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件西周至隋唐固原文物精品亮相上博東館

300余件西周至隋唐固原文物精品亮相上博東館,反映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繁榮
“當年的固原,就像今天的上海”
“在中國的城市裡,固原是一個特別有樣板性的地方。它幾乎有各個文明最經典的表達,像歷史文化的切片,讓我們生動、直接地看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面貌。”昨天,“華彩六盤:寧夏固原文物精品展”正式在上博東館揭開面紗。展覽策展人,上海博物館青銅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館員王樾這樣介紹。
展覽甄選了323件來自寧夏固原地區西周至隋唐時期的文物精品,匯集重要考古新發現和精美館藏文物,“幾乎搬空常設展廳”,不乏難得一見的“鎮館之寶”,以豐富的文物類型實証了中華文明具有的強大吸引力和突出的包容性。固原市也借此次展覽開幕舉行農文旅宣傳推介活動,並在上博東館廣場同步舉辦“六盤山下固原禮·物”大集,向觀眾展示當代固原之美。
此次展覽通過“鑄禮大原”“胡漢共舞”“原州風華”三個部分展示古代固原地區多元文化交融的壯闊圖景,其中一級文物61件、彭陽姚河塬西周遺址最新考古出土未定級文物25件。
王樾介紹,此次展覽中亮相的李賢墓出土的凸釘玻璃碗是典型的薩珊風格玻璃器,如今在伊朗都難尋保存如此完整的玻璃碗。同一墓葬出土的鎏金銀壺承載著希臘故事,裝飾著波斯紋樣,通過絲路貿易傳入固原地區,將歐亞大陸上的希臘文明、波斯文明和中華文明串聯了起來。
展覽中,兩組墓葬壁畫鮮活生動,形成有趣的對比。北周李賢墓壁畫使用西域暈染畫法呈現立體感,這種繪畫技法在敦煌多見。四十多年后,隋代的史射勿墓壁畫就變成典型的中原畫法,線條遒勁有力,變化豐富,繪制的人物穿著中國服飾,但深目高鼻,是典型的外國人長相。“可以想象,當年這個地方就像今天的上海一樣,‘新老固原人’相互交融,短短四十年間,繪畫風格就發生了變化。”
在展覽中,最受關注的是兩件來自固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鎏金銀壺和凸釘玻璃碗,但在王樾看來,能稱得上“鎮館之寶”的不止這兩件,“可以說件件都好”。比如,金方奇上的狩獵圖精美絕倫,樂舞綠釉陶扁壺見証了胡人樂舞隨著絲路傳入中原。這些文物不僅反映了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繁榮,更彰顯了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深厚底蘊。
此次展覽是固原文物首次以大規模、成體系的方式亮相上海,寧夏固原文旅企業圍繞明星展品、固原傳統非遺技藝以及“紅色、綠色、古色、特色”四色固原等主題,推出近200款文創產品,涵蓋冰箱貼、毛絨玩具、布包、書簽、挂件配飾、首飾、裝飾擺件、主題郵票等多個品類。
“本次展覽不僅是東南與西北文化對話的橋梁,更是滬寧文旅合作的嶄新篇章。”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希望觀眾不僅通過展覽領略古代固原作為絲路樞紐的壯闊圖景,也能更深刻理解兼收並蓄、開放包容的絲路文化和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歷史。
展覽自7月9日起向公眾免費開放,將持續至11月17日。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鐘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