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三色賦能高地”
農文旅商體展融合發展下的練塘密碼
千年練塘,文脈悠長。這座孕育了陳雲同志的江南古鎮,以“紅色、綠色、古色”三色資源為底色,在上海首批“五好兩宜”和美鄉村建設試點中,依托“農文旅商體展”六業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9月12日,由中共青浦區委宣傳部、青浦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上海人民廣播電台、中共青浦區練塘鎮委員會、青浦區練塘鎮人民政府聯合開展的“看見中國·青浦 Discovering China in Qingpu”練塘鎮媒體沙龍活動在東厙村滿山鄉村客廳舉行。練塘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高峰﹔練塘鎮城市推薦官,太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歡峰﹔上海滿山鄉遇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CEO白俊熠﹔練塘鎮旅游公司副總經理、和美綜合網格站長張晨,與主持人徐梓嘉,圍繞“新質江南,和美練塘——練塘鎮高質量發展鑄就‘長三角三色賦能高地’”主題,共話練塘在六業融合與和美鄉村中的實踐與未來。
激活資源
筑穩六業融合發展底盤

作為上海首批“五好兩宜”和美鄉村建設試點鎮,練塘鎮科學規劃“一核二廊三色四大五環”架構,以徐練村、東庄村、東厙村為核心,串聯起紅色長廊、生態走廊與產業廊道,形成“一帶一核兩翼多點”的發展格局,為六業融合搭建起空間骨架。還在建設中的21公裡鄉野漫游公路如同一條絲帶,將滬蘇湖高鐵練塘站、道路河道、生態農場、文旅節展緊密相連,也將成為了游客們周末微度假的最新“網紅打卡地”。同時,探索培育“鄉村 CEO”專業人才,為融合發展提供專業支撐﹔借力滬蘇湖高鐵練塘站,主動融入長三角產業協同,把練塘的生態產品、文化IP推向更大市場。

鄉村的閑置資源,是六業融合的“沉睡資本”。“我們堅持‘保護中開發、開發中傳承’,讓老房子、舊廠房煥發新生,村民真正從鄉村振興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和‘受益者’。”高峰介紹道。

東厙村的實踐最具代表性。“滿山鄉遇”運營團隊對全村48棟閑置宅基房、700平米集體用房進行系統性改造。如今,老農房變成了“滿山居”精品民宿集群,配套引進“野姜咖啡”“丹叔廚房”等特色餐飲,還打造了鄉村客廳等公共空間。
阿特麥文創園則是“舊廠房變身金名片”的典型。園內的土布染織、茭白葉編結非遺工坊,既傳承了老手藝,又開發出文創產品,數字平台“阿特麥雲”一年賣出10萬單手作體驗課與文創產品,實現“線上引流、線下消費”的閉環,還帶動百畝農田發展農事體驗。阿特麥直播間,去年售出練塘茭白10萬斤,今年練塘大米在直播平台的銷量更是節節攀升。1000平方米的華府藝術中心年均策展12場次,展覽時長超320天,讓“老廠房”變成了“文化展廳”。
現在的練塘,“沉睡的資產”變成了“增收的活水”:農房變成民宿、廠房變成園區、林地變成研學基地,資源盤活的過程中,歷史記憶得以保留,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政府通過稅收政策的合理引導,積極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更讓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房屋出租有租金、家門口上班有工資、集體盈利有分紅,讓村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四金”增收,六業融合的紅利真正惠及每一戶家庭。
整村運營
六業融合在鄉村的創新實踐

“近年來,我們主動打破主體壁壘,不斷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村民共享”協同格局,讓更多力量投身融合發展,東厙村的整村運營為六業融合在鄉村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可復制的成功案例”,高峰說。

