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十年再出發,科創國家隊上海制定任務書、路線圖

7月7日,十二屆上海市委七次全會召開,審議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於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為國擔當勇為尖兵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意見》(簡稱“《意見》”),從六個方面二十條舉措,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
很多人把這次會議稱作是“上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再出發”。
2015年5月,十屆上海市委八次全會出台《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十年,三屆市委接力推進、持續加力,上海科創中心實現了從“打基礎”到“建框架”再到“強功能”的跨越式發展。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這是上海市委本次全會聚焦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背景。大江東記者認為,與10年前相比,本次《意見》主題裡“為國擔當勇為尖兵”8個字,正揭示了“再出發”的使命感、任務書和路線圖。
如何體現“為國擔當”?怎樣做到“勇為尖兵”?
幾個維度,大體觀之。

6月11日,第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展會上,參觀者和機器人交流。鮑贛生攝(人民圖片)
產業布局的“取”與“舍”—— 不做“短平快”,要搞“高精尖”
產業布局關乎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全球影響力,有時候,選擇“不做什麼”往往比選擇“做什麼”更難。上海在產業布局上的“取”與“舍”,體現的是這座城市對自身肩負的國家使命有著准確的定位認知——不搞簡單易行的“瓜菜代”,不做跟風重復的“偽創新”,而是以培養未來核心競爭力的戰略眼光,錨定真正改變世界的“高精尖”。
從發展壯大三大先導產業,到率先布局未來產業,上海每一處落子都緊扣國家戰略需求。“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作為科技創新‘國家隊’的上海,必須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與會代表在討論《意見》時,眾口一辭。
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楊正偉深有體會。在臨港,近年來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年均達5.18%,位居全國前列,持續投向集成電路、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領域和可控核聚變等未來產業,支持高科技企業落下來、長起來。在他看來,“國家隊”就是要發揮資源集聚優勢、制度創新優勢,干別的地方沒有條件干、也干不了的事。
“搶佔前沿領域制高點”“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突破”“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些任務描述,標注了上海國際科創中心的目標任務。凡與上述要求不適應的,上海態度堅決:舍。
比如,針對上海基礎研究資源過多投入在低風險、易出論文、出小成果項目上的現象,《意見》指出,這與搶佔前沿領域制高點要求不適應,要求上海應該開展的基礎,必須“聚焦重點基礎學科領域、交叉融合領域、解決重大科學問題”。
在晶泰科技副總裁王明泰看來,產業布局的“取”與“舍”,也需要新的視野。晶泰科技主要從事AI機器人創新研發平台的開發,研發中心設在上海,開車兩小時可以在長三角城市群裡把研發需要的硬件、模塊配齊,“這就是上海作為中心型城市的輻射量級和競爭優勢。”他認為,AI技術既改變了科研范式也重塑了創新模式,創新創業不一定要在實驗室周邊,將更加倚重創新人才聚集、產業鏈配套完備、蓬勃發達的商業、金融環境。

徐匯“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內展出的“智能自主實驗平台”。王崟欣攝
科技創新的“快”與“慢”—— 搶抓“窗口期”,提升科技創新效率
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一方面,技術迭代日新月異,技術熟化周期、成果轉化周期、產品迭代周期大大縮短,許多領域“窗口期”轉瞬即逝,一旦錯過就可能失去產業主導權,落后於人、受制於人﹔另一方面,基礎研究需要“十年磨一劍”的耐心和定力,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也要以“慢功夫”培育原創能力。
如何在全球科技競爭新格局中尋找“快”與“慢”的平衡點,搶抓關鍵“窗口期”?
“提升創新效率”,在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任務表中,被放在突出位置。
上海萬納巨合高分子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賀聰澤對此有切身感受。2024年,他創業做的聚合物業務,是不少前沿領域的“關鍵小材”。可聚合物屬於重資產,初創資金從哪來?關鍵時刻,行業龍頭企業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上海科創接力一期基金,給萬納巨合投資600萬元。
正是借助這筆資金,賀聰澤進設備、募團隊、闖市場。迅速做出國產替代產品。中美關稅摩擦之際,國外的產品進口受到關稅影響,為他們的產品搶佔市場提供了“窗口期”,企業訂單已經排到了3個月后。“創新就是抓機會的事情,抓科技創新一定要講效率。”賀聰澤對此十分認同。
效率從哪來?《意見》強調,要推動全鏈條創新加速,讓各環節都具有效率意識、速度意識。以金融支持為例,就是要加強概念驗証基金推動技術可行性加速論証,種子基金、天使基金推動樣品樣機研制加速,后續創投基金推動商業落地加速,產業基金、並購基金推動產業化放大和市場整合加速,形成對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

俯瞰上海張江科學之門。馬二虎攝(人民圖片)
培育創新型企業的“重”與“輕”—— 要以耐心、定力涵養一流創新生態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上海把培育創新型企業作為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高新技術企業從2015年的5433家增長到2024年的2.5萬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從2015年的3.4%提高到2024年的4.4%。
然而,上海沒有滿足於這份成績單。而是深刻反思在創新型企業培育上的三種傾向,即“重引進、輕培育”,習慣於招引成熟的項目,缺乏從無到有培育初創企業的耐心、定力和能力﹔“重后期、輕前期”,習慣於對已經具備規模、形成品牌的企業“錦上添花”,缺乏對早期創新企業持續的關心關注和服務扶持﹔“重本體、輕溢出”,眼睛裡隻有孤零零的幾棵“大樹”,對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集聚、領軍企業投資孵化創新企業等溢出效應研究不深、謀劃不夠。
對此,《意見》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創新型企業培育體系。要求對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創新企業要給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對初創企業,重點解決創新資金問題﹔對已形成產品的企業,重點幫助對接市場﹔對產品落地、成長加速的企業,要提前謀劃生產空間。
“要加強對創新企業全生命周期的跟蹤服務,不能中途‘跟丟了’。”會議強調。
靜安區區長翟磊說,靜安將發揮專業服務機構集聚的優勢,從企業端、人才端、機構端發力,做好科技創新服務。
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轉化與孵化器建設處處長張勵認為,自2023年6月開始啟動建設12家高質量孵化器后,上海對科創企業的培育方式、上海的整體科創生態發生了顯著變化,“孵化器從過去聚焦單一賽道,到如今注重培育整個創新生態和四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通,在區域優勢產業創新生態構建過程中發揮重要樞紐作用。”
干字當頭、奮力一跳。踏上新征程的上海,正以更加務實的行動深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以更加昂揚的面貌開創“五個中心”建設新局面。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