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破界式選才、陣地式培養,創建一周年的上海創智學院,帶來哪些創新沖擊波?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2025年09月22日12: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上海市黃浦江西岸與外環路之間,建設中的徐匯區北楊人工智能小鎮,拔地而起的新樓中的一幢,門前大屏上閃動著“上海創智學院歡迎新同學”的顯眼大字。

9月11至13日,在這裡舉辦的首屆創智未來大會上,成立才一年的上海創智學院拿出了一份亮眼的周歲成績單:一口氣發布了全球首個規模化全流程機理可解釋框架、全球首個創造力智能交互測評系統、面向下一代大模型開源AI基礎設施等7個人工智能新成果,引來各方關注,也讓更多人走近這一教育部和上海市開展部市合作、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的重大創新項目。

比之亮眼成績單,更打動人心的,是在這個新型空間裡涌動著的年輕活力,一個圍繞人工智能展開的創新創業、人才成長新生態。

9月12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上海創智學院調研。 陳正寶攝

匯資源聚人才,導師平均年齡36歲

“我家離學院可不近,有20公裡呢。前幾天打開打車軟件,查看過去一年的出行記錄,自己也吃了一驚,一年裡,竟有350天左右時間跑這裡,最早一天是早上5點40分就到了。”作為上海創智學院的全時導師,來自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的劉鵬飛笑著說。

吸引劉鵬飛老師拼命工作、把學院當成了家的,是什麼?

“我們正站在三個低概率事件的交匯點上。”劉鵬飛這樣告訴他的學生,第一個“低概率”是趕上了千年難遇的智能革命時代﹔另兩個“低概率”,就是遇上了“把原本不可能聚集在一起的要素聚集在一起”的創智學院,有了最重要、最充分的資源支持。

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的大力支持和上海市的全方位資源保障,上海創智學院正在建設高標准算力與數據基礎設施、數據中台和工程中台,打造“基礎資源一核心能力一應用落地”的開源開放智算生態,讓大模型跑在中國芯,讓AGI基石全球共享。據悉,學院目前建設算力及10PB級數據中台,已可高效支撐師生科研任務的有效推進。

對於上海創智學院全職導師、智元機器人公司首席科學家羅劍嵐來說,選擇回國、落地上海創智學院,就因為他專注的強化學習和具身智能研究要從“論文概念”走向“真實系統”,除了人工智能技術,還需要有硬件、本體、數據和場景。而創智學院作為國家級平台,可以把科研與產業緊密結合,以創智-智元聯合實驗室為載體,通過共享真實數據與算力,聯合培養學生和產業實習項目,加上開放開源和國際合作,可以將團隊構建的高性能強化學習系統性能得到持續提升,讓“展示台上的技術”真正變成“產線上的能力”。

認知智能、情境智能、具身智能、科學智能、AI基礎設施……創智學院匯聚了人工智能領域當前最受關注的幾大研究方向、設施資源。同時,通過“核心師資+產業協同+動態兼職”的靈活模式,聯合31所參建高校、科研機構、頭部企業,聚集一批具有創新銳度、科研抱負、韌性素養、充滿育人激情、影響力導向的頂尖青年人才。目前已有全職全時導師81位、兼職導師130多位、產業導師120多位,而這支“實戰型”師資隊伍的平均年齡才36歲!

首屆創智未來大會上,上海創智學院成果發布。

破界式選才,學生也能當PI

一年前,當“上海創智學院”橫空出世時,許多人都很好奇:“這究竟是一所什麼學校?”

的確,在高校資源厚積的上海,它至今可能仍是一個讓人陌生和好奇的新生命。

雖然剛滿一周歲,學院目前已遴選800多名博士生,其中,不少是復旦、上海交大等名校的直博生,在此接受創智學院的聯合培養。除了已就讀的2024級和剛入學的2025級學生,學院甚至還有298名擬錄取的2026級學生。

“一年四季”都招生,這是創智學院的特色。院方構建了以“家國情懷、創新膽識、內在驅動力”為核心標尺的多元化遴選生態,以創客大賽、訓練營等形式為主戰場,面向本科高年級、碩士及博士一年級學生,實施“項目制”實戰遴選,在解決真實問題中鑒別學生的創新勇氣與工程能力。

一年來,學院共舉辦了5次招生營,報名3300余人,錄取學生覆蓋45個學科、專業及領域,為學科交叉融合與顛覆性創新營造了良好氛圍。

“如果學生一來就問‘畢業要發幾篇論文’,我們大概率會勸退他。”上海創智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丁曉東說,學院不以績點、學歷背景作為“硬指標”,不設“學科壁壘”,選拔學生時重點關注其抱負、勇氣、格局、潛能和風險認知短路等,希望找到“敢擔當、有抱負、能扛風險”的“非共識型”人才。

來創智學院,讓2024級直博生王殿儀對科研的理解從“沿著導師既定方向做論文”,變成了一定要做“真正的前沿、一流的工作”。“在這裡,我們可以自主立項,緊盯最前沿的問題,與年輕而一線的導師密切互動,在高認知斜率的研究中不斷開拓邊界﹔充足的算力讓想法能快速驗証,學院搭建的創業社區把我們和企業資源深度連接,加快了認知迭代與價值轉化。”

