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這屆工博會不一般,藏著中國智造的未來密碼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沈文敏
2025年09月26日14: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30萬平方米展館內,C919大飛機模型與“愛達·魔都號”郵輪剖面結構靜靜矗立,智能體機床自主規劃加工路徑,重載機器人穩穩托起整輛汽車,秸稈轉化而來的綠色甲醇散發著低碳清香……

9月23日開幕的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工業新質,智造無界”為主題,匯聚28個國家及地區近3000家參展企業,用近300項全球首發、200項中國首秀成果,勾勒出中國新型工業化向縱深推進的生動圖景,搭建起全球工業協同創新的開放舞台。

開幕式上,智能機械臂帶來的沙畫表演精彩上演。

國家重器與基礎突破:筑牢制造強國根基

走進“國家新型工業化暨‘十四五’工業重大成就展”2000平方米展區,“創新驅動筑根基 產業升級攀高峰”的主題扑面而來。作為本屆工博會的核心亮點,這裡集中呈現了我國工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型的歷史性跨越,20項標志性展品構成了大國工業的“實力矩陣”。

航空航天領域的“大國重器”尤為矚目。C919大型客機的關鍵結構件旁,標注著其突破的100多項核心技術﹔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的動力系統模型前,觀眾駐足聆聽其如何攻克300多項技術難題。這些“空中巨鳥”與“海上宮殿”的背后,是80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協同發力的成果,彰顯了我國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顯著提升。

中國中車的展台則採用“雙賽道雙集群”布局,展現了國之重器的自主創新底氣。軌道交通裝備展區內,時速600公裡高速磁浮列車模型前人頭攢動,工作人員介紹這款“貼地飛行”的交通工具能在3分半鐘內從零加速到全速,是當前可實現的地面最快交通工具。

中國中車展台“雙賽道雙集群”。

一旁的CR450動車組樣車更顯硬核,突破減阻降耗、全要素輕量化等多項關鍵技術,運營速度、運行能耗等主要指標均達國際領先水平。更令人矚目的是三款氫能源動力列車:CINOVA H₂新能源智能城際動車組、氫能市域列車和“氫春號”氫能有軌電車,均以零碳排放、超長續航為核心優勢,其中“氫春號”兼具科技感與懷舊風情,已成為城市交通的新名片。

“這些成果不是孤立的技術突破,而是產業基礎高級化的系統呈現。”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負責人指出,展區內1500個產業基礎攻堅項目成果,印証了我國堅持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的戰略定力。

數智融合與形態革新:重構工業生產生態

在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展廳,“機器會思考、能感知”成為現實。節卡機器人全球首發的JAKA EVO工業具身智能平台前,工作人員隻需下達“搬運零部件”的指令,機器人便自主規劃路徑、避開障礙完成操作。“傳統機器人需要海量樣本訓練,而它用100組數據、6小時就能掌握新任務。”工作人員的介紹道出了核心突破——從點位編程到作業能力泛化的跨越。

西門子中國的展台則把“數實融合”的圖景具象化呈現。其“鑽耀之心2.0”裝置如同工業科技的“萬花筒”,135款核心產品貫穿五層工業架構,動態展示從現場控制到雲端管理的全鏈路解決方案。

最受關注的當屬與中科摩通聯合首發的新一代電子機械制動系統(EMB)裝配設備。作為西門子生成式工業人工智能助手(Industrial Copilot)在中國市場的首個應用,它詮釋了“一次正確”的創新理念:借助NX MCD虛擬仿真技術,設計周期縮短30%﹔通過TIA博途選型工具,採購成本降低10%﹔AI輔助生成PLC代碼后,現場調試周期再壓縮30%,從設計到制造僅用時兩個月,較行業常規速度快了三分之一。

