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全球科技共同體怎麼建?浦江創新論壇提供新方案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黃曉慧
2025年09月26日15: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9月20日至22日,上海張江科學會堂,“浦江創新論壇”的明燈再次亮起。“共享未來體驗區”,虛實交織的黑科技如磁石般吸睛﹔青年創新講壇上,演講的青年科學家神採奕奕﹔分論壇現場,遠道而來的科學家們聚在一起,聊不完的科學議題,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等等,共同刷新全球科技朋友圈的信息……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共同主辦的浦江創新論壇,已連續舉辦18屆,成為前沿科技展示窗口、區域高端對話平台和國際科技合作紐帶。今年的論壇,聚焦“全球科技共同體”議題,吸引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家機構550余位嘉賓出席,論壇規模和參會嘉賓數量均達歷屆之最。

今年論壇有哪些亮點?如何推動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且看大江東記者來自一線的觀察。

共享創新,中國實踐給世界答案

“今年首次線下參會,彌補去年無法到場的遺憾。”9月21日下午,站上Youth HUBS青年創新講壇,上海長征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徐濤既興奮又緊張。作為兩次參與醫療援助柬埔寨的青年科研人員,他的醫術和發明給當地帶去了科技“福音”。

徐濤說,在柬埔寨,高血壓、腦出血的發生率很高。2017年,他第一次援助柬埔寨時就把微創手術技術引入金邊的王家軍總醫院,幫助該醫院在這一領域建立了學科優勢。

2024年第二次援助柬埔寨時,徐濤帶去了自己最新轉化成功的科研成果——精巧靈活的便攜式超聲機,使手術過程更加精准和安全。在此基礎上,上海長征醫院神經外科專家侯立軍從千裡之外的上海遠程指導,徐濤完成了柬埔寨首例機器人輔助下腦出血治療手術。

手術中的困擾也讓徐濤萌生了研發便攜式超聲機的想法。神經外科手術要切開正常組織才能到達深部的病變,為此要求精確的手術路徑,稍有偏差,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裡”,損傷正常腦功能。

青年科研人員在青年創新論壇上交流。

“外科醫生都需要一個‘透視眼’。既往我們大多使用神經導航等設備,但這些設備是基於術前的影像掃描,無法根據術中的變化提供實時反饋。”徐濤以汽車駕駛導航類比,“開車有了二維地圖導航,方向更清楚,但它無法告訴你哪裡堵車,前方是否有行人橫穿馬路。而今的導航,能結合實時路況,行車實現邊行進邊修正路線,既精准又安全”。

徐濤以自己多年積累的臨床經驗,把“B超機”變成手術中的“實時路況導航”。他帶領團隊把B超探頭“變小”,通過一個小孔進入顱內,不僅能實時反饋病灶和血管情況,而且整個設備通過USB接口就能和電腦、平板甚至手機連接,不需要搬笨重的機器,真正實現了“便攜式導航”。

2023年,徐濤參加上海市春昇杯醫學創新大賽,這一發明獲獎並很快完成了技術轉化,2024年得以帶到柬埔寨應用,之后又在東南亞、非洲、南美等地的醫院推廣。

“這些設備與理念來自於臨床醫生,接地氣,簡單、便攜、低成本,能惠及更多民眾。”徐濤理解的科技共同體不僅僅是理念,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和責任。“它意味著不同國家和地區通過科技創新相互幫助、共享科技創新的成果,共同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

徐濤的創新故事引起座下同行們的共鳴。這個專為青年科研人員設置的講壇,辦了數屆,有數十位像徐濤這樣的青年科研人員站上講壇,分享自己的科技創新故事,也越來越受到外界的關注。青年人總是創意無限,活力四射。從他們身上,人們看到了中國創新的活力和未來發展的澎湃動力。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經驗與實踐備受關注。浦江創新論壇成為世界觀察中國創新、借鑒中國經驗的重要窗口,也為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在科研創新領域,中國佔據著特殊的位置。”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院士、化學與地球科學分院學術秘書長阿列克謝·特魯哈諾夫在主論壇演講時表示,“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已與中國合作建立20多個科研中心、實驗室。未來,還要構建科研潛能高度集聚的科研網絡,打造跨國多學科合作共同體。”

信任合作,凝聚全球科技治理共識

當前,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突破不斷,科技創新已成為重塑世界格局、創造人類未來的關鍵力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科技治理難題,需要全球共同研究解決。然而,地緣政治分歧,使得國際科技合作面臨嚴峻挑戰。如何避免少數國家將科技合作政治化?如何防止科技鴻溝加大不平等?如何確保科技向善、更好造福人類……這些成為科學界、產業界共同關心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浦江創新論壇的意義更加凸顯。與會的多位外賓表示,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平台,讓各國科技界人士能夠坦誠交流、增進互信、尋求合作。

