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東方七日談︱AI比人聰明了,普通人該干啥?

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 田泓
2025年07月31日16: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夏醫生,您的診斷和我從AI那裡查到的一模一樣。”

“假如我的診斷和AI不一樣,不知道病人是會聽我的,還是聽AI的。”

在近日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仁濟醫院院長夏強講述了自己的困惑。

八年前,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徐匯西岸濱江臨時帳篷裡開張時,大多數人還以為這只是世界上“最強大腦”的科學暢想。八年后,展館熙攘堪比動漫展的盛況,讓人真切地感受到“AI真的來了”,而且比預期來得還要快。

“AI已進入覺醒倒計時,人類可能不再是地球最頂級的智慧生物。”今年84歲的“深度學習之父”杰弗裡·辛頓在本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出預警。

辛頓認為,人類理解語言的方式和大語言模型的方式幾乎是一致的。AI 在某些方面比人類更強。比如計算機軟件可以被抽象、被復制,並在不同的硬件上運行。只要程序存在,它的知識就不會消失。你甚至可以毀掉所有的硬件,只要軟件代碼還存在,它就能被復活,因此AI 系統具有“永生性”。而人腦是模擬系統,每一次的神經元激發都是獨一無二的,是不可完全復制的。

此話並非危言聳聽。在7月下旬舉行的2025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上,Google DeepMind研發的Gemini Deep Think模型取得了金牌水平的成績。“AI數學好”不是新聞,爆點在於,這次AI 在規定時間內,用自然語言解決了世界上最難的數學題。

根據賽制,每個參賽國派出的6名青年數學頂尖人才,要在4.5小時內解決6道極其困難的題目,涉及代數、組合學、幾何和數論。今年,Gemini Deep Think在同樣的時間限制下,解決了6道題中的5道,獲得35分(滿分42分),達到了金牌標准。去年,DeepMind的AlphaProof和AlphaGeometry 2組合系統雖然也取得了銀牌成績(28分),但需要專家先將題目從自然語言翻譯成Lean等形式語言,而且計算時間長達兩到三天。今年的Gemini則完全不同:它直接用英語讀題,直接用英語寫証明,而且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AI比人更聰明,生而為人的意義在哪裡?”睿智如夏強院士對未來尚且沒有安全感,普通人又該如何面對?

其實,AI對現實社會的滲透已經在改變千行百業。當學生用豆包3秒鐘解完一張考卷,老師們開始不知道怎麼上課了﹔當AI用30秒就能完成一篇快訊,媒體人曾經信奉的“專業主義”價值何在?這種困惑直接反映在高考志願的填報上:文科專業“被嫌棄”,理工科也未必底氣十足——AI醫生都快趕上資深院士了,漫長的醫學教育如何自處?

聯想起這兩年暑期檔有關教育的兩部電影引起爭議,也多少反映出社會對教育未來的困惑。一部是去年的《抓娃娃》,一部是今年的《你行!你上!》,前者的“偽吃苦教育”和后者的“中國式虎爸”,固然因導演的個人風格而有所夸張,但其底層教育觀念與AI時代的不適配,才是引起票房差評的原因。很多家長明知道今日所學他日未必有用,也只能陷入“內卷”,唯恐踏空當下。

以人為本,智能向善。在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中,有一些聲音漸漸清晰。比如在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會舉行的“AI+媒體融合創新”專業論壇上,主流媒體就形成共識:機器的效率永遠服務於人的價值,算法的進化始終錨定於主流導向。

技術迭代不是要把人變成效率更高的工具人,而是要讓人找到生而為人的意義和幸福。放棄無謂的內卷,更勇敢和積極地思考AI帶來的挑戰,也許是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對普通人最大的意義。不懼未來,方得未來。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