西門子中國展台人頭攢動。

這種“智能進化”在展館各處上演。越疆科技全球首創的多形態具身智能“超級工廠”平台上,雙足人形機器人精准裝配零件,輪式人形機器人高效轉運物料,多足機器狗在復雜地形中平穩穿梭,三種形態機器人協同作業,構建起柔性生產的全新范式﹔中科新鬆的睿可RICO輪式人形機器人則展現出“剛柔並濟”的特質:既能用柔順控制系統穩健倒茶,又能通過AI視覺完成人臉識別與智能巡檢,在倉儲、展館等場景實現人機安全協作。

醫療裝備領域的智能化突破更具民生溫度。國產化口腔手術機器人通過AI規劃手術方案,將種植精度提升至0.1毫米﹔微億智造的TRON系統如同“工業醫生”,實時監測生產線誤差並自主修正,讓精密制造的合格率提升15%以上。從車間到診室,智能技術正重塑生產與服務的雙重生態。

“數字化轉型不是簡單的設備替換,而是生產方式的系統性變革。”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湯文侃表示,工博會呈現的“軟硬兼備”創新生態,正是新型工業化的核心特征——30家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的實踐案例,生動詮釋了“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路徑。

綠色轉型與循環實踐: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

綠色低碳是本屆工博會最鮮明的底色之一。在能源裝備展區,“國和一號”核電裝備、先進小堆浮式發電平台、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等成果集中亮相,構成了多元清潔的能源供給體系,彰顯我國“雙碳”目標下的工業擔當。

上海電氣展台的綠色甲醇一體化全景沙盤前人頭攢動,旁邊的“秸稈的旅行”展示區通過動態模型,清晰呈現了玉米秸稈經氣化、合成等工序轉化為綠色甲醇的全過程。這個位於吉林洮南的全球首個風電耦合生物質項目,採用純氧加壓循環流化床氣化技術,不僅解決了農林廢棄物處理難題,更為航運業提供了可循環的綠色燃料,填補了國內規模化生產空白。

核電領域的自主創新更具裡程碑意義。中廣核數字科技展出的“和睦系統”,作為我國首個自主核級數字化儀控平台,從硬件設計到軟件開發實現全面自主可控,打破了美日企業的長期壟斷。如今,這個核電站的“中國大腦”已應用於陽江、紅沿河等多個核電項目,覆蓋從第二代到第四代的核電技術,為清潔能源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了核心支撐。

“能源結構轉型與工業體系升級正在協同推進。”上海電氣負責人介紹,其展示的煤燃核、風光儲、氫氨醇等七大業務板塊,構建起“能源生產-工業應用-循環利用”的完整鏈條,為全球工業低碳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案。

開放協同與生態共建:打造全球工業會客廳

“這是我們第一次組團參展,希望借助工博會對接中國產業鏈資源。”沙特展團負責人指著展區內的工業4.0解決方案介紹,作為沙特“2030願景”的重要展示窗口,他們帶來了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領域的12項成果,尋求與中國企業的深度合作。

本屆工博會的國際化水平再創新高:國際展商參展面積同比增長12%,德國、日本、美國等傳統工業強國的龍頭企業悉數亮相,帶來了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領域的前沿技術。展館內,“2025投資上海·相約工博”等主題推介會接連舉行,為中外企業搭建起產業鏈對接的精准橋梁。

在未來工業創新展,超導、量子科技、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的探索成果,勾勒出下一代工業的發展方向。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可將輸電損耗降低90%以上,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為海島提供穩定能源,量子加密OTN行業專網保障了工業數據的絕對安全,這些“從0到1”的突破正在打開未來工業的想象空間。

“今天的展品就是明天的產業。”中科院院士丁漢指出,工博會上呈現的極大、極小、極輕、極精、極智等極致創新,不僅是技術指標的突破,更是發展理念的升級。從原子級制造的精密構件到跨場景協作的智能系統,未來工業的輪廓正在清晰顯現。

25屆工博會的成長軌跡,正是中國工業的進化史。從早年引進國外技術到如今全球首發扎堆,從單個產品突破到全產業鏈協同,從追求規模速度到兼顧質量綠色,中國智造正在書寫新的篇章。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