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東方七日談︱極端天氣頻發,城市如何修煉韌性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黃曉慧
2025年08月05日17: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上周,台風“竹節草”二次登陸上海,疾風驟雨,一些區域出現短時積水,好在嚴陣以待的上海,迅速啟動應急響應,全城傾力,用心守“滬”,很快恢復了正常生產生活節奏。

“竹節草”波瀾不驚的背后,是上海城市管理體系展現的“精准防范”與“有序可靠”:在金山區朱涇鎮,防汛人員重點排查老舊小區高空隱患﹔為防止江水倒灌,外灘風景區廂廊400多個舷窗全部關閉,工作人員在台風到來前逐一檢查沿江舷窗關閉情況……或許,這些防災細節,早已內化為人們習以為常的例行程序,但對於一座城市來說,通過主動預防、精細管理,讓可能的災情降至最小,厥功至偉。

進入三伏天,高溫和暴雨對全國許多城市的考驗仍在持續。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強度顯著增加,而大城市因其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基礎設施,往往成為最易受災、內澇的區域。提升城市韌性,不僅是“硬件”問題,更是治理理念的轉變——從被動救災轉向主動防災,從單一工程措施轉向系統綜合治理,從政府主導轉向全社會參與。每次防災減災,都是城市管理查漏補缺、修繕安全護欄的“時機”,而精細的城市管理,必是融合科學決策、技術創新、精細運營和人文關懷的系統性實踐,在於其應對復雜挑戰時的精准、高效與安全韌性。

新民晚報報道上海迎戰台風“竹節草”。

2024年12月,上海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的意見》。首次明確從功能韌性、過程韌性、系統韌性構建具有上海超大城市自身特點的韌性安全建設體系。按照有關國際權威機構的定義,“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御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並合理地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城市的韌性,從來不只是鋼筋水泥的物理強度,更是融入城市管理的應急智慧——在風暴來臨前的科學預判中,在群眾轉移時的從容調度裡,在風險防控的精准落筆處。

此次台風天,是上海出台“韌性安全城市建設意見”后的首次“大考”,也引發了筆者的三層思考:

其一,韌性,體現為風險應對的適應力。當下,我國城鎮化重心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夯實防御基礎,應著眼於如何優化現有的城市空間布局,鋪設“平急兩用”基礎設施網絡,讓學校體育館、地下車庫等空間具備防災轉換功能,“竹節草”二次登陸前夜,臨港少年宮作為臨時安置點,承接了300名來自臨港主城區在建工地的工友,空間功能的快速轉換,很好地體現了“平急兩用”。

其二,韌性,不止是城市管理者,更需要公眾參與。社會層面是城市防御能力的核心,通過培育鄰裡互助網絡、開展防災演練、普及應急知識,增強居民風險意識與自救能力,讓公眾對城市防災減災處置能力了然於心,才會在災害來臨時,形成“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防范機制。

其三,韌性,體現為風險共擔的機制。建立治理層面的風險共擔機制,有助於提高韌性強度。比如,對一些存在作業風險、但城市應急中又需要的一些崗位、人員,如果能進一步優化“政府+保險+企業+個人”的巨災風險共擔機制,將有助於完善科學防御體系。

超大城市的發展,既需要著眼長遠的規劃智慧,更離不開每次防災減災的韌性修煉。韌性城市建設不僅是應對風險的“盾牌”,更是提升城市能級的“引擎”。在未來城市的競爭中,風險管控能力是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畢竟,宜居、安全的城市更能留住人才,更具全球競爭力。唯有堅持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的統一、長遠規劃與即時應變的統一,才能讓超大城市更加安全、有韌性,經得起極端天氣的考驗。

當前,上海正以全球視野和戰略思維,高質量、高水平編制“十五五”規劃。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經濟不確定性增強、城市風險多元化的背景下,上海如何通過系統性規劃提升城市韌性,不僅關乎自身的長遠發展,也將為全國乃至全球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上海方案”。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