6個百分點。

“為激活消費市場,上海今年以來持續加大促消費政策力度。”劉志闊指出,“其中‘以舊換新’政策精准瞄准家電、汽車等大宗消費領域,有效釋放了居民消費潛力。特別是家電‘以舊換新,不僅帶動了新家電的銷售,更推動了家電產品向智能化、節能化方向升級,實現了消費增長與產業升級的‘雙向促進’。”

從類別看,限額以上單位中,體育和娛樂用品類、家具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7.7%、22.1%、28.2%。

除了拉動大宗消費,消費市場的“新場景、新業態”也在不斷涌現,為消費復蘇注入了“新活力”。

外貿企穩向好:民營企業強勢崛起

外貿“企穩向好”,則展現出上海作為國際航運中心與貿易中心的韌性與活力。

上海洋山港四期無人碼頭繁忙作業場景。葉真於攝

前三季度,上海外貿出口同比增長11.3%,在全球貿易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實現這樣的增速殊為不易。而出口增長的核心動力,來自於民營經濟的強勢崛起。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民營企業進出口1.32萬億元,大幅增長27.1%,增速領跑各類經營主體,對全市進出口增長貢獻率高達164.5%。民營企業進出口規模佔全市外貿比重已提升至接近的成,較去年同期提高6.7個百分點。

這一變化背后,是上海民營經濟活力的持續釋放,也是外貿結構優化的重要體現。相較於傳統外貿主體,民營企業在市場反應速度、產品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能夠更快適應國際市場需求變化,在新能源產品、機電產品、特色消費品等領域的出口競爭力不斷提升。

同時,上海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民營企業發展外貿業務提供了便利化支持——通過簡化通關流程、降低進出口環節成本、加強外貿政策扶持等措施,助力民營企業“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

“民營經濟的快速增長,是上海經濟市場化程度高、營商環境優的直接體現。”劉志闊表示,上海近年來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障礙,讓民營企業能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安心專注發展。

“‘創新驅動、結構優化、多元支撐’的增長格局,讓上海經濟的抗風險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也為應對復雜內外環境挑戰提供了堅實保障。”回顧上海前三季度經濟表現,劉志闊給出了這樣的總結。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