在論壇期間舉辦的第二屆中瑞工程院創新論壇,匯聚了來自中國、瑞士兩國工程院的近20位院士。瑞士工程院院長貝努瓦·杜比在主旨演講中強調了信任的重要性,他表示,中瑞兩國在工程科技領域高度互補,此次論壇不僅是思想的深度交流,更是推動合作項目落地的重要契機。“僅見面和交談還不夠,需要行動起來,可以從小項目開始合作,建立互信”。他期待雙方在智慧健康、居家醫療和人才培養等方向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

事實上,在生命科學領域,國際科研合作已經起錨。論壇開幕當天,一場令科學界矚目的“結盟”在上海一錘定音。作為今年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2025介觀腦圖譜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國際靈長類介觀腦圖譜聯盟”成立,並發布“聯盟白皮書”。此舉標志著科學界正式發起“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啟動全球范圍內的靈長類腦圖譜研究系統性合作。

外賓在浦江創新論壇體驗新技術產品。

該聯盟吸納了來自等25個國家和地區的118名成員,來自中國科學院、海南大學、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美國哈佛醫學院、德國馬普學會、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等60余家全球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信任、合作,共同的科學目標,把他們聚合到一起。

“神經科學家善於創造新的學術詞語縮寫,但很多縮寫並沒有統一的規范。有時候同一個術語因為用來描述不同的物種的腦部,甚至有了27種不同的縮寫。”聯盟成員、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喬治·帕克西諾斯在論壇報告中呼吁,神經科學界需要對縮寫進行有效果的管理。而由中國發起的“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將讓科學家們用同一“科學的語言”超越國界,有效解決帕克西諾斯教授的困擾。

“在健康領域不存在國界之分,沒有所謂‘中國健康’‘德國健康’或‘美國健康’,人類健康是全球共同目標,國際協作與跨界合作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德國科學院院士羅蘭德·艾爾斯的一番話或許能代表全體與會科學家締結全球科技共同體的共同意願。

概念驗証平台首進會場,打通原始創新“最初一公裡”

去年的浦江創新論壇上,100億元規模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宣布設立,一年之后,這項耐心資本已經擴大到150億元的規模。如果把耐心資本和創新機制視為科技創新的陽光雨露和土壤,讓實驗室裡的科研成果完成“從1到10再到100”的艱難跨越。那麼,概念驗証將創新概念和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具有潛在商業價值成果,就是這一跨越過程的“最初一公裡”。

過去一年,上海聚焦關鍵環節,謀劃高質量概念驗証平台建設。前不久,上海推出相關方案,將概念驗証平台建設作為科技創新布局和科技管理改革的重點任務進行部署,以有效降低未來產業創新成果的轉化風險與研發成本。

本次浦江創新論壇上,6家面向未來產業的概念驗証平台將借助InnoMatch技術轉移大會的舞台首次集中亮相,涉及腦機接口、基因編輯、集成電路材料、超寬禁帶半導體等未來產業重點方向,不僅具備深度技術驗証、商業驗証能力,同時也提供資源對接、孵化支持等全鏈條服務,希冀形成世界級的創新平台。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馬浩然研究員團隊,是腦機接口概念驗証平台入孵團隊,概念驗証平台對這個創新團隊來說,最大的助力就是鏈接資源,“比如腦機接口最重要的落地前端就是臨床,驗証平台能鏈接很好的醫療機構資源,對加速我們的臨床轉化需求很有幫助”。

觀眾在InnoMatch技術轉移大會現場與機器人互動。

“科研成果經過概念驗証后,企業可以更放心大膽地投入。我們在論壇上找到了理想的合作伙伴。”一家醫療器械企業告訴大江東記者,他們與這些平台孵化的創新團隊的合作,能讓自己的產品能夠整合全球最優技術,更好地服務全球市場。

不僅為最前沿的科技設展,還把最新的科研實踐、科研體制機制的創新探索搬進會場。每年的浦江創新論壇都有新動作,體現出這個論壇一貫秉持的開放、創新、包容的辦會理念,也再次引發與會嘉賓的思考與共鳴。

在2025浦江創新論壇主論壇的最后一個環節,參與圓桌討論的幾位科學家一致認為,浦江創新論壇是促進全球科技共同體交流、分享與合作的重要平台,為國際合作與跨境數據分享提供實踐機會。我們需要建立更多這樣的國際化科研平台,聚集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推動跨境數據分享,促進跨國科研合作,利用多元性思維解決科研問題。

文中圖片均由浦江創新論壇主辦方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