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楊浦“隻報一次”為基層減負

一張張報表,曾是壓在基層工作人員心頭的一塊塊“石頭”。重復填報、多頭報送,不僅耗費了大量精力,更讓服務群眾的時間被不斷擠佔。
楊浦區作為上海市街鎮報表數據“隻報一次”兩個試點區之一,聚焦基層“多頭報送、重復填報”的突出問題開展“先行先試”,通過“梳理底賬、數據賦能、工具建設、准入審核”四步工作法,已實現報表源頭減量87.9%,基層填報負擔顯著下降,數據賦能治理能力持續提升。
從“手動錄入”到“一鍵核對”
“以前,我們開玩笑說自己是‘表哥’‘表姐’,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各種表格打交道。”在楊浦區殷行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一位老員工回憶起過去的報表工作,感慨萬千。
殷行街道是楊浦區人口最多、管轄范圍最廣的街道,事務繁雜,報表任務也繁重。“最多的時候,一個條線就要對應好幾張表,不同部門的報表內容還經常大同小異,我們只能一遍遍地重復錄入、核對,生怕出錯。”
這是許多基層工作人員的共同心聲。據前期排摸,僅殷行和長白新村兩個試點街道,需要填報的各類報表就高達676張。如何從源頭上為基層減負,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楊浦區的“隻報一次”改革應運而生。
改革的第一刀,砍向了報表的源頭。楊浦區數據局牽頭,會同多個部門,對區級部門下發的報表進行了一場“大掃除”。
楊浦探索建立統一報表工具
“我們發現,很多報表雖然名稱不同,但業務邏輯和所需數據高度相似。”區數據局的工作人員介紹。以楊浦區民政局原有的5張養老服務設施相關報表為例,過去街道需要分別填報,總共涉及33個字段。經過業務梳理與整合,最終實現“五表合一”,用一張包含18個字段的綜合性報表就完成了所有數據採集,填報量減少了45%。
“瘦身”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減負神器”是數據賦能。依托市、區兩級大數據資源平台,楊浦區探索建立了一個名為“楊數通”的統一報表工具。過去需要手動填寫的字段,如今有很大一部分都能通過數據共享實現“預填下發”。
一名街道的社區救助顧問對此體會深刻。她點開一張幫困對象統計表,表格上8個字段——姓名、身份証、戶籍、住址等信息,都已被系統自動填充得滿滿當當。“過去,這些信息都需要我們逐一從不同系統裡查詢、導出再手動填入。現在,系統把數據‘喂’到我們嘴邊,我們隻需要核對一下信息的准確性,點擊確認就行。工作模式從‘填報員’變成了‘審核員’,效率高了很多。”
據統計,通過源頭整合與數據預填,試點領域的報表源頭減量達78.5%。這場從149張到32張的蝶變,讓基層干部真正感受到了“解放”。
從“埋頭填報”到“走訪服務”
報表“瘦”下去了,基層干部的時間和精力“肥”了起來。最直觀的變化是,他們終於能從電腦屏幕前走出去,把更多的時間和笑臉留給社區的居民。
長白新村街道是典型的老齡化社區,獨居、高齡老人多,服務需求也更加精細。街道社區服務辦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以前,我們很多時間都花在了做台賬、填報表上,想要多去老人家裡坐坐,都覺得時間緊張。現在不一樣了,系統幫我們把重復的勞動干了,我們就有更多精力去策劃社區活動,上門關心老人的身體和生活情況。”
“減負”,最終是為了“增能”。時間被釋放出來,意味著服務可以更精准、更主動。殷行街道利用“一網統管”平台和“隻報一次”沉澱的數據,建立了“基層數治助手”,能夠主動發現社區內的潛在風險和特殊人群的服務需求,將治理的觸角延伸到更細微的“神經末梢”。
“以前是等居民上門求助,我們再翻材料、走流程。現在數據跑在了前面,我們能提前發現哪戶人家可能有困難,主動上門去問、去幫。”一位殷行街道工作人員說,這種工作方式的轉變,讓他找回了做社區工作的初心和價值感。
楊浦區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福韜表示,目前,楊浦區正在總結試點經驗,計劃將“隻報一次”的工作模式推廣到所有領域和全部街道,並建立嚴格的報表准入機制,防止“表格圍城”問題反彈。
楊浦將充分依托區域“大學”“大廠”技術優勢與治理經驗,深化前沿技術融合應用,將科創資源優勢轉化為數據治理優勢,奮力打造數據賦能治理的“楊浦樣板”。
可以預見,隨著數字化改革的深入,將有更多基層干部從繁雜的報表事務中解脫出來,回歸服務群眾的本職,為上海城市治理注入更多“人情味”和“煙火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