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連續6年位居國際航運中心排名前三

7月11日,新一期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在2025年中國航海日上海主題活動啟動儀式、2025北外灘航運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發布。根據新一期指數,上海連續6年位居國際航運中心第三。
2025年全球航運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前20位分別為新加坡、倫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寧波舟山、雅典—比雷埃夫斯、漢堡、紐約—新澤西、休斯敦、廣州、青島、東京、釜山、安特衛普—布魯日、深圳、天津、洛杉磯、溫哥華。
如果拉長時間軸來看,中國主要航運中心的能級顯著提升。根據《報告》,“十四五”期間,上海和香港分列第三、四次,保持全球領先,寧波舟山、廣州、青島、天津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作為中國主要航運中心的頭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不斷得到鞏固。2024年,上海港成為全球首個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00萬標箱的港口,連續15年成為全球最繁忙集裝箱港口。指數結果顯示,“十四五”期間,上海較新加坡、倫敦兩大“國際頂流”的得分差距總體呈收窄趨勢,其中上海較倫敦的分差由2021年的0.38分收窄至2025年的0.01分,距離趕超這一老牌航運中心隻剩下“一步之遙”。
航運服務業,尤其是高端航運服務的“頭部效應”非常顯著。與前兩名的新加坡和倫敦相比,上海在高端航運服務業方面還有提升空間。
全國首例涉外海事臨時仲裁案件在虹口北外灘開庭並作出裁決、集運指數(歐線)期貨上市近兩年來功能發揮逐步顯現……《報告》指出,過去一年,上海在航運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運服務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如,針對港航業界高度關注的臨時仲裁,上海在全國率先構建起由人大地方性法規、政府部門規范性文件、人民法院司法政策文件、行業協會仲裁規則、仲裁機構服務指引等組成的多層次、全鏈條臨時仲裁制度規則體系,為境內外經營主體選擇以上海為仲裁地進行臨時仲裁,提供制度支撐和規則指引。
自2014年首次發布以來,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已成為全球航運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評價體系之一。該指數主要從港口條件、航運服務和綜合環境三大維度,對全球43個航運中心城市進行綜合評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