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丨揭秘:618張日軍侵華歷史照片從巴黎到上海,背后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崔寅 尚凱元
2025年08月19日10: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618張珍貴歷史照片,輾轉近一個世紀,終於從巴黎來到上海!

當地時間2025年8月4日下午,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舉行了一場特別的交接儀式。向中方捐贈抗戰歷史照片的法國友人馬庫斯·德雷特斯從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公使陳棟手中接過了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的捐贈証書和感謝信。

來自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的捐贈証書和感謝信。尚凱元攝

今年2月,馬庫斯攜外祖父羅杰-皮埃爾·勞倫斯先生收藏的618張歷史照片來華,將照片連同一個黑色皮質舊行李箱鄭重交給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紀念館接收了馬庫斯移交的618張歷史照片,並同步開展鑒定評估工作。經專家和專業機構科學鑒定,馬庫斯8月收到了紀念館出具的初步鑒定結果:照片均為明膠銀鹽黑白相紙,洗印於20世紀30至50年代,關於淞滬抗戰的照片數量龐大、視角多元。

“這些照片真實記錄了20世紀30—40年代中國百姓飽受日本侵略者摧殘的殘酷場景,更揭示了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真相。”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寫給馬庫斯的感謝信上,如此寫道。

根據鑒定,照片拍攝地點主要集中於上海、南京、青島、天津、北京、武漢等地。與上海有關的342張照片中,179張背后附有法語文字,174張照片涉及抗戰,大量照片直接反映交戰場面及戰爭狀態下的城市場景,涉及遇難者遺體、百姓逃難、難民救助、正在燃燒的建筑、軍隊行動、軍事防御等內容。

“這不僅是我們家族的經歷,更是一段沉重歷史的見証,這段歷史不應該被遺忘。”馬庫斯緊握紅色捐贈証書說。

在交接儀式現場,大江東記者注意到,馬庫斯身旁還有兩位小伙子——白士杰和鐘灝鬆。前者是法國小伙,后者是中國青年。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的感謝信上,除了馬庫斯,也同時寫有他倆的名字。

這些照片隱藏著怎樣的時代故事、家族經歷?與馬庫斯共同促成捐贈事宜的這兩個小伙是誰?大江東進行了獨家採訪。

微信圖片_202502262320341

帶著勞倫斯先生的黑皮箱和老照片,馬庫斯(中)、鐘灝鬆(右)和白士杰三位年輕人在上海外白渡橋上合影。

塵封在車庫裡的家族遺物

馬庫斯的外祖父勞倫斯,1914年出生於法國圖盧茲,人生足跡遍布中國、越南、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通曉法語、西班牙語、英語、普通話、上海話等多種語言,二戰結束后輾轉回到法國,1993年4月在巴黎去世。家族人回憶,他應該是在上世紀30年代起,到訪上海等中國多個地區,並在上海居住生活過。具體在上海時做什麼,因家族裡無人提供准確說法,也未見文字記錄,只能猜測,他當時可能曾在某地農庄或種植園工作。

勞倫斯在中國期間,親歷了日軍入侵中國的至暗時刻,自己的生活境遇也急轉直下。據家族人敘說,勞倫斯育有六個子女,長子馬克1936年出生,1937年隨家人抵達上海,目前仍定居法國﹔次子讓-皮埃爾1940年9月生於越南,7個月大不幸夭折﹔長女弗朗索瓦絲1941年2月生於上海,一歲三個月時夭折﹔三子小讓-皮埃爾1943年3月生於上海,后定居法國,2006年3月去世。目前,馬庫斯的小姨和母親健在,馬庫斯母親西爾維是勞倫斯最小的孩子。

勞倫斯全家也是戰爭的受害者。據其家族回憶,勞倫斯長女或因誤食日軍投放的有毒果汁而身亡。勞倫斯長子、馬庫斯的大舅馬克,目前年近90歲,身體和精神狀況欠佳,已難以回憶當年情況,但有些舉動令家人印象深刻:每當翻出那些照片,他就情緒激動,語無倫次地訴說著血腥與悲傷。家人不願刺激他,便將舊照片藏進了巴黎家中的舊車庫裡,不再追問往事。

