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解決市民藝校“一座難求”,需要供給側改革


文匯報相關報道。
1分鐘內,27門課程被一搶而空,瞬時在線搶課人數達16.36萬。8月4日中午12時,上海市民藝術日校首次啟動報名,最受歡迎的壁球課僅4秒就被搶光。
自2016年創辦以來,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的學位搶課每次都是“秒光”。500元/12次課的公益性收費模式,讓藝術愛好者們直呼“性價比高”。今年藝術夜校秋季班,教學點、課程數和學員人數持續擴容——600個點位、2300門課程,預計招收學員逾46000人﹔相較去年,教學點增長了50%,課程數增長超過1.1倍,學員擬招收人數增長逾80%。盡管如此,學位仍是“一座難求”。報名開啟當日,最高瞬時在線搶課人數達到94.58萬人,143門課程在1分鐘內被搶空。
“一座難求”體現的是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公益性藝術教育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而市民藝術日校的創新推出,則反映了文化部門對豐富普惠文化服務模式的不斷探索。
相比夜校,此次首開的市民藝術日校有幾個特點:一是教學時間錯峰延長﹔二是受益人群更加廣泛﹔三是教學場景更加多元﹔四是課程內容更加豐富。
藝術日校分上午、中午和下午三個時間段,主要利用工作日白天提供服務,首批計劃推出三個項目,包括“藝術早課”“午間一小時”“都市午茶”。其中,“藝術早課”利用屬地社區的活動空間開展培訓,內容以傳統文化、藝術導賞、健康養生等為主,方便老年朋友就近就便參加文化培訓﹔“午間一小時”則利用辦公樓宇、商圈、產業園等工作場景內的空間開展培訓,把藝術培訓與技能強化結合起來,更加貼合“上班族”的實際需求﹔“都市午茶”的內容以生活美學、藝術入門、非遺體驗等為主,適當安排職業技能培訓的相關內容。
課程設計也在與時俱進。據本地媒體報道,上海市群眾藝術館總校作為日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共開設21門課程,內容既有國風舞蹈、書法、樂器等傳統課程,也精心准備了植物芳療、旅游日語、手機攝影、iPad插畫、花藝和中式點心等貼近市民生活的課程,關鍵詞鎖定在藝術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健康養生,為不同群體提供一整天的學習選擇。
雖然未經嚴格考証,但“藝術夜校”顧名思義,其設立初衷應該是針對在職人員和學生業余課后的補充培訓。“藝術日校”的開設將公益文化服務的人群瞄向了銀發族、全職媽媽、自由職業等更廣泛的人群。隨著市民文化素質的普遍提升,特別是“60后”逐漸步入退休生活,其對藝術培訓的需求和消費能力均非與前人可同日而語。如何滿足不斷進化的市民文化需求,往小了說是教學培訓的提質增效,往大了說是城市治理的精細管理。
這幾年,商旅文化消費講究的是“聯動”和“跨界”,其背后的邏輯是整合資源,進而擴大供給。“藝術日校”從學校走進社區、商圈、青年公寓和產業園,不僅是教學場所的延伸,更是與服務對象和需求的精准對接。要解決市民藝術學校“一座難求”,說到底一是要擴大教學載體,二是要豐富教學資源。前者可以和老年大學、黨群服務中心等現有載體聯動,讓“藝術日校”更可及、更細分﹔后者可通過“培訓券”等方式補貼社會培訓機構,把社會和市場資源納入公共服務文化體系。
需求是最好的動力。在眾多行業面臨供應過剩的當下,市民藝校的“一座難求”恰恰是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最好時機。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