“00后”王殿儀目前已是學院火炬項目“智繪深思多模態智能體”的CEO與核心研發人員。他牽頭立項,三個月一迭代,該智能體已初步實現了模型內生圖文深度思考和中華文化深度表達功能。團隊的多模態高效訓練算法和模型架構,成果發表於國際會議並獲得高度認可,同時也獲得了華為專利。眼下,他正在計劃基於這些成果開展創業探索。

首屆創智未來大會期間,學生在展位上講解交流。

“我們要創造出能與人深度共情地機器人伙伴,帶給人類最佳交互體驗。我們將是改變世界的一支團隊!”2024級博士生葉宇翔在向評委介紹他擔任CEO的“萬物靈犀”項目時,洋溢著年輕人的朝氣與自信。

葉宇翔的項目團隊中,匯集了計算機、機械、力學、設計等不同專業的伙伴,技能構成上做到了機器人開發的全棧覆蓋。“最為關鍵的是,我們都有飽滿的熱情和創新的想法!”立項五個月,“萬物靈犀”迭代了兩個版本,正式版本趕在學院一周年時發布,令葉宇翔滿心喜悅和自豪。

如何培育好這群創新好苗子?上海創智學院副院長吳力波教授介紹,學院採用突破常規的“陣地式培養”:集中開設核心基礎課、人工智能方法、人工智能交叉等20門課程,為了知識更新,過去一年已完成17輪次迭代﹔建立“導師+學生”雙線學術交流機制,“抬頭見大咖,轉身即交流”,學術沙龍也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組織、主持。

有意思的是,學院研制了學術成果“影響力指數”評價體系。用上海創智學院副院長喬宇的話說,評價學術不唯論文,還要看開源社區的下載量、模型使用量,有產業影響力的用戶數、客戶數,以及社會影響力和戰略貢獻,“這樣才能真正激勵新一代人才的突破性創新。”

為了培養“大膽”精神,學院為學生“兜底”,不設置強制性學制和最低學習年限,而是採用科學嚴謹靈活的學位評價標准,對高挑戰項目寬容失敗﹔與企業合作的“學生訂約”模式,確保學生畢業后獲得工作機會,以便激勵其在讀博期間敢於冒險、挑戰前沿。

學院全面採用“學術+產業”導師組培養機制。學術導師負責課程修讀指導、科學素養培養和學術思維拓展,產業導師負責項目實踐指導、產品思維拓展和技術前沿指導。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導師,也可以結合研究方向提出將院外專家作為導師的需求,還可以根據研究進展和需求更換導師和課題——培養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培養方案“一生一策”,已成為學院與生俱來的辦學理念和文化精神。

2025年9月,又一批新生來報到。

當科研不再是孤獨行旅, 他們想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

年輕的AI使用者、研究者、創業者扎堆的創智學院,新知的密度、思維碰撞的頻度、創新的活躍度,總會前所未有地濃厚。

課堂內外,目力所及,有“兩彈一星”、科學家精神的思政引導,有“科技報國、強國有我”的家國情懷教育,有“做世界第一的工作、做改變世界的事情”的理想激勵,工作學習都有了強大的自驅力,去挑戰人工智能最前沿的科研,經受產業實戰的錘煉。

導師劉鵬飛記得,項目攻關階段,師生團隊走出實驗室的時間越來越晚,11點、12點、凌晨1點……有一次深夜頭腦風暴后,學生們“整齊劃一”地拍照白板上討論記錄的場景,讓他深深感動。

“人人有一種‘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優秀’的精神狀態。這是真正的師生共創,因為科研不再是孤獨的征程,而是志同道合者的集體攀登。”劉鵬飛說,“這就是為什麼我把這裡當做了家的緣故。”

“原來,一群年輕人的生命力聚到一起,自然而然就突破了風險的邊界。”今年3月才到創智學院擔任全時導師的馮愷睿感悟道:“在這裡認識了很多專注於前沿學術的同齡人,30歲的我也被年輕的學生激發起了好勝心。我終於明白,我期待的並不是嚴防死守下獲得的小成果,而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

2024年12月,金秋營師生大合影。

科研要經歷“從不可能到可能,從可能到價值,從價值到普惠”,是這個學術共同體的共同信條。學院為此努力探索前沿研究和產業價值密切鏈接的模式,搭建一流產業陣地,目前已簽約50余家頭部及獨角獸企業,獲得企業捐贈或資助累計達5億元人民幣。依托創智未來中心打造從培育到創業的全方位支持與加速體系,已孵化10家師生創業企業,吸引了各類資本近5億元人民幣的注入。

在全時導師印真眼裡,創智學院有著最好的創業創新生態。通過靈活的師生互選機制,老師與學生更像是並肩作戰的戰友,一起寫代碼、打螺絲、吃夜宵。有學院環境支撐、政策支持,他組建的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在一年內就從零開發了多款模塊化群體機器人系統,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了成果,創建了三家公司,還獲得了多家機構的投資。

高密度人才、高密度認知、高密度資源集聚,產學研體系、師生關系乃至人的固有思維壁壘都經歷著重構,在這樣的創新生態裡,這樣的成果涌現、人才快速成長故事,絕不會是“低概率”事件。

邁出了創新育才第一步的“一年級新生”上海創智學院,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上海創智學院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