“最大的挑戰不是資金,也不是設計,而是‘共識的建立’”,作為東厙村整村運營產業方負責人,白俊熠坦言,項目初期,村民們會擔心老宅租出去會被破壞,擔心企業賺了錢自己沒收益。“這時候,鎮黨委、政府給了我們極大的支持,讓我們企業有信心在練塘的鄉村扎根創業。”
東厙村整村運營的成功離不開政府、村、企業的協同發展,滿山與東厙村共同成立了聯合管委會,由“村委會+產業方”聯合組成,從排摸制作詳細的“資源摸底台賬”,到將閑置資源的位置、面積、現狀一一登記,最后做出“改造不破壞原有風貌”原則下的“樣板房”,同時建立“利益分配機制”“就業優先機制”“風險防控機制”,全方位保障村民利益。
“東厙村整村運營‘跑得穩’,網格治理的‘兜底保障’有一份功勞。” 張晨講起和美綜合網格如數家珍。
東厙村和美綜合網格站實行“6+3”人員下沉模式,黨建、城運、城管、民政、農技、市場監管6個領域,公安、消防、營商服務3個分支,共26人常駐網格,成功把“小事”解決在一線,真正讓村民住得安心,讓游客玩得舒心,為六業融合營造穩定的發展環境。
三色底蘊
勾勒出練塘獨特魅力
作為練塘鎮城市推薦官,張歡峰用熱情洋溢的語言從一根太北茭白講到一枝東厙繡球花,從革命往事講到和美鄉村新畫卷。張歡峰說,“紅、綠、古”三色,是練塘的底色,也是“新質江南 和美練塘”的發展根基。

紅色是練塘的精神根脈。今年是陳雲同志誕辰120周年,一件件珍貴文物、一段段感人故事,都在傳遞著“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精神內核。

綠色是練塘的生態底色。在93.6平方公裡的土地上,2萬多畝涵養林郁郁蔥蔥,萬畝良田生機勃勃,太浦河、攔路港的清水潺潺流淌,得天獨厚的一方水土,孕育了練塘茭白“水中人參”的美譽,“練塘茭白”更是上海首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蔬菜品種。講到練塘的生態,張歡峰忍不住向觀眾推介:夏天漫步在涵養林裡,抬頭是白鷺掠過樹梢,低頭是螢火虫繞膝飛舞,像走進了童話世界。
古色是練塘的歷史記憶。1100余年的建鎮史,留下了大量明清風貌建筑、10余座古橋,還有田山歌、茭白葉編結、土布染織技藝、桉葉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守護了練塘的歷史記憶,又推動了農文旅融合,讓鄉愁有了可感、可觸、可體驗的載體。
圍繞“三色”資源,練塘推出“綠色生態游”“紅色文化游”“古色漫步游”三條主線,今年更搶抓“三個小鎮”機遇,升級“紅色研學”“最憶江南”系列精品路線。全鎮10家持証民宿帶動80名村民就近就業,周邊農產品銷售額增長30%。
節展賽事
點燃六業融合新爆點

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之2025上海練塘茭白節暨古鎮文化旅游節即將於9月27日-10月3日期間舉行。高峰說:“我們把節展賽事與生態資源、文化特色深度綁定,讓‘綠水青山’成為游客沉浸式體驗的‘天然舞台’,讓‘流量’切實轉化為‘留量’‘增量’。”
連續16年舉辦的“練塘茭白節”,是練塘“生態+農業+文旅”盛會。游客可以下田採茭白、河邊品“三白”,體驗農事樂趣﹔可以逛文創市集,親手編結茭白葉、品嘗茭白披薩﹔還能沿著 Ⅲ 類以上水質的河岸線,參與水鄉生態徒步。去年茭白節接待游客8萬余人次,銷售額超過500萬元。今年即將舉辦的第十七屆茭白節,將創新“社會力量協同、大眾廣泛參與、消費引流賦能”模式,通過發放消費券、直播間紅包雨、優惠大禮包等形式,進一步激活市場活力。東厙村的“繡球花節”則是“小眾IP出圈”的典范,小紅書、抖音平台點擊量破千萬。

除了節,還有賽。2024年以來,練塘鎮已經舉辦或承辦百人參賽以上的體育賽事18場,剛剛結束的2025環上海·新城自行車賽(練塘段),把賽道鋪在鄉野公路、穿進濱水景觀帶,太浦河沿線賽道風光在社交媒體刷屏,即將開跑的2025長三角十公裡路跑巡回賽·青浦站參賽人數將超500。
“下一步,我們計劃打造‘四季節慶矩陣’,春夏秋冬都有練塘特色節慶活動,同時做大做強節賽品牌,與長三角協同結合,推動人才、資金、客源跨區域流動,為六業融合注入更多新質生產力”,張晨說。
沙龍的最后,高峰表示:練塘的六業融合之路,才剛剛起步。未來,練塘將繼續以生態為基、以文化為魂、以產業為脈,不斷探索“農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的新路徑,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浪潮中,書寫著屬於江南古鎮的新時代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