微信圖片_20250812084234_52

馬庫斯發現老照片的巴黎舊車庫。

勞倫斯已於30多年前去世,可供查詢的歷史資料與家族檔案本就支離破碎,極為有限。這些私人照片的來源、去向、拍攝者等信息難以獲知,也很難從大舅馬克口中了解更多。據馬庫斯的家人回憶,勞倫斯本人曾擁有一部相機,所以猜測這些照片可能是他本人拍攝或收集的。

2021年,馬庫斯去父母巴黎家中時,偶然從車庫裡發現了這些舊照片。這些泛黃的照片,有外祖父在越南、新加坡、非洲等多地拍攝的照片,有淞滬抗戰前一家人在上海生活的場景,更有戰爭爆發后的慘烈景象和日軍暴行,很多照片背面有手寫日期、摘要、沖印機構等信息。

微信圖片_20250812084234_54

馬庫斯帶朋友重返發現老照片的巴黎舊車庫。

三位中法青年的一次跨國決定

促使馬庫斯把這些舊照捐贈給中國,還得提到另兩位青年。

一位叫白士杰,法文名Bastien RATAT,法國青年,熱愛中國文化,曾在四川成都的西南財經大學學習,漢語流利。

另一位叫鐘灝鬆,成都小伙,大學畢業后,在成都經營一家小公司。2017年,他結識了當時受聘於法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的白士杰。兩個出生於1994年的小伙,雖然來自不同國家,卻有難得默契,成為好朋友。

馬庫斯母親西爾維,從小引導孩子學中文。懂漢語的馬庫斯,在法國馬賽注冊了一家語言培訓機構。因為“中國”和漢語,他認識了白士杰,一見如故。發現車庫照片后,他也告知了白士杰。當白士杰看到照片中侵華日軍處決中國平民的場景時,極為震驚。他告訴大江東記者,自己在中國學習、工作過,多少了解日軍侵華那段歷史,但照片如此真實地將戰爭的殘酷呈現在眼前,沖擊感仍無以復加!

2023年10月,白士杰來到成都旅行,與鐘灝鬆提起了舊照片的故事。鐘灝鬆腦海中蹦出一個念頭:“這些照片記錄著真實的歷史和侵華日軍暴行,應該回到中國,被更多人看到。”

通過白士杰,鐘灝鬆認識了遠在法國的馬庫斯。2024年2月,當白士杰再次來到成都時,三個年輕人開始琢磨:能不能把這些照片送回中國?

最初,馬庫斯心情復雜。一方面,他深知,當代歐洲青年缺乏對亞洲反法西斯戰場歷史的了解,“公開這些照片,可以幫助大家了解歷史真相,構建起更加持久的和平,並增進相互理解。”另一方面,畢竟是外祖父的遺物,“如果捐贈出去,就再也無法完整保留了。”而且,“也不確定它們能起到什麼作用……”特別是大舅現在的身體狀況,家族更願意保持一種平靜的生活,不想生事端、惹麻煩。

鐘灝鬆表示理解:“很多往事,誰能說得清?有關戰爭的歷史往往充滿了復雜、沉重甚至痛苦的回憶,對於馬庫斯外祖父這一輩,無論其歷史角色如何,后人主動去挖掘、了解並傳播這段歷史,都需要巨大的勇氣。”但作為中國人,他更懂這批歷史照片的價值,並真切地告訴馬庫斯:“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但很多外國人根本不了解歷史,更不知道日本右翼刻意抹殺、歪曲歷史,否認侵華暴行。”

對中國人的情感,白士杰也比較了解。他勸說馬庫斯:“這些照片來自非交戰方,是歷史的鐵証。把這些照片捐贈給中國,能讓更多人了解真實的歷史。”

外祖父當年經歷了那麼多苦難,費盡周折把照片帶回來、完好保存至今,一定也是希望這段歷史被公正地記錄和傳承。馬庫斯逐漸堅定了想法。征得家人同意和支持后,他做出重要決定:和鐘灝鬆、白士杰一起,將外祖父的部分珍貴照片帶到中國。

照片真偽獲得專業鑒定

三個熱血青年行動起來。他們在抖音、小紅書等平台注冊了“鬆杰的朋友們”等社交媒體賬號,自2024年5月起,陸續發布由馬庫斯親自出鏡介紹歷史照片的小視頻,希望能引起更多人關注。

