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東方七日談︱走通制度型開放的“上海路徑”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黃曉慧
2025年08月01日16: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近日,國務院發文,復制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77條試點措施。消息一出,引發關注。

自2013年設立以來,作為全國首個省級自貿試驗區的上海,不斷試點迭代,一批批經驗做法從這裡走向全國,379項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中,過半源自上海首創或同步先行先試,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成為“高產田”。

2023年11月,國務院印發《全面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支持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全面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開展先行先試。一年多的試點試驗,形成了一批具有較高含金量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也走出了一條以高水平開放倒逼深層次改革、以制度型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上海路徑”。

人民日報頭版關注國務院發文復制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77條試點舉措。

此次復制推廣的77條舉措,涵蓋服務貿易、貨物貿易、數字貿易、知識產權保護、政府採購改革、“邊境后”管理制度改革、風險防控等7個方面,呈現出幾個“更加”:

一是更加注重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如優化國際中轉集拼平台運作模式﹔

二是更加突出數字領域的管理創新,如聚焦企業訴求最高頻的行業,制定金融、貿易、航運三個領域的數據跨境流動負面清單﹔

三是更加強調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如通過提高電子化採購水平優化採購流程,提升政府採購程序的透明度、公平性,穩步與國際接軌。

就在國務院發文要求復制推廣77條措施之際,全國首個針對化妝品產業的海關支持措施,在上海奉賢區“東方美谷”落地。這套量身定制的政策組合拳包括優化檢驗流程、創新監管模式、提升服務效能,條條舉措皆針對行業痛點、產業堵點、企業難點。

這也顯現了改革創新的一種契合與趨勢——創新精度不僅有普適性政策,還有產業定制化方案。

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化妝品進出口口岸。今年1至5月,上海口岸美容化妝品及洗護用品進出口總值達253.2億元,佔全國同類商品外貿總值的35.6%。奉賢區“東方美谷”則是上海化妝品產業的重鎮,集聚上海超三分之一的化妝品企業,產業規模近千億元。2024年,奉賢區化妝品領域完成產值145.3億元,同比增長13.7%。不過,部分企業仍在呼吁“通關速度”匹配“出貨速度”。

解放日報報道全國首個化妝品產業貿易便利化措施落地東方美谷。

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創新實踐,一直貫穿兩條主線:一方面對標CPTPP、DEPA等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參照國際經貿規則條款進行本土化改造﹔另一方面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在數字貿易、綠色認証等新興貿易領域輸出“中國方案”。這種雙向互動的開放邏輯,在本次化妝品產業新政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既借鑒國際上的進口化妝品原料分類監管理念,又創新推出適應中國產業階段的監管模式,如簡化專業展會參展化妝品入境手續,支持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制度創新已從單純的“便利化工具”升格為“核心競爭力”。此次落地“東方美谷”的海關政策中,把對眉筆、眼線筆等小規格出口化妝品的檢測,從成品階段前移到原料或半成品環節,真正出口時的抽樣檢測被壓縮到隻需做一些微生物項目,企業可節省1/3的成品抽樣量,每個被抽中批次從申報到放行的時間也可節省90%以上。可謂“小改動”撥動“大收益”。

回到復制推廣。雖然國務院已經發文,但從過往情況看,復制推廣告中還存在部分創新措施遭遇“玻璃門”“旋轉門”現象。比如,區域創新與全國推廣的時滯效應,從“上海經驗”擴展到“全國方案”耗時數年﹔數字貿易領域的新形式、新課題呼喚智慧監管方案。

破解這些難題,需要建立“創新-評估-迭代”的動態機制,需要在適應國際貿易新規則中不斷調整優化。對於把制度創新與產業創新緊密結合的自貿試驗區而言,隻有將制度創新本身也視為需要不斷迭代的“產品”,才能保持持續生命力。

上海自貿區77項制度創新的全國推廣,特別是“東方美谷”化妝品產業新政的落地,揭示了制度型開放的底層邏輯:以制度創新激活產業動能,以制度型開放重塑競爭優勢。當更多“首單”“首例”從上海走向全國,當各個產業、各個自貿區制度創新的涓涓細流匯成集成創新的江河湖海,中國經濟的創新活力才能江河奔涌。

這或許正是上海自貿區十多年探索的寶貴經驗——以產業的問題和需求為導向,以開放倒逼改革,以改革釋放發展紅利。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