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黃浦江畔的設計革命:從“三生協同”看城市發展新密碼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沈文敏
2025年10月09日17: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黃浦江畔,WDCC 2025世界設計之都大會的藍色主色調與江景相映成趣。當觀眾踏上用回收運動鞋塑料再生制成的200米主通道跑道時,腳下的每一步都在詮釋大會“設計無界,生生不息”的主題——這條環保跑道不僅是展覽的入場動線,更是設計驅動綠色轉型的生動隱喻。

WDCC 2025世界設計之都大會現場。沈文敏攝

9月25日至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的這場盛會,正值上海加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15周年。近500個參展品牌、超3000件展品在1.5萬平方米的展區內,以“生態-生產-生活”三大板塊聯動的形式,回答著一個時代命題:在人與自然關系深刻重構的今天,設計如何成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生態設計:從理念到實踐的系統變革

“生態設計不是簡單的材料替換,而是重構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思維革命。”在國際設計百人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的主旨演講引發全場共鳴。作為本屆大會的核心亮點,生態設計首次從邊緣議題躍居中央舞台,成為全球設計界的共同聚焦。

這種聚焦源於現實需求。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城市建設目標,以及《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的綠色低碳要求,都為生態設計提供了政策坐標。上海早已展開系統性實踐:通過《美麗上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引導政策方向,以上汽、寶武等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轉型,在西岸智慧谷等載體打造示范標杆,更以消費補貼推動綠色生活方式普及。

大會生態設計主題展區內,一場跨越120年的對話引人深思:福特T型車與遠景科技回收垃圾創作的Formula E藝術車並列展出。前者開啟了化石能源驅動的工業時代,后者則用廢舊材料重構了智慧清潔能源的可能,印証著“技術創新需以人文藝術為舵”的設計哲學。法國阿科瑪的綠色創新材料、美國阿普塔的綠色包裝供應鏈解決方案,更展現了生態設計在產業端的落地成效。

上海時尚出品集合展區。

全球智慧在此碰撞出思想火花。“藍色經濟之父”岡特·鮑利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婁永琪的“藍色經濟2.0”對話,提出“變廢棄物為資源”的循環設計理念﹔約翰·薩卡拉等可持續設計大師共同推動成立生態設計專家委員會,為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等議題搭建解決框架。這一系列動作,讓大會成為生態設計的全球策源地。

無界鏈接:設計賦能產業的上海實踐

“設計無界”的理念,在大會“12255+X”架構中得到充分詮釋。1場開幕式、2大展覽布局、2場主題論壇、5大設計領域專題、5大產業生態專場及X場聯動活動,構成了覆蓋產業鏈的創新網絡。

工業設計領域,MG Cyberster跑車成為全場焦點。這款將空氣動力學與環保材料完美融合的車型,通過實體展示與互動體驗,具象化了“設計重塑移動生活”的議題,讓汽車從交通工具升級為生活方式載體。在數字設計專區,AI驅動的定制化家居系統可根據用戶習慣自動調節空間布局,展現了技術與人文的深度融合。

主題館。

時尚設計則上演著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之禾的有機棉服飾系列採用全生命周期可追溯設計,百雀羚的復古包裝通過數字化改造煥發新生,而Jimmy Choo的時尚禮服與智能穿戴設備聯合秀,更打破了奢侈品與科技產品的邊界。這些展品中,國際品牌佔比20%,新銳品牌高達60%,彰顯了上海設計生態的包容性與活力。

產業對接成果同樣亮眼。在供需對接專場上,50余家國家和市級設計中心發布需求,促成127項合作簽約﹔投資促進專場推出23個重點項目,吸引逾百億元資本關注﹔新品發布環節,100余項設計成果首次亮相,其中30%已獲得市場訂單。“上海設計100+”全球競賽更匯聚17國2600余件作品,全景展現設計“賦能產業、點亮生活、服務城市、洞見未來”的價值。