微信圖片_20250812084235_14

馬庫斯和兩位伙伴一同在整理照片。

在社交媒體平台發布相關視頻后,引來各種反響。有的還挺出乎三人意料。因日軍暴行照片涉及血腥、恐怖內容,賬號一度被封﹔隨著關注度漸高,他們受到網上的惡意攻擊。有人質疑他們的動機,有人懷疑他們的身份,有人說那些照片是從網上扒下來拼湊而成,甚至還有人冒充他們、蹭流量……

身處輿論旋渦,三人委屈、憤怒、痛苦。鐘灝鬆和白士杰還有個擔心,怕馬庫斯和家人受到網絡惡意攻擊。他們意識到,在自媒體發布有關歷史照片的信息,是一把雙刃劍。

欣慰的是,他們得到了更多中國朋友真誠的幫助和鼓勵。母親西爾維也一直鼓勵三個孩子:“被屠殺、被傷害的遭遇不應被忽視,這段歷史不應該被遺忘。把照片帶回中國,讓更多的人看到。”

白士杰告訴大江東記者,他本來有機會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工作,但想到要把捐贈工作做好,最后選擇定居在泰國,離家人近一點,也離中國更近,時差僅一個小時,方便推進捐贈事宜。鐘灝鬆更是全力投入此事,甚至連自己的公司業務都難以顧及。

來自權威鑒定機構的結論,讓他們心安,也回應了網絡質疑:馬庫斯交給淞滬抗戰紀念館的618張照片,均為明膠銀鹽黑白相紙洗印,未發現由網絡質疑的現代打印方式(如靜電印刷或噴墨打印)形成。

微信圖片_20250226232034

三個年輕人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前合影。

一份詳細的鑒定報告還原了這些照片:專業機構根據照片紙基和影像氧化程度,結合相紙材質分析,推測馬庫斯提供的這些照片,洗印於20世紀30—50年代。5張送檢照片紙基中發現含有增白劑,該技術流行於20世紀50年代。這批照片有2寸半、4寸、5寸等多種規格,屬於20世紀30—40年代小號新聞照片發稿尺寸,也是12寸影集使用的常規照片尺寸,且出自不同品牌、型號的相機。根據照片尺寸和畫面影像質量判斷,大部分照片為負像底片直印,少量為非原底片洗印,即翻拍。512張照片背面檢測出纖維素類粘合劑,推測這些照片可能來自影集。羅杰-皮埃爾·勞倫斯具備收集並保存這些照片的客觀條件。

青春力量守護歷史正義

“我們講述這段歷史,並不是為了激起仇恨,而是為了記住歷史。”馬庫斯說,“我從小被教育要拒絕一切形式的仇恨。學習中文和日語,對我而言,也是友誼與理解的表達。”

把618張照片無償捐贈給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三個小伙子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期間,馬庫斯在兩位朋友陪同下,還走訪了北京、山東等多座抗戰紀念場館,也讓他在了解歷史中,學會用更系統的知識框架去理解這段歷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三個年輕人親身參與各類紀念活動,並參觀了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証陳列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多座紀念場館,“這段復雜而重要的歷史,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把它講給更多人聽。”馬庫斯在參觀過程中幾度哽咽。

微信圖片_20250812144103_93

三人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與其他參觀者一同撞響和平大鐘。

目前,618張照片已被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永久收藏。紀念館方面表示,將繼續深入開展這些歷史照片的史料研究工作,並會選擇適當的場景和時機向社會公眾進行展示,以更好地發揮其歷史價值與教育意義。

馬庫斯還有一個“私心”,希望能了解外公勞倫斯更多生前故事和足跡。他說,除戰爭影像外,家中還保存有一批家族在中國的生活舊照,包括婚禮、與當地百姓的日常互動等,這些目前尚未整理。

正如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包括中國、法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飽受摧殘。歷史照片所記錄的那段殘酷的歷史,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傷痛,也啟示了全人類對戰爭暴行的共同反思。618張照片的捐贈,不僅為中法兩國在二戰歷史研究、民間文化交流領域構建起了一座新的橋梁,也促進了兩國人民更好地認清歷史真相,相互理解尊重。

“加油!”對於自己兒子和朋友們正在做、還想繼續完成的事,馬庫斯母親西爾維一直鼓勵。

(本文照片和視頻除署名外,均來自受訪者)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