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呵護這份科創濃度

過去的一周裡,兩大盛事直線拉升上海的科創濃度。科技感、創新味十足的外灘大會把“金融科技”融入日常,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簡稱“頂科協獎”)在滬揭曉,再次吸聚全球產業界、科研界的目光。
外灘大會、頂科協獎等國際科技盛事在上海辦得風生水起,並非偶然。近年,上海聚焦國家戰略,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五個中心”建設不斷提速。從張江科學城的崛起到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建設,從科創板開板到科技創新中心的基本框架體系形成,上海構建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統日臻完善。

解放日報報道外灘大會開幕和2025頂科協獎揭曉。
科學大獎、產業盛會的最大價值在於其“聚才效應”。吸引諾貝爾獎等國際大將得主在內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齊聚上海,形成了難得的“科學家朋友圈”,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了與國際頂尖科學家對話的寶貴機會,讓整座城市始終保有鼓勵創新、崇敬科學的科創濃度。這些對上海在全球創新網絡的能級與地位,不無裨益。
當前,世界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很多領域都在積極擁抱前技術,醞釀重大突破。那些提早為科技創新鋪路架橋、積累蓄能的國家和地區,往往能在科技競爭中佔據先機和主動。上海對科創中心建設的方方面面的投入和布局,正是為抓住科技革命的機遇做好准備。
以頂科協獎的創設為例,國際經驗表明,頂級科學獎項與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往往相得益彰。諾貝爾獎的頒發地斯德哥爾摩,依托獎項影響力用超過120年培育了獨特的科學生態系統,不僅擁有卡羅林斯卡學院、斯德哥爾摩大學等世界一流學府,更形成了尊重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
一個國際化的科學獎項,代表的是科學共同體的認可和信任,體現的是科研環境的開放度和包容性。圖靈獎與硅谷的發展歷程,也說明了開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環境對科創中心建設的支撐作用,以及科創中心建設的長期性。自1966年設立以來,圖靈獎見証了硅谷成長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等機構持續數十年的基礎研究投入,為硅谷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這些充分表明,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需要經歷學術機構培育、人才聚集、文化形成、制度完善等多個階段,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長期投入。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科技競爭越激烈,就有越多的人追逐立竿見影的“熱點”,內卷式競爭往往表現為,在見效快、易做成的事情上一擁而上,而那些基礎性、難度大、需要長期投入才能見效的事業,卻鮮有人願意投身。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就要向全球的科技創新中心看齊,對標國際科學之城,以戰略眼光、耐下心來推進,不盲目追逐熱點賽道、不為趕時髦頻繁換賽道。
創設科學大獎獎勵造福全人類的科學成果,舉辦各類科技創新相關的論壇展會,是長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一座城市的對科學發展規律的認知程度。除此之外,還應該有對基礎科研長期穩定的投入支持,通過建立穩定的科研資助機制、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全社會崇敬科學的氛圍等措施,為科技創新提供制度保障。
相信,只要上海堅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全球創新資源,以更加包容的胸懷匯聚天下創新英才,以更加創新的精神探索科技前沿領域,必將為這座城市帶來更高的科創濃度、更強的創新動能、更亮的科學之光。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