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從文化產業“滬九條”,看上海的“城市治理經”

7月15日,《上海市關於支持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的若干舉措》(簡稱“滬九條”)發布,引發關注。有觀點認為,這是單純的產業刺激政策,或將其窄化為文藝創作指南。但細究政策,特別是支持黃浦區、楊浦區建設在全球范圍具有影響力、引領力的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集聚區,就能發現上海用意之深:讓文化政策工具成為提升城市軟實力及核心競爭力的助燃劑。
在全球城市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文化軟實力已成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站在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角度,顯然,上海的這項政策,不僅能為本地內容創作產業注入新動能,也為城市形象的國際傳播鋪設了新軌道。
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將這一目標對應到一座城市的發展要求,那就是硬實力和軟環境的同步提升。當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圍、建筑風格、藝術作品、文化遺產等,自然而然地吸引人們關注,成為人們口耳相傳、津津樂道的文化記憶,其文化影響力也可以用“大音希聲”來描述。
文匯報報道“互聯網內容創作滬九條”發布。
表面看,“滬九條”是一個文化產業政策,從資金激勵、人才政策、場景建設、出海扶持等多個方面明確扶持舉措,每條政策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比如將B站、小紅書等互聯網平台稱為“鏈主型”互聯網內容創作企業,健全產業配套服務。實際上,政策制定的背后,是城市形象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如果將文化建設視為一座城市的“軟治理”,那麼上海“軟治理”的邏輯在於:順應互聯網傳播特性和規律,通過政策體系為優質內容生產者“加油鼓勁”,讓城市故事獲得更富感染力、更有時代感的表達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城市新形象。
往更深層次看,它既是對內容創作規律的深度把握,更是對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的前瞻布局。“滬九條”提到“開放內容創作場景”,要求“推動全市地標景區、文博場館、特色街區、時尚空間以及重大節展賽會等場景資源向創作者開放,提供創作便利”。這項“場景賦能”的創新舉措,打破創作資源壁壘,釋放了上海打造“城市即舞台”的開放理念。上海既有將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的魄力,也有向形形色色的內容創作者開放創作場景的胸懷,只要內容優質,上海都歡迎。
值得注意的是,“滬九條”還特別強調科技賦能內容創作,“對開展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相關應用場景建設的主體,給予項目總投資最高30%、不超過2000萬元支持”,體現了上海“文化+科技”的融合發展理念。這種跨界融合,既提升了內容創作的效率和質量,也為文化創新開辟了新路徑。
當然,好政策關鍵在落實。期待“滬九條”能夠真正激發上海的互聯網內容創作活力,讓更多打動人心的作品從這裡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當代表中國城市的上海故事被更多人聆聽,當上海的文化被更多人喜愛,這座城市的國際影響力必將隨之提升。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