人才筑基:青年力量激活創新生態

“35歲以下設計師已成為上海設計創新的主力軍。”大會首次啟動的“U35計劃”交出亮眼答卷:近300份申請中遴選的35名青年設計師,覆蓋工業、建筑、數字等關鍵領域,其中半數擁有自主創新成果。在青年設計人才路演現場,28歲的建筑師李然展示的“城中村微更新方案”獲得三家投資機構青睞,該方案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老街區生態與功能的雙重升級。

人才生態的構建離不開全鏈條支撐。大會人才招聘專場吸引800余家企業參與,提供近1萬個崗位,其中數字設計、服務設計等新興領域崗位佔比超40%。“上海為青年設計師提供了從創意到落地的完整生態。”剛與某頭部設計公司簽約的同濟大學畢業生張悅表示,從校園創新項目到“上海設計100+”評選,再到此次大會的展示機會,上海搭建了階梯式成長平台。

首次舉辦的“設計之夜”盛典上,吳彥祖設計的生活美學頭盔系列引發熱議。這些融合實用功能與藝術表達的作品,通過家居、咖啡等場景落地,詮釋了“生活處處有設計”的理念。來自全球的設計大師與青年從業者圍坐交流,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校長保羅·湯普森感慨:“上海的設計生態既能容納大師智慧,又能培育新銳力量,這種平衡難能可貴。”

上海設計100+評選活動。

文化根脈:“生生”理念的全球表達

“‘生生不息’的主題,植根於中國哲學中‘萬物共生’的智慧。”在全球創意城市設計論壇上,這一解讀引發30余個參會城市代表的共鳴。從2022年“相融共生”到2023年“造化萬象”,再到2024年“新質生長”,大會主題的演進勾勒出中國設計話語體系的形成軌跡。

這種文化表達正在轉化為國際共識。2024年大會發布的《上海宣言》提議設立“世界人與自然設計日”,如今已得到20余個國家的響應。本屆大會上,“生生”理念被賦予更豐富內涵:既是“人與自然協同”的新倫理,也是“生態—生產—生活”協同的新路徑,更是文明進步的新動能。

主題館外的設計嘉年華市集。 本文圖片均為主辦方提供

城市實踐成為文化理念的最佳注腳。楊浦濱江“綠創岸”通過生態修復設計,將工業遺存改造為市民休閑空間﹔西岸智慧谷以“數字孿生”技術實現能耗精准管控﹔“上海設計之都15周年”打卡路線串聯起外灘歷史建筑與浦東現代地標,展現了設計對城市記憶的傳承與活化。這些案例証明,東方哲學與現代設計的結合,能為城市發展提供新范式。

全球視野:設計治理的中國方案

3大國際設計組織主席、10余所國際頂尖設計院校校長、近1000名全球演講者——本屆大會的國際化程度再創新高。在“設計與城市治理”分論壇上,上海與英國鄧迪、意大利科莫等“設計之都”分享的經驗,聚焦於一個共同議題:如何讓設計成為破解城市難題的鑰匙。

上海的實踐頗具啟發——在社區治理中,通過服務設計優化養老服務流程,使社區養老設施使用率提升60%﹔在交通領域,採用數字設計構建的智能調度系統,讓高峰時段通行效率提高25%﹔在生態保護中,運用建筑設計原理的海綿城市項目,有效緩解了汛期內澇問題。這些經驗通過大會平台輸出,為全球城市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

海外聯動則讓上海設計走向世界。巴黎的中法品牌高峰論壇、米蘭時裝周的上海設計秀演、吉隆坡的“上海設計100+”展覽,形成了“主場展示+海外推廣”的全球化布局。“上海設計正在從‘引進來’向‘走出去’轉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協調員杜曉帆表示,上海已成為全球設計創新網絡的重要節點。

從回收塑料制成的跑道到青年設計師的創新方案,從東方哲學的現代詮釋到全球治理的共同探索,2025世界設計之都大會不僅是上海15年“設計之都”建設的成果展,更是中國以設計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宣言書。當設計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態、生產與生活,一個更具活力與韌性的未來正在徐徐展開。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